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1-10单元.doc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1-10单元.doc

2020-06-10 来源:爱问旅游网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Revision History

Version

Comments draft version

Author

Note

Contents

Revision History ........................................................... Contents ................................................................... 第 1 单元 ..................................................................

杨修啖酪 .............................................................

王戎识李 .............................................................

诸葛恪得驴 ...........................................................

谢道韫咏絮 ...........................................................

曹冲称象 .............................................................

2 第 2 单元 .................................................................

黄香温席 ............................................................. 陈遗贮焦饭 ...........................................................

哑孝子 ...............................................................

郑人买履 .............................................................

鲁人锯竿入城 .........................................................

3 第 3 单元 .................................................................

智勇退笔冢 ...........................................................

一箧磨穴砚 (y í qi è mó xu é y à.........................................n)

王羲之书六角扇 .......................................................

掩耳盗钟 .............................................................

红毛毡 ...............................................................

4 第 4 单元 .................................................................

盲子窃钱案 ........................................................... 张佐治遇蛙 ...........................................................

焚猪见真情 ...........................................................

蜜中鼠屎案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谜语一则 .............................................................

5 第 5 单元 .................................................................

鳝救婢女 .............................................................

二鹊救友 .............................................................

知恩图报 .............................................................

蝙蝠 .................................................................

杀驼破瓮 .............................................................

6 第 6 单元 .................................................................

虎画 .................................................................

正午牡丹 .............................................................

朱元璋画像 ...........................................................

苏东坡画扇 ...........................................................

铁杵成针 .............................................................

7 第 7 单元 .................................................................

食粥心安 .............................................................

鉴真东渡 .............................................................

少年志存高远 .........................................................

陈蕃有大志 ...........................................................

画龙点睛 .............................................................

8 第 8 单元 .................................................................

黄仙裳济友 ...........................................................

刘氏善举 .............................................................

李氏之友 .............................................................

田真兄弟 .............................................................

张用良不杀蜂 .........................................................

9 第

9 单元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赛跑定案 .............................................................

拷打羊皮露真相 .......................................................

钱若庚断鹅 ...........................................................

欧阳晔破案 ...........................................................

螳螂杀蛇 .............................................................

第 10 单元 . ............................................................

人有卖骏马者 .........................................................

的卢救主 .............................................................

马啮盗髻 .............................................................

王行思爱马 ...........................................................

齐人攫金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10

第1单元

1.1 杨修啖酪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啖一口也 , 复何疑 ?”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

译文:

有人用一杯奶酪款待曹操,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把它给大家看,众人不理解这个字的

意思(这个意思)。按次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还有什么好犹

豫的?”

①饷:用酒食款待

②魏武 : 指魏武帝曹操 ③酪:牛、羊等的乳制品

④题:写上

⑤次:依次

⑧教:让

11.

便:就

⑥至:轮到了

⑨啖:吃

⑦杨修:曹操的谋士

10 复;又 12. 以:把

1.2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 , 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 多子,此必苦李。”取之

, 信然。

, 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

译文: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孩们一起玩耍。路边的李树上结了许多李子,压弯了树枝。那些小孩都争着跑去摘李

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回答道:“李树长在道路旁边,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将李子取下来,的确如此。

1. 王戎:晋朝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 尝:曾经。 5. 子:果实。

3. 诸;众多。 6. 折:压弯。

4. 游:玩耍。 7. 竞走 : :争相跑过去。走:跑。

8. 唯:只有。 10. 取之:拿来

9. 信:果真,的确。然:这样。信然:确实这样。 11. 信然:果然是这样

1.3 诸葛恪得驴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 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权乃以

驴赐恪。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

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

字。”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

诸葛恪。

1. 瑾:指诸葛瑾,他是诸葛亮的兄长。 3. 会:聚集,汇合 6. 举:全部 8. 使:让 11. 与:给

2. 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5. 听:听从

4. 题:书写,题写

7. 以:相当于“把,拿,将。” 9. 益:增加

12. 之:的

10. 因:于是

13. 坐:在座的人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地面对,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

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国志》

《三国志 》全书六十五卷,《 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 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 陈寿 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东晋〈汉晋春秋〉以 刘备 为正统。《三国志》为 曹操、曹丕 、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 刘备 、刘禅为先主传 、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 孙亮 、孙休 、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 》位列中国古代 二十四史 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 史记 》(司马迁 )、《 汉书》(班固 )、《 后汉书 》( 范晔、司马彪 )并称 前四史 。

《三国志 》不仅是一部 史学巨著,更是一部 文学巨著。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

1.4 谢道韫咏絮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

yùn)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译文:

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

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

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起来。

(1) 内集:将家中子女集合起来。

② 辈:们。

③ 骤:突然。 ⑥兄子:侄儿;兄女:侄女。

④ 差可拟:大约可比拟。

⑤ 因:乘。

问题:

胡儿的比喻为什么不好?

答:因为盐呈粒子形,所以盐不可能在空中慢慢飘落下来,没有相似性。

谢道韫 是王羲之 的儿媳, 王凝之 的妻子。

填空 :古语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谢道韫简介

谢道韫 (349 — 409) ,咏絮之才 的起源,著名才女。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陈郡阳夏

( 今

河南太康 ) 人,东晋后期打败 苻坚 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 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 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 王羲之 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

王凝之 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 簪缨之族 。公元 399 年丈夫

王凝之为 孙恩 起义军所杀,后一直寡居 会稽。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

毛诗 》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 穆如清风 。 仲山甫 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

雅人深致 ”。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

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

谢朗 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泰山吟 》(一作《 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诗》 这一咏雪 名句,盛为人所传诵。今存散文《论语赞》一篇和《

二首。《拟嵇中散咏松诗》借歌咏松树以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谢道韫和丈夫 王凝 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编辑本段作品一览 , 谢道韫《泰山吟》

峨峨东岳 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1.5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

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

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

法作了。

① 智意:聪明才智

② 致:送给 ③ 群下:部下,下属

④ 校:考察,衡量

出处

取自《三国志》:曹冲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

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

水痕 所至, 称物 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

施行焉。

作者简介

陈寿( 233-297),字承祚,巴西

安汉 (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

黄皓 专权,大臣

谯周,在 蜀汉 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

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 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 年, 晋灭东吴 ,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

三国志 》。

2 第 2单元

2.1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 , 江夏人也 . 年方九岁 , 知事亲之理 . 每当夏日炎热之时 亲之安寝 ; 至于冬日严寒 , 则以身暖其亲之衾

, 则扇父母帷帐 , 令枕清凉 , 蚊蚋远避 ,

以待

, 以待亲之暖卧 . 于是名播京师 , 号曰 \" 天下无双 , 江夏黄香 \" 。

译文:

汉朝时,有一位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九岁时,已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的时候,就

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安心睡;到了寒冷的冬

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舒服。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

江夏黄香”。

① 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②

“令”:使。

②“方”:才,刚刚。

④“寝”:睡安:舒服的,安心的。 ⑦ 待:等待。

⑤“至于”:到了。 ⑧播 : 传播,流传,散布。

⑥“京师”:京城 ; 国都。

⑨ 则: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就”,“便”,“那么”。 ⑩ 暖:属词类活用的词,这里形容词作动词用。 ⑾ 帷帐 : 帐子。

⑿ 蚊蚋 :(ru ì)吸人血的小虫。 ⒀衾:被子。

2.2 陈遗贮焦饭

陈遗至孝。母好喜食釜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备一囊,每煮食,辄贮焦饭,归而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 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

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译文:

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

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

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

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粮食,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

的孝心的回报。

1. 铛( chēng):一种铁锅。贮录:贮藏。

2. 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袁府君:即袁山松,任

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3. 未展:未及。4. 主簿: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及印章等。 5. 斗:旧时量器。 8. 遁:逃

9

6. 至:非常 遗:送给

7. 10

溃:逃散 釜:锅

11 囊:袋子

2.3 哑孝子

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 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

父母赖以活。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见有求者,及易猪饲之。猪蕃息,遂

为父母备棺。孝子待人,诚而信。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译文:

“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

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并且出入都一定会给父母请安。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

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

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

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

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1 性(至)孝 . 至 : 到了极点 , 可翻译为非常 3 人(悯)之悯 : 同情 5 乃(易)猪饲之 易 : 交换 7 哭之(恸)恸 : 悲痛的样子

2 左手复(挛)挛:蜷曲

赖: 依靠

4 父母(赖)以活

6 父母先后(卒)卒 : 死 8 后不知孝子所(之)之 : 到

文言知识

1. 遗。“遗”有两个读音,两种解释。上文遗以糟糠中的“遗”读 wèi ,解释为“给”“赠给”,意为

乡人送给他吃剩的食物。 “中有遗金”“遗”读

yí,解释为“遗失”“遗留”, 意为旧纸包里有丢失的银子。

走进文言文 六上答案

1. 性(至)孝 . 至 : 到了极点 , 可翻译为非常 4. 父母(赖)以活 赖: 依靠 6. 父母先后(卒)卒 : 死

2. 蜷曲不能伸直 3. 人(悯)之 悯:同情

5. 乃(易)猪饲之 易: 交换 7. 哭之(恸)恸 : 悲痛的样子

8. 后不知孝子所(之)之 : 到

句意

受而纳诸箪:接受后放进菜篮

诚而信:诚实并且守信用。

哑孝子孝顺的行为体现

1. 孝子是个哑巴,左手也是蜷曲的,但仍然照料他的父母。

2. 别人给他食物,而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给父母,自己却去挖掘野草来吃。 3. 回到家中后, 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

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

父母完全

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4. 预先给父母准备好棺材。

5. 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

哑孝子的孝行表现(文言文版)

①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

②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

③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

④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

⑤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

启发与借鉴 :

孝顺父母的人,别人都尊敬他;不孝顺父母的人,纵然腰缠万贯,别人也会蔑视他。

2.4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 , 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它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

拿量好的尺寸。 他在集市上已经选好鞋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寸,于是返回去取脚的尺寸。等到他返

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呢?”他说:“我宁

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度( duó):量长短。 3、欲:想要。 5、者: ......

2、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4、履:音( l ǚ) ,革履,指鞋子。

的人。(定语后置)

6、先:首先。

9、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7、而:然后。 10、其:他的。 13、之:到 ... 去。

8、置:放,搁在。

11、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4、而:却。

12 、至:等到 16、操:拿,携带。 18、已:已经。

22、度( dù) :量好的尺码。 24 、罢:散,结束,停止。

27、遂:于是。 30、之:代词,指鞋。 33 、宁:宁可。

15 、忘:忘记

17、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20、乃:才。

19、得:得到;拿到。 21 、持:拿。

23、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5、无:不。 28、得:买到。 31、以:用。

26、自信:相信自己。 29 、何:为什么。 32 、足;脚。

34、忘操之: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35、不:不能。 36 、谓曰:对。。。说

断句

郑人 / 有且置履 / 者,先 / 自度其足,而 / 置之其坐,至之市,而 / 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 / 取之。及反,市罢,遂 / 不得履。人曰:“何不 / 试之以足?”曰:“宁 / 信度,无 / 自信也。”

主题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会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要尊重客观事实。

典故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

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

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 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 nìng)信度,无自信也。”

作者介绍

韩非子 ( 约公元前 280—前 233) 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

荀卿 的学生。

( 公元前

233 年 ) ,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 韩非子 》,现存 55 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

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 ( 氓 ) 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

提倡“法治”; 同时还提出“术” ( 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

) 和“势” ( 君主的权力 ) 来和“法”相辅相成。 语 法

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

贬义 的成语。

近义词 :

生搬硬套 , 死板教条 , 刻舟求剑 , 墨守成规 , 冥顽不灵

反义词 :

见机行事 、随机应变 、急中生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 教条主义 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

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 成为了笑柄。 而现实生活中, 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 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

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寓意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

以足”),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的道理。

2.5 鲁人锯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 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要进入城门的人,

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 不能进入城门 , 又横过来拿着它, 也不能进入城门。 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不一会,有个老人来了,说:“我并不是有才智的人,不过我看的事多罢了,你为什么

不用锯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按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后入城了。世上最愚

蠢的人,没有人可以比得上。

⑴鲁:鲁国

⑵老父:年老的人,有时也指男人 ⑸俄:一会儿

⑻计:方法

⑾初:起初

⑶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⑷亦:也

⑹但:只是,仅仅

⑼遂:于是

⒀执:拿

⑺愚:愚蠢,愚笨

⑽但:但是

⑿以锯:用锯子

启发

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愚蠢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

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从老人这个方面又看出了:凡事不能不懂装懂。

《走进文言文》答案( 1)解释字词

1、手拿着

2、也对

3、一会儿

4、只是,仅仅

(2)翻译句子

1、实在想不出办法

2、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呢

3、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3 第 3单元

3.1 智勇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 (wèng) ,每瓮 (wèng) 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

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 乃用铁叶裹 (gu ǒ) 之,人谓为“ 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 (y ì) 之,号为“退笔冢 (zh ǒng) ”。

-- 选自张怀瓘《 书断》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前来

求取墨迹、并请(他)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一样。(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

(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来(智永)把笔头全部都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注释

1 永公:即智永;公,对人的 2 吴兴:古地名,今浙江湖州。 4 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

敬称。他是 陈、隋间著名僧人、书法家。

3 积年:许多年。

5 瓮:( wèng)口小腹大的容器。

石相当于 60kg) 7 觅:寻求。

6 石( dàn):旧时重量的单位。(一 8 书:墨迹(亦可作“书法”),字。

9 题额:写匾额。

10 户限 为之穿穴: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 . 。穴:窟窿。 12 铁叶:铁皮。

14 瓮:口小腹大的 容器 。 16 冢( zhǒng):坟墓。 18 穴:洞,凹陷。

11 市:热闹的市场。成语有 门庭若市 。 13 瘗:( yì),埋。

15 号:被称为,名词作动词。 17 户限 :门槛。

19 反:通“返”, 返回。

20 号:号称。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需要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途径。

3.2 一箧磨穴砚 (y í qi è mó xu é y àn)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 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见箧中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及反而

学,至精其艺。

译文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己认为学成了,便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

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同意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他就打开

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那个人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

注释

1. 箧:竹箱子。 3. 于:向。

5. 封题: 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7. 付:托付。 9. 受:接受 。

11. 启:开启,打开 。 13. 穴:洞。 15. 夙:早年。 17. 方:正。 19. 之:的。

2. 书:书法。 4. 辞:告别。 6. 去:离开 。

8. 置:放 。

10. 乃:于是。 12. 视:看 14. 至:直到。

16. 反:通“返”,返回。 18. 付:给,交付。 20. 至:到。

21. 愿托置于某山下;希望托你放在某山下 22 至精其艺; . 直到使他的技艺精通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其中的深意就是讲学无止境,不能因为自己学过,而骄傲。

启发与借鉴: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

. 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

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要及时改正。

句意:

愿托置于某山下:

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

至精其艺:

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3.3 王羲之书六角扇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也。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 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 王右军 书,以求百钱耳。”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复见羲之,求其书之。

羲之笑而不答。

译文

王羲之 (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

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 王羲之 在她卖的

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

说是王右军 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几百元钱了。”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

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去找

王羲之 ,求王羲之再写一次, 王羲之 笑着并没有回答。

注释

(1)尝:曾经

( 2)蕺( j í)山:古地名,今 中国浙江绍兴市 。 (4 )之:代词,指代六角扇

(3)姥( mǔ):老妇人。

(5)王右军 :即 王羲之 ,因其曾任 东晋右军将军而得名。 (6)愠:恼怒。

( 7)色:脸色,表情。 ( 9)但:只要。 ( 11)以:用。

(8)因:于是,就。

(10)书:写。

(12)竞:争着。

( 13)羲之因谓姥曰:于是王羲之对老妇人说。

(14)求其书之:求王羲之写字。

解释(六角扇):

夫扇之在中国 , 历史之悠久,爱好之广泛,不待言矣。据传说黄帝时代已有“

五明扇 ”,如确凿,则扇之

历史约有 5000 年矣。目前所见最早实物扇为春秋战国扇,系

1982 年 3 月出土于湖北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之

2000 年以上,制作之精良、工艺之完美,

竹扇。其扇形如古代之单边门扇,有如今之菜刀形。该扇距今已逾

已令人叹服,可见所传 黄帝 时代即有扇制,并非 空穴来风 的呀?

王羲之书六角扇中王羲之为何笑而不答

原因如下:

1. 看见为生活所迫上街卖扇的老妇人便善良题字,预料到了会有较好的收益。体现了他是个善良的人。

2. 老妇人再次上前请求题字,虽王羲之能够帮助但他并没有写,体现了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总结:所以王羲之笑而不答是因为他虽然善良但仍然十分有原则

3.4 掩耳盗钟

范氏之亡也 (1) ,百姓有得 (2) 钟 (3) 者,欲负 (4) 而走( 12),则 (5) 钟大不可负;以 (6) 锥(7) 毁之,钟况

然 (8) 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 (9) 掩其耳。恶 (10) 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 11)矣! ——选自《 吕氏春秋·自知 》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锤

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

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害怕自己听到钟声,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1) 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 得:得到。 (4) 负:用背驮东西。 (6) 以:用。

(8) “况”( k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10) 恶:害怕。

(3) 钟: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5) 则:但是。 (7) 锥( zhui ):锤子。

(9) 遽( j ù):急忙 , 立即,马上。 ( 11)悖【 bèi 】:荒谬。

(12) 走:逃跑。

寓言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

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

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

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

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

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

小偷捉住了。

3.5 红毛毡

红毛国 ⑴,旧许与 中国 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

固 ⑵请 ⑶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

无几 ⑷, 许之 ⑼。其人置毡岸上,

但 ⑸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 且拉且 ⑹登,顷刻毡大亩 许 ⑽,已登数百人

矣。短 刃 ⑺ 并 ⑾发,出于边帅不意,被掠去数里。

译文

红毛国(长红头发的国家),旧时准许和中国贸易往来。边境的长官看到他们人数众多,不许他们上岸。

红毛人坚持求情说:“赐给我们一块毛毡的地方就足够了。”长官心想一块毛毡容不下几个人,就允许了。

红毛人把毛毡放在岸上,上面只能站两个人,拉扯之后能容四、五人;继续拉扯,不一会毛毡就大约一姆地

了,能容下好几百人。他们一起拔出兵刃,出其不意,抢劫掠夺了好几里地后离开了。

注释

⒈ 红毛国 :清时有些人称英国荷兰国为“红毛国”。

⒉固: 坚持。

⒉ 请: 请求。 ⒋无几 : 没多少。

⒌但:只。

⒍且 且 :

一边 一边 。

⒎刃: 刀。

⒏足:足够。

⒐许之:同意。

⒑毡大亩许 :左右。

⒒并:一起。

12. 去:离开。 文言知识

许。上文有四个“许”,它们的含义分为两类:

“旧许与中国相贸易”、

“不许登岸”、

“许之”中的三个“许”,均指“允许”、“答应”;

“顷刻毡大亩许”中的“许”,指“左右”、“约”、“光景”,意为顷刻之间那块毡毯就扩大到一亩

地左右。

启发与借鉴

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列强就是用这种软硬兼施的无赖手段瓜分中国的!

寓意

考虑问题要全面 , 不可以只看表面 , 暗寓当时的中国落后 , 当时中国民众的目光短浅

, 英国无赖。

文言文练习难题攻略

“其人置毡岸上”中省略了介词

_______

(答案为:“于” 为“其人置毡于岸上”)

4 第 4单元

4.1 盲子窃钱案

有瞽者 (1) 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

(2) 五千,次晨相哄 (3) 鸣于官 (4) 。官即提讯 (5) ,问贩者钱有无记

(8) 字 (9) 对字、背 (10) (13) ,其为 (14) 摸索一

认 (6) ,贩者曰:“此乃 (7) 日用之物,有何记号!”问瞽者,对曰:“有记。吾钱系 对背穿成。”对之良是

(11) 。贩者不服。官命瞽者伸手,则(12) 两掌青黑,铜痕宛然

(15) 。

夕而穿无疑。乃责瞽者,而令贩者取钱去

译文

有个盲人和小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

盲人偷了小贩 5000 个铜钱。 第二天早上他们互相争吵着报官。 县官

当即提审,问小贩铜钱上有没有做过记号时,小贩说:“这是我每日要使用的钱,有什么记号!”县官问盲

人,盲人回答说:“我做记号。我的铜钱是有字的一面对着有字的一面,没字的一面对着没字的一面穿起来

的。”县官叫人验证,确实是这样。小贩怎么也不服。这时县官让盲人伸开两手,只见他掌上留着青黑的颜

色,铜绿的颜色十分清晰。这一定是盲人摸索了一晚后穿成的。

县官便责罚盲人 ,并命令小贩拿钱离开。

注释

1 瞽者 :盲人。瞽, gǔ。 3 钱:铜钱。

5 鸣官 :到官府去告状。

2 次晨:第二天早上 4 哄:争吵。 6 讯: 审问。

7 记认 : 记号。 9 系:是。

11 背: 无文字的一面。 13 则: 果然。 15 为: 是。

8乃:是。

10 字: 有文字的一面。

12 对之良是: 核对铜钱确实是这样。 14 宛然: 清晰的样子。 16 去:离开。

阐发与应用

⒈ 同一个“官”字,既可指官府,也可指官员,因此容易搞错。上文“次晨相哄鸣官”中的“官”,指

官府。又,《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以于官。”即向官府报告。上文“官命瞽

者伸手”中的“官”,指官员。另外,它还指“官员的职权”。《以为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 ”又指“属于国家的”。《

答司马谏议书 》:“命君实所以 见教 者,

李愬雪夜入蔡州 》:“天阴黑,自张 柴村 以

东道皆官军所尝行。”

⒉ 上文有“晨”“夕”两字,它们的意义到现代汉语基本相同,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另外还有“旦”,

指晨,晌( shǎng)指中午前后,昃( zè)指日偏西,“暮”指傍晚,“晡”

(b ū) 指黄昏,“旰”( gàn)指

晚上。

3. 上古以贝壳作货币,之后以 铜钱代替。“钱”本是农具名称,古代可以用来交易,故仿照它的形状铸成货币,随后广泛流行。铜钱一般为圆形,中间有小方孔,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以便携带。上文说瞎子“摸

索一夕穿而无疑”,就说明铜钱是可以穿起来的。除了钱外,古代还以金、银作货币。

〖拓展阅读〗

有一天 , 某旅馆来了个瞎子要住店

. 当时正值黄昏 , 店中已客满 . 瞎子苦苦哀求道 :\" 行行好吧 , 这么晚了我

, 十分可怜 , 便动了 恻隐 之念 . 专门收拾好一间侧厢

一个瞎子还能上哪儿找住宿去呢

\" 店小二见瞎子孤苦伶仃

给瞎子住下 . 瞎子感激不尽 .

入夜 , 旅馆门被敲开 , 进来一个小贩 , 身背鼓鼓的货物 , 气喘吁吁 地想住店 . 店小二见夜已将深

, 小贩一时难

找容身之处 , 便道 :\" 店已住满 , 你如将就的话 , 就委屈你住在侧厢吧

.\"

小贩面有难色答 :\" 我身上带有不少钱

, 最好住包房 .\"

, 不会是强盗 , 你怕什么 \"

, 居然很

5000

店小二笑道 :\" 不妨事的 , 与你同房的是个瞎子 小贩放下心来 , 随同店小二进侧厢住下

. 瞎子见来了个伙伴 , 很高兴 , 两人拉拉扯扯地聊了好一会

投机 . 直到小贩困了才罢休 . 第二天清晨 , 小贩打点行李 , 急于赶路 . 一检查 , 大惊失色 , 叫道 :\" 不好 , 我的 文钱被偷了 !\" 众人便把疑点集中到瞎子身上

. 瞎子 不慌不忙 道 :\" 呀 , 你怎么这样不小心啊 带这么多钱丢了真

可惜 . 我就不像你 , 你瞧 , 我也带了 5000 文钱 , 可是捆在 腰里的 . 这世道谨慎为妙啊 !\" 瞎子正巧也带 众人皆感诧异 . 小贩急红了眼 , 这钱是他辛辛苦苦攒出的本钱

5000 文钱 ,

. 他认定瞎子的钱是偷他的 . 瞎子不承认 , 相反说

小贩想赖他的钱 .

众人一时难辨真伪 , 便将他俩送到官府 . 陈公审理此案 . 陈公问小贩 :\" 你说他偷了你的钱

, 那么你的钱有没

有识别的记号 .\" 小贩急道 :\" 这是日常使用的东西

, 哪里会做什么记号 \" 陈公又问瞎子 . 瞎子回答说 :\" 有记号 ,

, 可又无奈何于他 . 而瞎子却脸呈

我的钱是字对字 , 背对背穿成的 .\" 陈公接过检查 , 正是这样 . 小贩急得直跺脚 喜色 .

陈公仔细地观察他俩的神态 , 心中一动 , 叫瞎子伸出手来检查 . 只见两个手掌呈青黑色 , 铜钱的痕迹看得清清楚楚 . 陈公于是厉声喝道 :\" 大胆瞎贼 , 还敢抵赖 \" 瞎子知无法隐瞒 , 只得供认 :\" 此钱确是趁小贩熟睡之际偷

来后 , 花一夜功夫用手摸索着把钱穿成这样的

.\"

4.2 张佐治遇蛙

金华郡守 张佐治 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 导。至 田间 ,三尸叠焉。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

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

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

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一迅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

译文

金华县 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许多 青蛙 在道路旁鸣叫,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似的。张佐治

对这事感到很奇怪,便下车步行,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又蹦又跳地来他的面前为他引路。一直走到了一

边,只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力气大,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微微颤动,

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便讲起了经过:“我是名商人,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挑着竹筐去集

市,筐中有许多青蛙。我对此感到很可怜它们,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

‘这里水池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去。前面有一潭深水,是个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

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我的仆人在我后面不远,他

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把他们杀死,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

听后立刻回县里,派人逮捕杀人的两个贩子。不久,人和银子都缴获了。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

事实,张佐治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抢夺来的钱财归还给商人。

注释

1、金华:古地名,今 浙江 金华市。 3、挈:提。 5、斤:斧头。 7、并:同时。 9、市:到市场上去。 11、适:去到。 13、焉:在那里。

2、郡守:郡的长官。 4、从:跟随。 6、导:引路。 8、清渊:深水。 10、汤:热水。

12、前导:在前面开路。 14、未几:不久。 16、哀之:为他感到哀伤。 15、从之:跟随他们。 17、异之:感到奇怪。 19、导:引,引导。 21、皆:全部,都。

异:奇怪。 18、虽:即使。 20、渊:深水,深潭。 22、俱:都。

启示

好人有好报, 恶人有恶报 。

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有适当的戒备心,保护自身安全。

文言知识

现代汉语 中在数词 之后一般总跟着量词,如“三个人”、“五辆车”、“八匹马”、“十朵花”等等,

而在文言文 中只说“三人”、“

五车 ”、“八马”、“十花”。这主要是因为古代量词极少,因此在翻译文

言文时要把 确当 的量词加进去。 如上文“ 三尸 ”、 “二人”“二仆”、 “一讯”, 要译为“三具尸体”、 “两 个人”、“两个仆人”、“一次审讯”。

句子翻译

( 1)未几复苏:不一会儿,那人就醒了。 ( 2)不日人金俱获:不久便 人赃俱获 。

( 3) 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在集市路上看见两个人的肩上背着箩筐。

4.3 焚猪见真情

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邑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 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

服罪。

译文

张举是吴国 人,担任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妻子杀丈夫

, 再放火烧毁自家房屋

, 谎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丈

夫家的人感到怀疑

, 便将女人诉讼到

张举 那里。妻子不服罪

. 于是 张举就牵来两头猪:一头杀死它

, 一头活着,

都用柴火焚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

. 接着将妻子丈夫尸体检验 , 口里果然没有灰 , 。 审讯妻子,她认罪了。

注释

1 . 县,当地。

3 . 吴:即 吴地 ,今江苏 苏州一带。 5 . 举:指 张举 7 . 邑:同乡 9 . 为:是

11. 者:······的人 13. 舍:房屋 15. 讼:告状 17. 因:于是

2 . 说,扬言。 4 . 句章:古地名 6 . 令:县令 8 . 鞠:审讯 10. 令:县令

12. 因:趁机 14. 称:谎称 16. 服:认罪 18. 积:堆

19. 薪:柴草

翻译句子

讼于官: ( 夫家)到官府告状。

4.4 蜜中鼠屎案

孙亮 ①出② 西苑 ,方食生梅,使黄门③至宫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屎。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

“黄门从汝求蜜耶?”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侍中④刁玄、张邠启:“黄门、藏吏辞语不同,

请付狱⑤ 推尽 ⑥。”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⑦,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

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⑧,左右莫不惊悚。

译文

孙亮路过西边的花园,正在吃生梅,于是就派太监到宫中拿蜜来浸泡梅子。但是蜜里有老鼠屎。孙亮把

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赔罪。孙亮问藏吏说:“太监向你要过蜜吗?”藏吏回答:“太监早

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太监不服罪。宫中官员刁玄、张邠陈述:“

太监 、藏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

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知道。”孙亮叫人破开鼠屎,老鼠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

邠说:“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太监所做的。”

太监自认服罪,左右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

注释

1 孙亮: 吴国 皇帝。

3 黄门: 太监 ,官名,无需翻译 5 启:陈述。 7 推尽:彻底查问。 9 首服:自认服罪。

11 左右:上下不等;在文中指身边左右的大臣 13 惊悚:惊讶、感到害怕的 15 耳:罢了 17 汝:你 19 方:正要

2 出:路过。 4 侍中:官职名称。 6 狱:司法机关。 8 矢:同“屎”。 10 渍:浸泡

12 苑:皇帝游猎的花园。 14 因:于是,因为 16 向:早些 18 至:到 20. 若: 如果,若是

21. 藏吏 : 管理仓库的官吏

翻译句子

向求,实不敢与——太监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

左右莫不惊悚——左右大臣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

太监陷害藏使的原因?

太监陷害藏使的原因是:曰:“向求,实不敢与。”(按原文)

4.5 谜语一则

王荆公 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吉浦解云:“

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东海 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

译文

王荆公开玩笑写了一个谜语:“画的时候是圆形的,写的时候是方形的;冬天出来的时间比较短,夏天则比较长!” 吉甫 解释谜语说:“东海有一条鱼,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再去除脊梁骨,就是这个谜底!”

注释

1. 王荆公:即 王安石 ,曾封 荆国公,故称。 3. 更:再 5. 时:时间。

2. 吉甫:吕吉甫

4. 戏:娱乐。 6. 脊:脊梁。

7. 谜:谜语。

谜语的谜底

答案是日

太阳本来是圆的,写下来相当于两个方块叠在一起。把太阳写下来时“日”是方形的。鱼这个字如果去

掉上面的“刀字头”,田中的一竖和田下的一横去掉,就是“日”

5 第 5单元

5.1 鳝救婢女

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

悯之,每夜 窃部分缸中 鳝,从后门投诸河,如是累

年。一夕,面店被 焚,婢 仓皇 出逃,为火所伤,困于 河滨 。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 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

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 异,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

洞,生鳝无数盘其中, 悉纵之于河。

翻译

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数千条鳝鱼,有一位女佣对此感到怜悯,每天夜晚

偷一部分水缸里的鳝鱼,由后窗抛入河中。这样经过了几年。

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女佣仓皇逃出,被火

所灼伤,被困在了河滨,到半夜睡着了。醒来以后,发现: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好了许多。她

看到有一些河中的污泥堆积在伤口处,而周围淤泥上留下鳝鱼游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

救了她。高怀中被 女仆 的行为感动,于是就停止营运。等到拆除锅灶的时候,(高怀中发现)下面有洞,很

多活的鳝鱼在里面盘踞着,(高怀中把它们)全部放回河中。

词语翻译

(1) 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 (3) 窃 : 偷

(2) 悯:对 感到同情。 (4) 比:及,等到。

(6) 婢:侍女,此指女佣。

(8) 诸:“之于”(在文中用作代词兼介词) (10) 向:从前,先前。

(12) 是:这。 (14) 累年:许多年。

(16) 纵:放走。 (18) 困:困住。 (20) 之:此指鳝。 (5) 业:职业,以 ... 为业,营业,从事。 (7) 周:周围。 (9) 河滨:河岸。

(11) 罢业:停止营业。 (13) 累:积累。 (15) 为:被。 (17) 始:才。

(19) 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21)悉:全部。

句子翻译

如是累年:像这样有好几年。

高怀中感其异:高怀中被这奇异的现象所感动。

悉纵之于河:(高怀中把它们)全部把它们放回河中。

选择

上文“日杀鳝以千数”中的“以千数”是指:数千条

文言知识

说\" 诸 \". 常用作代词 . 也可用作兼词 , 兼词是 1 个单音节虚词兼有

2 个词的 意义和作用 , 通常是 合音词 .

合音 ,代词兼 语气助词 。

“诸”用在句中,是“之于”的

合音 ,代词兼介词。用在句末,是“之乎”的

文中的“诸”是“之于”的和音。(焉是“于是”) 这里的以数千是指数千条。

要点导引

1、选自《虞初新志》,清朝 张潮 编辑。所选故事的题材很 广泛 ,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或不寻常的

事件或人物。

2、在文言文 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后意义和这个名词的意义

密切相关。上文“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中的“

业 ”原为名词,指职业,句中活用为动词,解释

“以 为职业”。

启示

从婢的角度来说: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

从鳝鱼的角度来说:当受到别人帮助时要知恩图报,学会感恩。

5.2 二鹊救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

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

鹳(ɡ uàn)(1) 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

古木 上盘旋三匝( zā),遂俯冲鹊巢,衔

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

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似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很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经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

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了树上。忽然

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 好似在对话一样, 然后便扬长而去。 过了一会儿, 一只鹳从空中飞来, 发出“咯咯”

的声音,两只喜鹊就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

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

鹊巢 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

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注释

(1)巢:筑巢

(2) 鹳 (guan) :一种凶猛的鸟。 (4) 盖 (gai) :原来是

(3) 匝 (za) :周,圈。 (5) 顷之 (qing zhi)

:在原文中等同 \" 未几 \"'' 俄而 '' ,一会儿的意思

(6) 已 (yi) :停止。

(8) 雏 (chu): 变成幼鸟(名作动) (10) 巢:筑巢 (12) 尾:在后面跟 (14) 翔:飞翔 (16) 俯:向下

(7) 作 (zuo) :发出 (9) 集( ji ):栖躲。 (11) 俄而:一会

(13) 遂:就 (15) 徊:徘徊 (17) 上:上方

(18) 语:告诉;诉说

翻译句子:

(1) 鹊巢其上 : 喜鹊在上面筑巢。 (2) 若相语状 : 好像在互相对话的样子。

文言知识

1. 说“集”。“集”是个多义词。上文“集古木上”中的“集”,解释为“栖”、“躲”,句意为喜鹊

栖在古树上。 又,《岳阳楼记》 :“沙鸥 翔集 ”,“翔集”指有时飞翔有时栖息。

它又指“聚集”、 “会合”。

“众贤毕集”,意为很多有才能的人都集合在一起。所谓“集市”即会聚了很多商铺的地方。本文中“顷 之”“俄而”“未几”都表示时间短暂。

2. 名词作动词用。 上文鹊巢其上 中的巢‘孵卵将雏’的‘雏’都是名词,

但在句中它们都做动词用, 解

释为筑巢 孵出小。这种现象属文言中的词性活用。

启示

动物世界里的亲情也同样让人感动,本文中喜鹊看到自己的同伴的孩子遭到

赤蛇的侵犯,“悲鸣不已 \

招来群鹊,其中两只喜鹊请来一只鹳,也许是群鹊的友爱感动了鹳,鹳勇敢地“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动物尚能如此讲究情义,连动物都如此,我们人类岂能无情无义。所以我们要助人为乐,帮助他人,要团结

友爱。当问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要会动脑筋,就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加以解决

, 要学会求助。

5.3 知恩图报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 自往求之 , 见人已杀其马 , 方共食其肉 . 穆公谓曰 :\" 是吾骏马也 .\" 诸人皆惧而起 . 穆公曰 :\" 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 .\" 即饮之酒 . 杀马者皆惭而去 . 居三年 , 晋攻秦穆公 , 围之 . 往时食马者相谓曰 :\" 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 遂溃围 , 穆公卒得以解难 , 胜晋 , 获惠公以归 . ——《史记》秦本纪第五

译文

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

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

喝酒的人会有杀人的念头。”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

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

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打败晋国,并抓了晋惠公回

来。

寓意

从秦穆公的角度: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

从杀马人的角度:知道自己是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

习题

文章最后用“徳出而福反”一句,对秦穆公做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如何施恩于人,又

获得回报。

骏马被人斩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来秦穆公遭晋国

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战胜了晋国。

字词解释

1 秦穆公:秦国国君 3 尝:曾经 . 5 求:寻找 . 7 惧:恐惧 . 9 居:过了 . 11 方:正在 . 13 溃:击溃

2 惠公:晋国国君 4 亡:丢失 . 6 是:这是 . 8 去:离开 . 10 卒:最终 . 12 起:站起 .

14 杀人:指会有杀人的念头

题目中“知恩图报”的“图”,解释为想,思考

知恩图报,中的图当然应该指“谋划、准备”的意思,也就是说受恩者谋划准备以后报德于施恩人也。

若说图为图求之意则非也,此并非主谓颠倒之“施恩者图求受恩人报答于己”也。

即饮其酒 : 于是给他们酒喝。

文学常识

《说苑》: 西汉学者、文学家刘向编撰。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官至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受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等,前后几近二十年,撰成《别录》,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他编撰的《新序》、《说苑》,是分类撰编先秦至西汉史事。

相关的名句

1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2 饮水不忘挖泉人

5.4 蝙蝠

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

汝何以?”一日, 麒麟 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

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乃无奈他何!”

释义

汝居吾下:你在我下,即你是我的部下。

倨傲:骄傲自大。

诞:这里指诞辰。 恶薄:风气恶劣。指社会风气。 相与:一同。

麒麟:传说中的兽类之王。 语:说。

贺汝何用:凭什么要祝贺你。何用,即“何以”

与: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既而:不久。

凤凰:传说中的禽类之王

生诞:这里指诞辰。

何以:凭什么。

译文

凤凰过生日, 百鸟都来祝贺, 唯独蝙蝠没有露面。 凤凰训斥道: “你在我的管辖之下, 怎么能这样傲慢?”蝙蝠说:“我长着兽脚,是属于走兽类。凭什么要向你祝贺?”一天,麒麟做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

也责怪它 . 蝙蝠说:“我长着双翅,是属于飞禽类。怎么要向你祝贺?”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提到了蝙蝠,互相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世上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主旨

1) 嘲讽那些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不顾廉耻的人。

2) 比喻一些卑鄙无耻的人没有明确的立场,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换身份。

3) 有时也比喻一些人不愿意站在一个群体的队伍当中,而特立独行,不盲目从俗,保持自己的特点。 4) 讽刺了喜欢耍两面派的人。

现代角度观《蝙蝠》

人们现在还常常把两面派的人物作为蝙蝠。这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

弃。

5.5 杀驼破瓮

曩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

, 其人患之。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

愁,吾有以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

笑。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有一头骆驼把头伸到这瓮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因

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为这件事而担忧。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发愁,我教给你让它头出来

的方法。 \" 主人急问:“是什么办法?”老人说:“你应该把它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出来了。”主人以为是好

办法,立即使用了他所说的,用刀斩断了骆驼头。不但把骆驼杀了,还打破了瓮。像这样愚蠢的人,被世上

的人嘲笑。

注释

1. 昔:从前,以往。

3. 瓮(wèng) :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5. 首:头。

7. 以为忧:为此事而忧虑。 9. 即:就。 11. 其:那个。

2. 先:先前。 4. 食:吃。 6. 既: ......

以后。 8. 语:告诉。 10. 依:依照,按照。 12. 用:采纳。

13. 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14. 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 15. 汝:你。

16. 复:还。

翻译句子

其人以为忧 : 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既杀驼,而复破瓮 : 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为世人所笑 : 被后人所耻笑

文言知识

以为。 “以为”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一指“认为”, 二指“以 (之)为”,即“把他 (它)看作 ”。 上文“主人以为忧”,意为主人把这当作忧愁的事。另,“主人以为妙”,意为主人认为是好办法。

出处

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

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百

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寓意

本文共涉及两个人物,其中对骆驼的主人盲目听信他人意见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那个老人不懂

装懂的表现进行了嘲讽

道理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

从善如流 ,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经

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来使人们获得无上的智慧,这是《百喻经》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来裹药的

树叶,当人有病时,就取出药来用,而自然地将裹药用的叶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应当抛开

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

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文化常识

“瓮 ”及其他陶器。古人盛食品的器具大多是陶制的。上文所说的“瓮”,即是口小腹大的陶器,用来

盛谷子。另有“ 瓯”,“ 缶 ”,“ 瓿 ”,“ 罂 ”,“ 盎 ”,“ 甏 ”,“缸”等,都是盛器,有的口小腹大,

或盛酒,或盛粮食等。

6 第 6单元

6.1 虎画

予友人工画虎,其庐之四壁咸虎画:或腾或扑,或吼或奔,或挈幼或独行,形态各异,皆毕肖。 吾尝乞得一轴,高二尺奇,宽二尺许。其二虎,雌雄各一。雄者踞于石,昂首远视,张口若呼啸状;

雌者伏于侧,足前伸,神情怡然。旁有奇石三四,似助威也。余县诸东壁,爱甚。

译文

我的朋友善于画虎,他的房间的四壁都挂着老虎的画:有的在翻腾,有的在扑跃,有的在吼叫,

有的在狂奔,有的带着幼仔,有的独自行走,形态各不相同,都像真的老虎一样,惟妙惟肖。我曾经

向他请求并得到了一幅装成卷轴形的高二尺左右,宽二尺左右的虎画。画中有两只老虎,雌虎和雄虎

各一只。雄虎蹲在石头上,抬起头向远方望去,张开口做出咆啸的样子;雌虎趴在雄虎旁边,爪向前

伸,神情悠然的样子。旁边有三四块奇石,像给两只老虎助威一样。我把这幅画挂在东边的墙壁上,

(并且我)十分喜爱(这幅画)。

单字翻译

1、予:同“余”,第一人称,我。 4、或:有的。 7、乞:讨。 10、许:左右。

12、怡然:安然自在的样子。 15、甚:很。

2 、善(工):擅长,善于。 5、挈:带领。 8、庐:房子。 11 、状: 的样子。 13 、毕肖:都像。 16 、咸:都,全。 19 、展:伸。

3、皆:都。 6、尝:曾经。 9、奇:超过一点。

14 、县:同“悬”。 17 、踞:蹲下。

18、甚:非常。

翻译句子

1、皆毕肖:都像真的老虎一样,惟妙惟肖。

2、余县诸东壁,爱甚:

我把这幅画挂在东边的墙壁上,并且十分喜爱这幅画。

中心

写出了虎画的逼真以及画工技艺的精湛。

6.2 正午牡丹

简介

传统吉祥图案之二十八:正午牡丹

图案:牡丹、猫。

解题:牡丹,落叶灌木。品种很多,花大而艳丽,是著名观赏花。牡丹向来比作花中之王,具丰 腴之姿、有富贵之态。无论摆设、入画,极富丽堂皇之致。又称「国色天香」。唐刘禹锡诗:「惟有

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初夏正午是牡丹开得最鲜艳之时。活到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俗称

「耄耋」。猫与「耄」谐音。画牡丹和猫隐寓福寿双全。

原文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其下有一猫, 未识其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 与欧公姻家, 一见曰:“此

' 正午牡丹 ' 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 花 , 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晴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

[9] 耳。”此 [10] 亦善求 [11] 古人笔

意也。

译文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

画面上是一丛牡丹, 牡丹下蹲着一只猫。 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

丞相吴育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来辨别它(是正午的 牡丹)呢?画中的牡丹萎靡无力,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

线,这就是正午时猫的眼睛。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

的瞳孔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瞳孔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这也是

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构思啊!

注解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 尝:曾经。

3 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5 姻家:亲家。

7 明之:辨别它。明,辨别。 9 燥:干燥。 11 求:探求。

13 房:这里指花房,即花冠,花心。 15 泽 :滋润。

2 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指牡丹丛。

4 正肃吴公:即吴育,他谥号为正肃。 6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 8 披哆:指花张口开放。 10 黑睛:瞳孔。 12 如线:像一条线。 14 敛 :聚拢。

16 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17 此:指吴育说的话。

18 善求:善于探求。

渐:接近。 求:探求。

19 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20 识:懂得 22 日:太阳 21 暮:晚

扩写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幅画。画的是一丛牡丹花,花下有只猫。他想挂在客厅里,但不知这幅画的真假,拿不定主意。

“吴丞相来了!”家人前来通报。吴丞相即吴正肃,他是欧阳修的亲家,欧阳修连忙上前迎接。吴正肃进来,看见桌上的画,说:“好画,画的是正午牡丹,作者功力不浅啊!” “你怎么知道画的是正午牡丹呢?”欧阳修十分诧异。“亲家,你过来看看。”吴正肃指着画上的牡丹,说:“花是张开的,中午阳光强烈,花的颜色

有些发干。”接着他又指着牡丹下的猫说:“再看猫眼吧,瞳孔眯成一条缝正是猫正午的瞳孔。如果画的是早上,那么花上带露水,色泽就滋润,猫眼的瞳孔也会是圆的了。”

“好画,真是好画。”欧阳修点头同意说 : “画家观察仔细,画出了正午牡丹和猫的特点。他一定是位有意义的画家。”说到这里,欧阳修叹息一声,说:“唉,现在的有些文人,虽然东西写得不

少,但常常连事实也不顾及,缺乏崇实的精神,怎么能写出生命力长久的作品呢 ?” 欧阳

修说完,连忙叫人把画挂在客厅里,早晚欣赏。

人物资料

欧阳修( 1007 - 1073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

, 自

, 唐宋八大家

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之一。

寓意

做任何事都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缺乏崇实的精神,就不能写出生命力长久的作品。

问题

丞相吴育是怎样说明古画所画的是“正午牡丹”的?

答 :先指出画中所画的牡丹花、猫眼的特征,然后对比说明画中牡丹花、猫眼的特征只有

正午时才会出现。

正午牡丹,为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欧阳修从牡丹丛和猫古画中看出时间为正午的故事,寓意写文章作

画要实事求是,有崇实精神。

6.3 朱元璋画像

(选自《菽园杂记·卷十四》) 必见赏,及进览

明太祖朱元璋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

, 甚喜,乃命写数本

, 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

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早有,而它工不能知也。

译文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为皇帝画皇帝的容貌,大多(画工)画出来的都不合圣旨。有位画工

写生本领最高画得很像,自己认为(皇帝)见了一定会奖赏。等到进宫给皇帝看,也不合适。一位画

工打听了解到皇上的心意,形像有一点相似,再把容貌画得雍容端庄敬献给皇帝。 (皇帝)非常高兴,诏令照这幅画画若干幅赐给各诸侯王。原来皇上的心思 ( 想法 ) 早已存在 , 只是其他的画工不能了解。

注释

1、写御容:画皇帝的画像 3、穆穆:雍容端庄的样子 5、见:被 7、它:别的 9、它:其他的 11、进:呈上 13、然:这样

2 、及进览:等到呈给(皇帝)看 4 、诸王:各诸侯王 6 、盖:原来 8 、知:了解 10 、写:画 12 、亦:也

14 、多不称旨:大多数不称皇上的心意

15、集:召集。

用现代汉语翻译

1、多不称旨:大多不符合(皇帝的)心意

2、一工探知上意:一个画工打听了解到皇上的心意

6.4 苏东坡画扇

(宋)何莲

东坡官钱塘①日,有人诉②负③钱二万不偿者。公④呼而询之,云:“

吾⑤家以制扇为业,适

⑥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扇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④视久之,曰:“姑⑤取汝 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⑨也。”须臾⑩扇至,公取二十扇,就判笔⑾作行书草圣⑿及枯木竹石,顷

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

扇,立尽 , ,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译文

苏东坡到钱塘就职时,

有人告状说有一个亏欠 (他) 两万两钱不还。 苏东坡召见那个人询问, (他)

说:“我家凭借制作扇子生存,恰巧父亲去世,并且从今年春天开始,天天连着下雨,天气又很寒冷, 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并不是故意欠他钱。”东坡仔细看了他很久,对他说:“暂且把你做的扇子拿

过来,我来帮你开市卖。”过了一会儿扇子送到了,苏东坡拿二十把空白的夹娟扇面,用公文用笔书

写草书和画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交给那个人说:“快去外面卖了扇子还钱。”那个人抱着扇

子感动流了眼泪,刚越出府门,就有许多人争着用一千钱购买扇子,(手里拿的扇子)很快地就卖完

了。而后来的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去。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整个郡的人都感动了,

甚至有到哭的地步。

注释

钱塘:古地名,今浙江杭州市。 公:对苏东坡的尊称。 熟:仔细。 须臾:一会儿。 逾:过。 草圣:草书。

诉:状告,告状。 吾:我。 姑:暂且。 判笔:公文用笔。 竞:争着。 询:询问。

负:亏欠。 适:正逢,恰巧。 发市:开市。 涕:泪。 不售:卖不出去。 有人诉负钱二万不偿者:

有人告状说有一个亏欠了他两万两钱不还。

非故负之也:

并不是故意欠他钱。

文言知识

1. 释“官”。上文“东坡官”中的“官”,指的是朝廷官职。古代的官场就像现代的国家政府一

样。

2. “须臾扇至,公取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成。”这句中没有主语,文言文中,如果只有二三个人对话动作,只对一人进行叙述,另一人省略,以起到简洁作用。但是在现

代翻译中一定要添加适当主语,以免句子不通顺。规范格式应以“(

XX)”来添加,如:就判笔作行

书草圣及枯木竹石。翻译:(东坡)用公文用笔书画草和枯木竹石,一会儿就画好了。

3. 非故负之也:不是故意欠他钱。之:代词,代“他(债主)的钱”

非:不是

故:故意

负:

6.5 铁杵成针

拼音 ti ě ch ǔ chéng zh ēn

近义词 持之以恒

反义词

半途而废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白读书未成,弃去。过小溪,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

“欲作针。”白笑其出。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李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求学的时候,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

渡过了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

李白吃惊的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

老婆婆笑呵呵的说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现在只有我手里的这一根铁棍啦,这

还是我当年风华正茂之时, 一直没有用过, 留下来没打磨过的, 原打算作为厨房做饭之需的烧火棍呢。而且,我并不担心自己会空耗岁月,也没有什么到头来白忙一场的无聊杂念,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会坚持不懈一天,把自己这根铁棍磨的比昨天更细那么一点,最后自然就磨成绣花针了嘛。”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实是可以用持之以恒的刻苦来弥补的,如此一把年纪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来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么可以因一时的挫折就随便半途而废,放弃所追求的理想呢,于是马上返身回到学院继续读书。

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谢对自己指点的同时,也看到那根铁棍真的细了很多。

若干年后,李白终不负天赋才华,写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诗篇。

出自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解释

前途光明的学业或事业,即便有天赋的人去学习、去做事,也是难以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学下去、做下去,最后一定能成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扩展阅读: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 ) 方:( ) 欲 ( ) 还: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 \" 之\" 字各指代什么

1) 问之,曰: \" 欲作针。 \"( )

2) 学而时习之 (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答案(请做完之后看) :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 ) 方:(正 ) 欲 ( 1) 问之,曰: \" 欲作针。 \"( 老妪 )

2) 学而时习之 ( 以前的知识 )

答: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成语:持之以恒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想要) 还: (

启示只要有毅力,坚持不

回去)

7 第 7单元

7.1 食粥心安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

南都书舍 ,日煮粥一 釜 ,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 齑数茎

啖之。 留守 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 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

此粥乎!”

译文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天天煮一大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

早晚各拿两块,把腌菜切成几块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留守的儿子告诉父亲范仲淹的事,

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

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

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

得再吃下这些粥呢?”

词语解释

1)南都书舍:即南都书院。 4)齑( j ī):腌菜 7)同学:一起学习

)釜( f ǔ):锅 2

)啖:吃 5

)置:放 8

)败:坏,腐烂 11

)遗( wèi) :馈赠,赠送 14

) 盖:因为 16

)馔 (zhu àn) :饭菜 19

)画:划 3

)留守:官职名称 6

)既而:不久 9

)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12

10)悉:全,都 13)闻:听说 15)何:为什么

18)遽( j ù) :一下子,立刻

)安:安定 17

)后日:以后 20

21) 归:返回

道理

此文反映了范仲淹知足常乐以及俭朴的品格。

范仲淹不要馈赠的原因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7.2 鉴真东渡

唐高⑴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⑵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⑹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 师,专研戒律⑶。天宝元年⑷,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⑺浪高,或⑻船覆⑼,或粮

匮⑽,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⑾。天宝十二年,竟⑿至日,翌年与奈良⑸东建戒台,授戒法。

译文

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

14 岁出家当和尚。渐渐长大,周游

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从东海去

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

12年,5 次渡

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但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

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

词义

指邀请,请求

7.3 少年志存高远

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以览。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恒炫于众。一日富者 出猎,左右持弓,鹰犬罗后,途与少年遇。富者众辱之,曰:“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少年

不应。富者复曰:“尔随我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少年作色曰:“吾虽家徒壁立,然

志存高远,非若等鼠类可比 ! ”左右欲殴之,少年瞋目斥之:“尔辈亦鹰犬也

! ”不顾而去。

译文

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里十分贫困,靠砍柴养活自己,晚上就照着月光读书。邻村有一位富人,穿

锦缎做的衣服,吃肉,常常在众人面前炫耀。一天富人出去打猎,他的左右随从拿着弓箭,飞鹰和猎

犬跟随在他后面,途中与少年相遇。富人当着一群人侮辱他说:“你像这样贫困,还不如我的老鹰和

猎犬呢。”少年不回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鹰、猎犬一同追狐狸和兔子,谁先

追到,我就赏他!”少年改变了脸色,说:“我家里虽然只有四面墙壁,然而志向很高很远大,不是

你们这些鼠辈可以比的!”左右随从想要打他,少年睁大眼睛斥责他们:“你们这些人也是(别人的)

老鹰和猎犬!”(少年)头也不回就离开了。

注释

1、薪:柴草。

4、罗后:跟随在后面。 7、去:离开。 10、览:看。 13、殴:驱赶。

2、炫:夸耀、炫耀。 5、作色:改变了脸色。 8、恒:常常。 11 、应:回答。 14 、瞋目:瞪大眼睛。

3、若等:你或你们。 6、顾:回头看。 9、昔:从前。 12、逐:追赶。 15、斥:斥责。

16、则:就。

17、家徒壁立:家里只有四面墙,形容家境十分贫穷。 18、衣:穿。

19、锦:好的衣服。 启示

人没有志向,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修养身心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凡是要修养身心,就必

需先树立志向。志存高远,则心自然就纯洁。

家徒壁立

家徒壁立,成语,基本含义是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也常常说成家

徒四壁)形容家中贫穷。

7.4 陈蕃有大志

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薜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 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注释

1. 陈蕃 (f án) :东汉人。

2. 尝:曾经。 3. 宇:屋室。

4. 芜秽:杂草丛生脏乱的样子。芜,杂草丛生的样子。秽,不干净,肮脏的。 5.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称。 6. 候:问候 。 7. 孺子:幼儿,你。 8. 待:迎接。 9. 安:怎么。 10. 事:处理。

11. 清:使。。澄清。

12. 洒扫 : 清扫。

译文

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打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同郡的朋友薛勤

来问候。问陈蕃

, 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接宾客呢?” 陈蕃答道:“大丈夫做事,应该以打扫、 清除天下为自己的任务,

哪用得着照顾一间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大志向,

对此感到奇怪。

理解

陈蕃要“扫除天下”,他想扫除什么?

答:扫除天下的坏人坏事、不良风气,澄清世道。

陈蕃 (?- 168 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东汉末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

灵帝时为太傅。此人为官耿直,颇硬项。桓帝朝,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

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7.5 画龙点睛

成语出处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都多大岁“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

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这则故事原来是说南北朝著名的画家张僧繇绘画技艺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词

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原文

张僧繇⑴于金陵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⑶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⑸诞⑺,因

⑷点其一。须臾⑹,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⑻在。

译文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

人们都认为很荒诞,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

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注释

1 张僧繇 (y óu):南朝梁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2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5 以为:认为。

3 每:常常,每每。 6 须臾:一会儿。

4 因:因此,就。 7 诞:虚妄,荒唐。

8 皆:都,全都。

成语故事

张僧繇是南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

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

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

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

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

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 有一年, 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

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 他答应下来,

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

龙点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

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

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

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

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8 第 8单元

8.1 黄仙裳济友

泰州 守田雪龛( kān)居官廉,黄仙裳与

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罢职,在州不得去。黄自

汝宁 归,囊中

但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

j í),不得分以

赠田矣。” 选自《今世说》

泰州知县田雪龛,为官廉,黄仙裳与之往来,绝不干以私。后田罢官,因无资不得返乡。黄仙裳自

汝宁

远道归,囊中但有二十两金。闻之,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田辞谢,黄固赠之。田得以启程。黄后语人

曰:“若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人需金甚亟(

j í),不得分以赠田矣。”(标准版)

译文

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

, 黄仙裳与他交往的时候 , 一点也不 牟(móu)取私人利益。后来田雪龛被免官 ,

没有钱回不了家。 黄仙裳正从 河南汝南 回家 , 口袋中只有二十两银子。

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 分出一半(银

子)送给(田雪龛)。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急需要钱,就不能

把钱分给他了。”

注释

1 泰州守:泰州太守;泰州,古地名,今 4 干:求。 8 自:从。 11 囊:一种口袋。 13 金:银子。

江苏泰州市 。 2 廉:清廉。3 周旋:交往。 7 去:离开。

5 罢职:免官。

6 资:资产,指钱。

10 归:回来。

9 汝宁:古地名,今河南 汝南县 。

12 但: 只,仅。 14 乃:于是。 16 语:对 说。 18 亟:急。

15 寓:居所,住处。 17 是日: 这天。

19 龛( kān)

启示

要善于帮助别人,帮助后也不能时不时把这事拿出来炫耀,而应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不能过度自夸炫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今世说》

黄仙裳幼赴童子试,为州守陈澹仙所知。后陈官给事中①,以事系狱,贫甚。黄售其负郭②田,得百金,

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

陈后 得释,两人同出白门③而去。陈殁后,黄赴 桐乡 ④往吊之。至之日,正

陈忌辰,举声哀号,感动行路。

泰州 守田雪龛居官廉,黄仙裳与

周旋 ,绝不干以私。后田落职在州不得去。 黄自 汝宁⑤归,囊中仅有二

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田矣。”

黄仙裳是个怎么样的人:

1. 从“以事系狱,贫甚。黄售其 负郭田 ,得百金,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释,两人同出白

门而去”看出他是一个有恩必报与人同甘共苦的人。

2. 从“绝不干以私”看出他是一个不徇私的人。 黄仙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仗义疏财,为朋友

两肋插刀 的人。

8.2 刘氏善举

刘氏者 , 某乡寡妇也。 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 夜则纺织于烛下, 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 刘氏辄(zhé) 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 刘氏以己之衣遗 (wèi )之。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 心有怨言。 母诫之曰: “与

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

dài )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

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文言文启蒙读本·杨振中编写】

译文 : 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抚养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终

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总是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没有衣服穿的人,她就把自己的

衣服赠送给他们, 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 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 心里很有怨言。 刘氏就告诫他, 说: “为

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宿舍衣物全部被烧光。

大家不仅给他衣服,还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

事的原因。

注释

1、者: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2、昼:白天。

3、耕:耕种。 5、如:像。 7、贫:贫穷。

9、相:代“贫困者”。 11、偶:偶尔。 13、遗 (wèi) :赠送。 15 憾:怨言。 17、称:称赞。 19、诫:告诫。 21、为:做。

23、本:根本;准则。 25、殆( daì):几乎。 27、给:给予。 29、方:才。

31、善举:慈善的事情。 33、疾:急,此处指努力。

4、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6、是:代词,这样。 8、辄:总是。

10、济:救助,帮助。 12、以:把。

14、之:代“无衣者”。 16、咸:皆 , 全,都。 18、然:然而。 20、与:赞许,赞助。 22、善:好事。 24、卒:死。

26、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28、伐:砍。 30、第:房屋、府第。 32、举:行动、举动。 34、憾:怨恨;抱怨不平。

尽:没有。

35、刘氏以己之衣遗之:第一个之是“的”,第二个之是“他们”代指邻居。 36、斗升:旧时量器;此指一斗一升。 37、育:生养宇

38、竟:终。 句子理解

1. 昼则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就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是这样。 2. 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谁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

文言知识

释“辄”

“辄”是个文言虚词,解释为“就”、“往往”、“常常”、“总是”。上文“辄以斗升相济”,意为

往往用一斗一升的粮食救助他人。成语“动辄得咎”,意为动不动就受到批评。

启发与借鉴

《刘氏善举》给我们的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

助你。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刘家儿子“方悟”,他“悟”出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

8.3 李氏之友

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

3)十年,二人遇于途。李氏要(

4)至其家,杀鸡作食。二鼓(

1)许( 5),

黄生腹痛,汗大若珠。 李氏夫妇 恐甚( 11),欲延( 12)医治之。 黄生固( 6)止之,以为旧疾复作,无妨。

李不听,即去。时值( 7)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逾(

8)半夜,携( 14)医归。医灸( 2) (17) 悉( 9)心

之,少( 15) 时即愈。 黄生 曰:“汝为吾苦 (16) 矣!何以报?” 李氏夫妇 曰:“汝为我友,当

以待,何报之有?”翌日(

10)天朗,黄生辞行。

翻译

黄生 ,是李氏年轻时的朋友。过了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李氏邀请他到家里,杀鸡做饭。夜里

10

时左右, 黄生 肚子疼,汗滴像珠子般大小。

李氏夫妇 非常惊恐,想请医生给他医治。 黄生 坚持制止他们,认

黄生 找医生去了)。当时正在下暴雨,漫天

黄生 做针灸,一会儿就痊愈了。

为是老病又犯了,没有关系。李氏不听从,马上就离开了家(为

乌黑,山路崎岖,地面湿滑难以行走。超过半夜,他带着医生回来了。医生给

黄生说:“你为我吃苦了!有什么可以报答(你们)的呢?”

李氏夫妇 说:“你是我们的朋友,应当以全心

照顾你,有什么需要报答的呢?”第二天天晴了,黄生向李氏夫妇告辞了。

注释

1、 二鼓:即二更,约现在晚上 10 时左右

(一鼓为 19: 00~ 21: 00;二鼓为 21: 00~23: 00;三鼓为 1:00~3: 00; 五鼓为 3: 00~5: 00. 一夜共五鼓)。

2、灸:针灸。 6、固:坚决。 10、翌日:第二天。 14、携:带着。

3、越:过了。 7、值:适逢。 11、甚:非常;很。 15、少:一会儿。

4、要:同“邀”,邀请。 8、逾:超过。 12 、延:请。 16 、苦:辛苦。

5、许:左右。 9、悉:全。 13、逾:超过。 17、当:应当。

启示

李氏之友的启示:对待朋友,应当悉心以待,为了朋友要全力以赴,不求报答。

8.4 田真兄弟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唯堂前一株 紫荆树 ,共议欲破三片。翌日就截之,其树即

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愕,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故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

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和睦如初。

译文

京城有 田真 兄弟三人, ( 他们 ) 共同商议着分割财产。他们把生活资料都平均分了,只有堂前的一棵紫荆

树,(兄弟三人)共同商议想要

( 把树 ) 锯成三片。第二天准备砍树,那棵树马上就枯萎死亡,形状像被火燃

烧过一样。田真前往看到了树,非常惊讶,对众位兄弟说:“树本来是同根的,听到要砍断分开,所以枯死

了,我们都不如树木!”田真的两个兄弟都不禁悲伤地难以承受,不再分解树了。树听到声音后枝叶繁茂。

兄弟三人相互被感动了,就和睦得像当初一样了。

写作手法 :

借物抒情,通过树木的感情说明兄弟应该团结。

道理、中心

兄弟之间要和谐共处

,同为一家人,却要分家产,虽如此,可是一家人的感情是分不开的,就好比树一

样,同根树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当今社会中一定要与亲人和睦相处,否则连树都不如了

句子翻译

1、翌日就截之:第二天走上前准备截断它。 2、状如火然:形状像被火燃烧过一样。

3、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故憔悴,是人不如木也:

树本来是同根的,听到要砍断分开,所以枯死了,我们都不如树木。 4、树应声 荣茂 :

紫荆树听到(田真的)话后(立刻)枝叶繁茂。

注释

( 1)京兆:京城地区。

( 2)生资:生活资料。 ( 3)皆:都。

( 4)唯:只有。 ( 5)破:使之破为。

( 6)就:开始。 ( 7)即:立即;立刻。

( 8)状:形状;状态。

( 9)然:通假字,同“燃”,燃烧。

( 10)愕:震惊。

( 11)诸:众; ( 13)胜:承受;控制。 ( 15)故:所以。 ( 17)其:他家的。 ( 19)株:棵。 ( 21)胜:控制。

( 12)斫( zhuó) :砍。

( 14)憔悴:枯死。

( 16)解:分解。

( 18) 堂:门。

( 20)应:相应。

( 22)孝门:此指孝顺父母、兄弟和睦之家

8.5 张用良不杀蜂

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 故恶 之。后见 蜂则百计千方 扑杀 之。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

蛛网,竭力而不得去。蛛遽束缚之,甚急。忽一蜂来螫蛛,蛛避。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张用良因

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译文

太仓人张用良,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蜜蜂刺伤,因此十分憎恨蜜蜂。后来看到蜜蜂就千方百计地抓住,

然后杀了。一天近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被蜘蛛网粘住,用尽全力却不能够离开。蜘蛛立刻把它绑住,

情况十分紧急。忽然看见一只蜜蜂飞来刺蜘蛛蜘蛛避开了。蜜蜂多次含水湿润那只飞虫,很长时间之后飞虫

才得以逃脱离开。张用良被这蜜蜂的义气所感动,从这以后再也不杀蜜蜂了。

注释

1. 螫( shì):刺

4. 薄暮:靠近傍晚;薄:临近 7. 自是:从此;是:这 10. 数:多次 13、义: 义气

16、尝:曾经大家不是人 19、复:再

2. 恶( wù):憎恨 5. 遽( j ù):立刻 8. 因感:于是被 ... 感动 11. 脱:摆脱 14、避:躲避 17、故:因此

3. 数:多次 6. 急:紧

9. 竭力:用尽全力;竭:用尽 12. 太仓: 古地名, 今江苏太仓 15、投:撞(上) 18、甚:十分

句子翻译

1. 竭力而不得去:用尽力气却不能离开。

2. 张用良因感其义:张用良因此被蜂的道义行为所感动。

启示

做人要讲仁义,尊重生命,对待事情要多看几个方面,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

9 第 9单元

9.1 赛跑定案

有老姥 ①遇 劫于路, 唱贼 ⑦。路人为 逐 ② 禽 ③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 俱 ④送之。融见

而笑日: “此易知耳, 可二人 并走 ,先出 凤阳门 ⑨者非贼。 ”既而还入, 融⑧ 正色 ⑩谓后出者曰 : “汝真贼也,

何诬人乎 ? ”贼遂服。 盖 ⑤以贼若善 走 ⑥,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选自唐·房玄龄「晋书」

译文

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 强盗,呼喊捉强盗,路人追赶上去帮助老妇人捉住强盗。强盗反而诬陷行人。这

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

强盗 ),于是就把他们都押送到官府。 苻融见到他们后笑着说:“这很

衙门 ), 苻融严肃地对后跑

容易知道,可以让两个人一起跑,先跑出凤阳门的人不是强盗。”不久后回到(

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强盗终于低头认罪。原来是因为如果强盗

跑得快,必然不会被行人捉住,

苻融 正是凭着这样的分析判断,因此知道跑得不快的那个人是强盗。

字词翻译

1 姥( mǔ):妇人。 4 俱:一同。

7 唱贼:呼喊捉强盗。 10 正色:表情严肃。 13 走:跑

2 逐:追。

5 盖:表述理由或原因。 8 融:指苻融。 11 劫:强盗。 14 禽:捉住

3 禽:同“擒”,抓、捉。 6 走:跑。 9 凤阳门:城门名。 12 并:一起

个句翻译

莫知其孰是: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

既而还入:不久后回到(衙门)。

介绍文中人物

苻融 (?-383)

字博休, 苻坚季弟 ,封平阳 公,拜侍中、中书监、左仆射,除 中军将军 ,迁司隶校尉,寻

代王猛为镇东大将军、 冀州 牧,征拜侍中、中书监、都督中外军事、 车骑大将军 、司隶校尉、 太子太傅 ,领

示正录尚书事 ,寻为征南大将军,战死,赠

大司马 ,谥曰哀公。

屡劝苻坚不可伐晋。苻坚南下攻晋

, 他率 25

万军队为前锋 , 陷寿阳 (今安徽 寿县), 隔淝水与晋兵对阵。晋军渡河猛攻 劝谏苻坚。

, 马倒被杀。《 资治通鉴 》记载了他

9.2 拷打羊皮露真相

人有负①盐与负薪②者,同释③重担息于树阴。二人且④行,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⑤背之物。久未果, 遂讼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⑥,谓其群下⑦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⑧无答者。惠遣⑨争者出,

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

盐屑 ,曰:“得其实⑩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⑾服⑿而就罪。

注释

① 负:背。

②薪:柴。 ③释:放下。

④且:将要。

⑤ 藉 : 垫衬;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⑥惠: 李惠 ,中山 ( 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 ) 人,北魏太武帝时任 雍州刺史。

⑦群下:部下,属员。

⑧咸:副词,都。 ⑩ 实:事实,真实的。

⑿服:通“服”,文中指趴在地上认罪。

⑨遣:派,此指打发。

⑾乃:才

翻译①

有一个背盐和背柴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重的担子到树阴下休息。不久,两人准备继续出发的时候,争

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背用的东西。他们争吵了很久也没有结果,于是到官府打官司。当时李惠担任雍州

刺史,(他)回头对主簿说: “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

?”部下们认为李惠在开玩笑, 都没有回答。

李惠把相争者打发出去,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它,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我知道实情了

! ”

让相争的两人看从羊皮上敲下的盐粒,背柴的人于是趴下认罪了。

句子解释

( 1)同释重担息(下面)树荫 ( 2)惠令人置羊皮在席上

( 3)各言为己藉肩之物:都说羊皮是自己肩上的东西 ( 4)群下咸无对者:部下一个都不回答

阐述道理

①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天下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多思考,多观察,就能透过

现象看到本质。

②人与人交往之中一定要友善对待,不能贪图小利,让利益蒙蔽了双眼,做出不良的行为。

③处理问题要具备丰富的生活常识、经验,再加之细心观察,以及善于思考。

④简洁概括为:做事要多观察,多思考,不能贪图小利。

人物

李惠是一个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很多的人。

语句: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作者简介

李延寿 ,字 遐龄,唐代 相州(今河南安阳)人,

史学家 。他的生卒年月史书失载,现在可知他的政治与

御史台 主

学术活动基本是在 唐太宗 初年至 唐高宗 初年这三十年间进行的。他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

簿,兼直国史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官职。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他参加了唐

代官修史书《 隋书》、《 五代史志 》、《 晋书 》和唐朝当代国史的修撰工作。还独自撰写了

30 卷的《太宗政

典》,又继承其父李大师遗志,以十六年功夫,独立修成《

南史 》和《 北史 》,《 新唐书 》对两书评价颇高,

称“其书 颇有 条理,删落 酿辞 ,过本书远甚。”

概述

李延寿撰《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北史起魏至隋,《南史》起

宋至 陈。据《宋》、《南齐》、

《梁》、《陈》、《魏》、《北齐》、《周》、《隋》八书,删繁补缺而成,较旧史为简明。又因李延寿家

居北方,对北朝见闻较近,所以《

北史 》又比《 南史 》更为详密。清 李清 有《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

《南史》共 80 卷,有本纪 10 卷, 周嘉猷有《南北史捃华》八卷。《南史》和《北史》都是纪传体的通史。

列传 70 卷。记载从 南朝宋武帝 永初元年( 420 年)到南朝 陈后主 祯明三年( 589 年)约 170 年间 宋、齐、梁、

陈四个政权兴亡的历史。 《北史 》有本纪 12 卷,列传 88 卷,共 100 卷。记事起于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

( 386

年),止于 隋恭帝 义宁二年( 618 年),包括北朝魏、齐、周和隋四个封建政权

230 年间的史事。 两书均有本纪、列传,无志、表。北宋以后,《魏书》、《

北齐书 》、

《周 书》有所残损,后人用《

北史 》的相关内容补入。

书籍特点

《南史 》、《 北史 》在思想上的价值,最突出的是宣扬天下一家的 统一思想 。它改变了一个多世纪以来

一直袭用的 南方与北方 互称“ 岛夷 ”与“ 索虏 ”的陋习。李延寿认为南朝与北朝占有同样的历史地位。他反

对把北魏以前北方一些少数政权的历史“编之四夷”。也指出

东晋 、宋、齐梁、陈各朝,虽偏安 江南 ,但前

后相承 300 余年,不承认它们历史地位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李延寿在《

南史》、《 北史 》中不分正闰,给 南

民族

北朝各政权以同样的地位。这种在历史撰述上不再强调南、北对立和华、夷界限的认识和作法,反映了

融合的伟大成果,是历史的进步。在具体撰述中,李延寿也采取了一些适当的作法来宣扬统一意识。他对南

北之间的战争采取“两国交兵不详载”(

赵翼 《廿二史札记 》卷 13《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条)的作法,

就是有意削减对此的过分纠缠。

《南史 》和《 北史 》在记述人物的历史活动时,通常都把所记述的人物和他的家族兴替得失、荣辱悲欢

联系起来,而尤其注重说明人物的社会活动的因果同“家声”、“

门风 ”的关系。二史也很注意家族兴替与

皇朝盛衰的关系。这些都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南史 》和《 北史》后来均被列入“ 二十四史 ”中,在我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9.3 钱若庚断鹅

明万历中,钱若赓( gēng)守临江有异政。有乡人持一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还,索鹅,店主赖之,云: “群鹅我鹅也。”乡人不平,讼于官。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

人莫不讶之。食顷,使人问鹅供不( f ǒu)?答曰:“未。”又顷,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手指一鹅

曰:“此乡人鹅。”众人怪之,守曰:“乡人鹅食草,粪色青;店鹅食谷粟,粪色黄。”店主服罪。

翻译

万历(明神宗年号)年间,

钱若赓 做临江郡的行政长官,有许多优异的政绩。有个乡下人拿着鹅到集市

上,寄存在客店中去别的地方。回来后要回自己的鹅,店主贪图他的鹅抵赖说:“这群鹅都是我的鹅。”乡

下人告到衙门。钱大人命人取来店里的鹅,共四只,各给它们一张纸,笔、砚,分在四个地方,让他们写供

状。人们全都感到惊讶。吃完饭,派人问鹅写完供状没有?差役回答说:“没有。”不一会出来,到堂下看

看,说:“鹅已经交待了。”并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人们感到很奇怪,大人说:“乡下人

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是清淡的;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

\" 。店主于是认罪。

注释

1)守:太守

5)食顷:一顿食的时间

2)持:拿着

6)不:同“否”

3)索:讨取 4)状:陈述

7) 万历:明神宗的年号 9)讼:诉讼,告状 11)索:索要 13)其:它们

8)临江:在今江西省境内

10)公:指钱若赓( gēng) 12)不:同“否”,有没有 14)盖:因为

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钱若赓就任临江府(今江西省清江县西临江镇)知府。

一天,一个乡下人拎了一只鹅到城里,为了办事方便,便将鹅寄存在一家旅店里。可是,当他办完事回

来取鹅时,那店主竟耍赖说:“那群鹅是我养的,没你的鹅!”乡下人气愤与店主评理。但由于他没有文化,

笨嘴拙舌的,辩不过伶牙俐齿的店主,只好跑到衙门去击鼓告状。

知府钱若赓细心听了乡下人的申述,立即命令手下人将店里的

4 只鹅全部取来,分关四处,每处配给一

张纸、一支毛笔、一方砚台,说是让这些鹅招供各自属于谁。

鹅又怎么能自己招供?真是天大的笑话。城里的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好奇地前来观看,连府中

差役对钱若赓这种独特的审案方式也感到惊异和纳闷,无不替他捏了一把汗。

钱若赓似乎对案子漫不经心,

刚布置完毕, 就若无其事地用餐去了。 过了一会儿, 他派人出来探问; “鹅

招供了没有?”

看守鹅的差役一个个忍笑答道:“没有。”

不久,钱若赓步出内室,亲自下堂巡视分关着的鹅,他看过以后,微笑着颔首捋须,自言自语:“嗯,

好,好,它们已经招供啦。”差役们望过去,只见

4 只鹅除各自拉了些屎外,纸笔砚台丝毫未动。他们真的

不知道钱知府卖的什么“关子”。突然,钱知府伸手指向其中的一只鹅,语气肯定地说道:“这只就是那乡

下人的!”

钱若赓确实说对了。

钱若赓并不认识乡下人的鹅,他的判断是如何作出来的呢?原来,他是位富有生活经验的官吏。他知道,

乡下的鹅吃的是野草,粪便是清淡的;城里的鹅吃的是谷子,粪便呈现黄色。要确定鹅的主人是乡下的还是

城里的,只要查看一下鹅粪便一清二楚。

钱若赓把自己断案的依据讲出后,那个贪婪而又狡猾的店主顿时脸色煞白,连忙磕头谢罪。

阅读分析

店主敢于赖账而占有乡下人的鹅,原因是:

1)鹅的外表长得差不多,乡下人无法辨认 2)没人可以证明乡下人把鹅寄在他店里

3)乡下人好欺负 4)乡下人一没证据,二没胆量 ,三没证人

中心:从中可以看出 钱太守 是个生活经验丰富,断案方法巧妙的人。

9.4 欧阳晔破案

欧阳晔( yè)治 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 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

囚于庭中,去其 桎梏 而饮食之,

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 于庭 ,留者色变而惶顾。晔曰:“杀人者汝也!”

“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泣涕服罪。

版本二:

欧阳晔治 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

囚于庭中,去其 桎梏而饮食之,食

囚佯为不知所以,曰: 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

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欧阳晔曰:“杀人者汝也!”

“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泣涕服罪。(据《智囊补》改写)

译文

宋朝人 欧阳晔 (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

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

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吃完后,善加慰

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

不知道,欧阳晔说: “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 只有你是用左手, 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

不是你是谁?”

这个人无言以对。

版本 2:

宋朝人 欧阳晔 (字日华)治理 鄂州 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件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来到监狱,把 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

手铐 与脚镣 ,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

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 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 这个人脸色变了, 而且害怕得东张西望。 欧阳晔说: “杀

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

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字词解释

1. 致: 致使。 5. 讫 : 终了,完毕。 9. 佯 : 假装。

2. 狱: 案件。 6. 色: 脸色。

3. 临: 面对。 7. 惶 : 恐惧,惊慌。

4. 狱:监。. 8. 顾: 回头看。 12. 箸 zhù:筷子。

10. 治:治理,管理。 11. 劳:安慰。

13. 欧阳晔:复姓欧阳,名晔。 15. 决:决断。

16. 独:只。

14. 鄂州:古州名,今 湖北境内。 17. 治:掌管。

注: 1)欧阳晔:复姓欧阳,名晔。 单句解释(走进文言文

六、七年级 P44 答案)

1、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百姓有因为争船而互相打架的人。 2、坐囚于庭中:让嫌疑犯坐在院子里。

3、去其桎梏而饮食之:脱去他们的脚镣手铐而且给他们喝的吃的。 4、囚佯为不知所以:疑犯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 5、囚无以对:囚犯没什么可回答的。 6、“而独以左”之后省略了:持著 少了

疑问解答

( 1)、“死者伤在右肋”与嫌疑犯“左手持 箸 ”有什么关系?

答:左手打在右肋上

( 2)、“ 狱 ” 在本文中的不同释义: “ 狱久不决”(诉讼案子)

“晔自临其 狱 ”(监狱)

介绍文中人物

欧阳晔, 江西庐陵人,系 欧阳修 之叔父。宋 大中祥符 年间,为 随州 推官。修幼孤,往依之。晔卒,修葬

于安州应城市高风乡彭乐村,为

铭其墓。

9.5 螳螂杀蛇

张姓者, 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粗如碗, 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似有物制之。 然熟视而无所见,大惑。渐近临视,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刀攫其首,掉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矣。

译文

有个姓张的人,偶然行走在溪谷中,听到山崖上边有非常凄厉的声音。

寻着路登上山崖,看见一条身体粗得像碗口 翻来覆去 倾斜跌倒的样子),好像是有东

一样大的蛇,在树丛中摇摆甩动,用尾巴击打树木,树枝崩裂断折(看它身子

西控制了它。 然而仔细察看实在没见到什么,十分疑惑。他渐渐靠近面对它看,

螳螂捕蛇

原来是一只 螳螂处在它的头顶上,用刺刀抓住它的头,(蛇)摆动没有甩掉它(指螳螂)。过了很久,蛇终于死了。看

见蛇的额头上的皮肉都已经破裂了。

寓意

只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并不是只有身体庞大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只要利用自身优势就能无所不能。

字词解释

1、制:禁止,遏制 2、觇: 探看;偷看 3、厉:凄厉 4、围:身围 5、反侧;身子翻来覆去 6、审视:仔细看 7、剌刀:螳螂前足 8、攫:抓住

9、革肉:去了毛的兽皮 10、竟:最终 11、张姓者:姓张的人

12、觇:看

13、临:面对

14、则:连词,表示因果 15、顶:头顶

单句解释

1,然熟视无所见,大惑:但是仔细察看实在没见到什么,非常奇怪。 2,以刀攫其首,掉不可去:用 刺刀抓住它的头,颠不掉(它)。 要点引导

短文通过了“张姓者”的眼睛为我们呈现了小螳螂与大蛇的生死搏斗的惊险场面。

作者正面详写蛇形体之巨大:如碗”;力量之巨大:“树枝崩折”。又通过“张姓者”:熟视而无所见“,从侧面表现螳螂的小,如此之巨大的差异

让读者感受到了螳螂杀蛇场面的奇特。

字词注解

[ 蒲松龄 ]1640 —1715 年,字留仙。他自幼聪明好学,十九岁时以第一名考上秀才。此后考场屡屡失利,直到 还是个穷秀才 . 长期坚持收集民间传说,编写成《聊斋志异》一书。

“粗

70 岁

10 第 10单元

10.1 人有卖骏马者

人有卖 骏马 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②知之③。

往见伯乐曰:“臣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⑤立⑥于⑦市,人莫与言⑧。愿⑨子还⑩而视之,去而顾

( 11)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12) 。”

伯乐乃 (13) 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 战国策 燕策二》)

注释译文

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站在市场上,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好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 \"

我有匹好马想要卖掉它,接连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

头来看它一眼,请允许我奉送给您一天的花费。

\" 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

眼。一天之间这匹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注释

1、比:接连 , 连续。 3、旦:天。

4、立:站立。

2. 、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 于:在。

6. 、言:交谈。

9. 、顾:回头看。

7. 、愿: 希望 。 8. 、还:古同“环”,环绕。

10、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1、乃:就 ,于是 。 14、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17、子:代词,代指伯乐。 18、一朝之费:

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2、去: 离开 。 15、一旦:一天。

13、莫:没有谁。 16、见:拜见,谒见。

19. 知:知道,了解。

句译

1)人莫知之:人们不知道那是 2)人莫与言:人们不跟他交谈。

( 一匹好马 ) 。

3) 臣请献一朝之贾: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4) 愿子还而视之:希望您环绕着马看它 5)人有卖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有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也不知道他卖的是

6)去而顾之:离开的时候再

8)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希望您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

好马

【说明】

这则寓言说明, 有的人 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

和举荐。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

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出处

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

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

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伯乐相马传说故事 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 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 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 楚王 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 将事干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

燕赵 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 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 得呼呼喘气,

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沙

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 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

驾车

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 千里马 ,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 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

千里马 像

洪亮 ,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 马说:“大王,我把 千里马 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糊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 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

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 后来千里马为 楚王 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楚王 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时间,已跑出百里之外。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伯乐简介

伯乐(约公元前 67 4年-

前 611 年),原名 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 得到秦穆公 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 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 乐相马经》。出处简介

《战策》又名《策》,相传是西汉末年

《伯

刘向 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一部 国别体 史书,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 东、西、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中山

490 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

221 年高渐

依次编写,分为 12 策,共 33 卷,共 497 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

离以筑击 秦始皇 ,约 12 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 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

它实际上是当时 纵横家 游说之辞的汇编, 合纵连横 ,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

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 描写人物 绘声绘色 ,常用寓言阐述道理, 著名的寓言就有“ 画蛇添足 ”“ 亡

羊补牢 ”“ 狡兔三窟 ”“ 狐假虎威 ”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寓意

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

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

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从而达到目的。

10.2 的卢救主

刘备屯兵樊城,时荆州刺史刘表礼焉,然不甚信用。表尝延备赴宴,其下 蔡瑁等欲因取备。备觉之,佯如厕,潜遁

去。其所乘马名“的卢”。 备骑“的卢”走堕城西 檀溪水,溺不能出。备亟曰: “的卢, 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 ”“的

卢”乃一踊三丈,遂得以过水。

翻译

刘备在樊城驻扎兵马,这时荆州刺史刘表假装对他很有礼貌,然而刘备不信任刘表。

刘表曾经邀请 刘备去赴宴,他

手下蔡瑁等人想要乘机抓住刘备。 刘备觉察到了, 假装到厕所, 悄悄逃离了。 他所骑的马叫“的卢”。 刘备骑着“的卢”

在城西的 檀溪河边,困住过不去了。刘备着急地说:“的卢,的卢啊!今天很危险!(你)要努力啊!”“的卢”于是

就一跳三丈,于是才渡过河水。

字词翻译

1. 屯:驻扎 2. 延:邀请

3. 亟( j í ) :急 4. 踊:跳

5. 樊( f án ) 城:古城名,今 湖北 境内 7. 刺史:州的长官叫刺史 9. 尝:曾经

10 因:乘机

6. 荆州:古州名,今湖北一带 8. 如: 往,到 11. 佯:假装

12. 潜:悄悄 13. 遁:逃离 句子翻译

1. 刘表礼焉:刘表对他有礼貌。

2. 其下蔡瑁等欲因取备:他的手下蔡瑁等人想乘这个机会抓住刘备。 3. 佯如厕,潜遁去: ( 刘备)假装去上厕所,悄悄地逃跑离开了。

人物简介

蜀汉昭烈帝 刘备 (161 —223) ,字玄德,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公元 221— 223 年在位。 三国时期 的政治家 。汉族,

涿郡涿县 ( 今河北省涿州 ) 人,为三国蜀汉国君王。东

汉灵帝 末年,因起兵讨伐 黄巾军 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 三顾茅

益州 。夺取 汉中击退

庐始得诸葛亮 辅佐。公元二零八年与 孙权将周瑜等大胜 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取

曹操后, 刘备于公元二一九年七月自立为 汉中王 。公元二二一年,时 曹丕已于去年十月逼迫 汉献帝禅让 皇帝位,时蜀中

又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 刘备于是于 成都武担之南即皇帝位,年号 章武。次年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

白帝城 。公

元二二三年因病崩逝, 享年六十三, 谥号昭烈帝,后人尊称称 刘备为先主。 后人称刘备 为皇叔。 他双手过膝, 两耳垂肩 ,

有米高。

刘表 (142-208) 字景升, 山阳郡高平 (今山东 微山)人。 东汉末年名士,汉室宗亲, 荆州牧,汉末群雄 之一。

10.3 马啮盗髻

马啮盗髻

拼音: mǎ ni è d ào j ì

原文

董熙载应友人延,至其家豪饮。自午及薄暮,已酩酊醉矣。友人留其宿,熙载曰

: “毋庸 , 吾尚可乘马反家。”时月

黑风骤,未几醉而堕马,僵仆道边,马缰持于手。忽

有盗过,自喜曰:“天赞我也!”遂尽解其衣,又欲盗其马。方俯

身执缰,马遽啮其髻,竭力挣扎而不得去。待

熙载醉醒,尽复取所失物,马乃 纵盗。 译文

董熙载接受朋友邀请 , 到朋友家赴宴喝酒吃饭,他从中午饮至傍晚已经大醉,朋友见他喝醉酒想要留他住宿。董熙载

说:\" 不需要,我还能骑马回家。 \" 当天夜黑风大,他不一会儿因醉酒而从马上掉下来,直挺挺地卧在路边,缰绳还握在手

里。突然有一个小偷路过,见状很是高兴,自言自语道\" 老天爷正在帮助我 啊! ”就脱掉他的衣服,又想盗他的马。正当

贼弯腰拿起缰绳,马便急忙用牙齿紧紧咬住贼的发髻,贼虽

极力挣扎 也不得逃去,等到董熙载酒醒后,又把所失的东西

都穿戴好。马才把贼放了。

注释

1. 延:邀请。 2. 其:代词,(朋友)他的。 3. 豪饮:大量饮酒。 4. 毋庸:不需要。 5. 未几:不久,一会儿。 7. 赞:帮助。 11. 方:正在。 15. 应:答应。 19. 尚:还。

8. 反:同“返”, 返回 。 12. 薄:迫迫逼近。 16. 及:到。 20. 俯:弯下。

6. 髻( ji 第二声):古代男女盘在头上的发髻。 9. 去:离开。 13. 骤:急。 17. 酩酊:大醉。 21. 时:当时。

10. 盗:小偷。

14. 仆:向前倒下,倒在。 18. 宿:住宿 。

句子翻译

天赞我也 :是老天爷帮助我啊!

马遽啮其髻 :马便立刻用牙齿紧紧咬住贼的发髻。

马乃纵盗 :马才放了这窃盗者。

10.4 王行思爱马

有富民王行思,尝( 10)养一马,甚( 7)爱之, 饲秣 (mo 第四声 ) (9)甚于( 11)他马。一日乘往 本郡(1),值( 12)

夏潦暴涨。舟子( 3)先济( 4)马,回舟以迎行思,至中流,风聚起船覆

(14) 。其马自岸跃入骇( 5)浪,接其主,苍茫

(2)之中,遽( 6)免沉溺(13)。

译文

一个名叫王行思的有钱人,曾经养过一匹马,他十分喜爱它,喂养的草料比其它的马好。一天王行思骑这匹马去本

地的行政区域。正值夏天,水流突然涨高。他让船夫先渡马过去,回来后去接王行思,到河中间,突然刮起大风,把船

掀翻了,他的马从 岸上跳入大浪里,救他的主人,(马让他停留)在

开阔的水面上,于是没有被淹死。 词语注释

1 本郡:本地;郡,古代行政区域。 3 舟子:船夫。 5 骇:使人 惊骇。 7 甚:十分,极其,尤其。 9 秣:草料

11.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13. 溺:淹没

2 苍茫:旷远无边,此处指开阔的水面。 4 济:渡。 6 遽:立刻。 8 骤:突然 10. 尝:曾经 12. 值“碰上 ...... 14覆:翻

的时候

句子注释

饲秣甚于他马:喂养的草料比其他马好。

值夏潦暴涨:正值夏天,水流突然涨高。

至中流,风聚起船覆:到河中间,突然刮起大风把船—掀翻了。

10.5 齐人攫金

【汉语拼音】 qí r én ju é j īn

【词语解释】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利欲熏心 ,不顾一切。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

利欲熏心 、利令智昏 。

, 见钱眼开。

【成语寓意】只知道利益,盲目去做

成语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的《列子·说符》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 清旦衣冠而之市。 适鬻(yù)金者之所, 因攫 (ju é) 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 官问曰: “人

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

【注释】 1. 清旦:清早 2. 适:往,去,到

3. 鬻:卖

译文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 , (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去。他到出售金子的人

住的地方,乘机拿了金子离开了。差役把他逮住,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拿金子

?”齐

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

, 没看见人,只看到了金子。”

注释

1. 昔: 以前。 4. 清旦: 清早。 7. 市:集市。 10. 因: 于是,乘机 13. 去: 离开。 16. 对曰:回答道。 19. 之:代词 , 代指齐人。

2. 欲金者: 想要金子的人。 5. 衣冠: 穿衣戴帽。

8. 适: 往,到。 11. 焉:语气词 14. 鬻(y ù) 卖。 17. 皆:都。

20. 子:你,指代小偷。

3. 有 者:有一个 的人。 6. 之:到,去。

9. 所: 地方。 12. 攫(ju é) :抓。 15. 徒: 只,仅仅。 18. 捕:抓捕。

21. 焉:作兼词,此处指这里。

22. 何:为什么。 25. 徒:只 , 仅仅。

23. 对:回答。 24. 取:拿

句子翻译

1. 清旦衣冠而之市 :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集市上去。 2. 子攫人之金何? :你为什么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抢金子?

文学常识

官与吏:“官吏”通常指官员,但“官”与“吏”分开用时又有区别。“官”指朝廷命官,如县令、郡

守、刺吏等。上文“吏捕而束缚之”中的“吏”,是管理市场的公差。《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中的

“吏”,是指抓壮丁的官府差役。

寓意:追求物质财富,希望生活宽裕,是人之常情,但利欲熏心,见钱眼开,进而做出有悖人性、愚蠢野蛮

的行动,就显得可笑而可恨了。所以不要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

自欺欺人 的事情。

文中的“齐人”是一个只顾眼前利益,利欲熏心,做事胆大妄为的人。

用成语来代表可以是利令智昏,自欺欺人或利欲熏心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