一、“十二五”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一)国际环境
一是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增长放缓,各国对市场和资源的争夺加剧,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双重特征并存的时期。这既对我国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和庞大的生产能力构成了重大挑战,客观上也对我国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形成了倒逼机制,为我们利用全球经济调整机会,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二是全球的科技创新浪潮和低碳发展趋势使我国“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这既可能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对依靠现有技术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生产能力造成严重冲击,也为我们参与新一轮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契机。
(二)国内环境
一是传统的“大进大出”、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结构调整更显紧迫。二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求矛盾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的完善面临新的难度。三是改革攻坚进入增量与存量改革并重的阶段,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从总体来看,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情况、新特点,我国过度依赖出口高速增长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以及重经济轻社会、重管制轻服务
1
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经济社会进入了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
二、“十二五”发展的战略取向
今年,是“十一五”发展的收官之年,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未来五年的发展谋篇布局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从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研究成果来看,未来“十二五”时期的战略取向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为主线,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深化改革开放,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普遍提高人民富裕和文明程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同时,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加快四个方面的转变: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发展转换到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的轨道;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加快社会建设的整体性推进,把发展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加快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动力,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2
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共享发展。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民富与国强的有机统一。
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十二五”发展的战略导向: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以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导向,推动经济结构的全方位调整。
——加快社会建设的整体性推进。以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为导向,把社会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
——加快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要以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导向,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注入动力和活力。
三、“十二五”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以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为重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取向是,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要着力点,把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主要途径为,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夯实居民消费基础;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即期消费;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3
(二)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取向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主要途径为,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突破口,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加强能源等基础产业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三)以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为重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取向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主要途径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取向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理、主体功能清晰、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主要途径为,立足东中西部的比较优势,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引导经济增长空间由东向西、由
4
南向北梯次拓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
(五)以发展绿色经济和强化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取向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途径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六)以加强公共服务和完善社会管理为重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取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主要途径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重大事件处置能力,推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防控型转变、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
(七)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重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取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途径
5
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深化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形成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