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

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

2021-12-14 来源:爱问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

作者:钟琼

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3期

摘 要: 人的潜能千差万别,而最适合千差万别潜质的学生的教学原则就是“因材施教”。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入学生心灵、培养兴趣、点燃内趋力,发现学生的潜能;通过异质合作,使学生潜能互补,与专业结合,激发创新思维;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合理运用激励与惩罚的不同评价方式,因材施教、挖掘潜能,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因材施教 内趋力 异质合作 潜能互补

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人的潜能之大使人震惊。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一个普通的人只运用了能力的10%,还有90%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一个正常人的大脑记忆容量有大约6亿本书的知识总量,相当于一部大型电脑储存量的120万倍。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又造成人的潜能千差万别。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教学不能整齐划一,而最适合于千差万别潜质的学生的教学原则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根据冉有、子路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墨子反复强调:“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比较早地总结出“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的是宋代的程颐。“因材施教”简单说就是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

新一轮教改中,我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将因材施教作为培养基础,激发潜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 一、发现潜能——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

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是“因材施教”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就会像夸美纽斯所批评的:“这犹如向窄口瓶子猛灌多量的水一样,结果大量的水都流到了外面,最后瓶子中所得之水比缓缓注入的还要少。”最终使许多学生没有显现于外的潜能被埋没,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1.深入心灵,打开潜能之窗。

平时教学时,要平等对待学生,尽可能把握准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发展潜能,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让学生有感而发,每周至少写一篇日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记下自己所见、所得、所感,以及所想说的话。日记成了学生无拘束地倾诉心里话的平台,悄悄打开了学生心灵的另一扇窗户,尤其是一向不爱说话的学生,用笔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 进行家访、采取问卷调查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都是发现潜能的好方法。这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小处了解学生。深入学生心灵,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之扬长避短。 2.让兴趣成为潜能的突破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潜能往往表现为对某事的兴趣,他对哪种事情、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说明就对它有潜在的接受能力。教师要顺着学生生长、发展的趋势,及时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使之在一次次的成功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避免“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教之不刑”的结果,收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效果。教学中我根据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提供帮助和指导,并且组织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将学生的潜能一步一步地开发出来。例如善于口才的学生,可以发挥他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具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可以在编演课本剧中展现他潜在的表演能力……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每个学生能全面地认识和估计自己,给他们潜能的发挥提供机会。 3.挑战极限,点燃内趋力。

奥苏伯尔指出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通过一定量的短期专项训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快速提升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多数有创造力的人,其实都是在期限的逼迫下从事工作的……决定了期限,就会增生对失败的恐惧感,因此,工作时加上情感的力量,会使工作更加完美。”尝试着组织一系列具有较高强度和适度压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向自己能力的极限挑战,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在压力适度的情况下引爆潜能,把某一能力发挥到极点。如即兴演讲就是对口才表达和演讲能力的潜能激发。 二、异质合作,激发潜能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从职业教育的性质来看,就应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像获得了一把金钥匙,可以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那将是一辈子受益无穷的。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异质合作就是把在学习上有不同特长、不同能力、不同见识、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的合作学习。异质合作学习能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使全体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动态递进,潜力互补。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毋庸置疑,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个别差异的因素相当复杂。有的学生善于观察,有的学生长于记忆,而有的学生擅长思维。职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育思想使教育功能从选拔性转为发展性,我把潜力不同的五、六个同学编排在一起,明确异质合作小组,让学生各尽其才,在课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分配学习任务,搜集素材、决定汇报的形式、分配角色、确定主持人……课上轮流进行值日汇报,任务角色都是动态互换的,让每个学生在异质合作小组中找到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使每个学生在动态交流中潜能得到激发。

2.智慧生成,释放灵感。

课堂教学应充满智慧的挑战,重在引导学生释放灵感、生成智慧。在教学中,创设合作型问题情境;各个小组针对一两个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探讨;集体展示研究成果;教师评价反馈。从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不断进行智慧的挑战、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同时采用竞赛形式增强教学效果,以小组为单位积分,每个组势必全力以赴,组里的各个成员会无形地凝聚在一起。合作与竞争的有机结合,能使个体在团体中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潜能。一方面,竞争促使学生产生增加合作的欲望,以便能够借他人智慧充实和拓展自己,借集体优势弥补个人缺陷,不断释放奇思妙想,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另一方面,在竞争与合作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迸发出创造潜能。 3.拓展思维,专业语文。

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思维能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异质合作学习要体现“文化为专业服务”思想,在遵循教学自身规律的同时,适当渗透专业因素,增加与专业学习直接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生进行值日汇报时从搜集素材、组织合作到课堂展示的各个环节,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好习惯,还要与专业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开发每个学生创造潜能的目的。 三、激励与惩罚——激发潜能的评价方式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合理的惩罚也是成功之母”。教育学生方法途径具有多重性,关键是联系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挖掘学生的最佳潜能,开发他们头脑中潜藏的宝藏。 1.激励效应。

一般说来,表扬和鼓励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让成功成为成功之母。著名教育家赫洛克的实验证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并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是激发潜能的有效手段。

(1)发现闪光点。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发掘出他们身上蕴藏的潜能。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到其最佳才能区,使其取得成功感,形成心理定势,再迁移到其他方面,日积月累,学生也就能调正心态正确评价自我,激发出学习语文的潜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体验成功。职业中学的学生并非以文化知识见长,语文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现实基础,调整施教平台的高度,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我充分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自我塑造的平台,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崭露头角,体验成功。如我在语文课上开展的“才艺展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全员参加。每一个学生都会当众展示自己的才艺,诸如背诵、演讲、辩论、书法、写作、表演课本剧,等等。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增强了自信。 2.“惩罚”艺术。

用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教育方式。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提倡鼓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讲求惩罚的艺术,顾及学生的承受力、自尊心,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激发正义感和责任心。

育人的关键是要把教育方法联系实际、因材施教,表扬、批评、奖励、惩罚适度交替使用,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断进取,不断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真正成为具有积极健康心理的21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我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因材施教的突破口,在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深入学生心灵,培养兴趣、点燃内趋力,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科学合作,使学生潜能互补,激发创新思维;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合理运用激励与惩罚的不同评价方式,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为他们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丹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发行,2006. [2][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 [4]皮连生.学与教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