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的故事
“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
菩提达摩,古印度高僧,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后裔“般若多罗”大师的弟子。他的传奇一生内外俱名,他通鉴世事,精通武术,不恋王位,悲世怜人,不尚文字,口传心授。在河南嵩山少宝山五乳峰下的少林寺,首创禅宗,被尊为初祖。
一、身世显赫为太子
在古印度的南天竺国,香至国王有三个太子,他最喜欢的是三太子,名字叫菩萨多罗。他出生时就有僧人预言,他是佛祖点化而降生的。三太子从小聪明过人,诵读经文过目不忘,七岁时就已熟读各种经文。国王喜欢他就想把王位传于三太子。
二、出游遇鹰不知祸
有一天,三太子出游,累了睡在树上小憩,忽然一大鹰从天而降,俯冲他直奔而来,吓得他大叫一声,跌入地下,起身看时,眼前迷雾茫茫,不知何处,遂往前行,看一老者,白衣飘逸,坐于树下。
三、老者点睛身后事
菩萨多罗深施一礼上前问道:“老伯,这是那里?”老者答:“这是你陌生的地方”。“这是我的国土,将来我还要在这里为王,我怎会陌生。”老者说:“将来的事不能肯定,你还是随遇而安吧!”菩萨多罗沉思片刻又问:“你在这里干什么?”老者答:“我在等你。”“你是谁?”“我是你。”太子一惊。老者又说:“你今天必遇凶险,九死一生”。太子略一沉思又问:
“那我将来呢?”“跟我一样,一坐九年。”老者说完转身离去。
四、宫廷骤变亲情断
这时忽见待卫骑马来报,国王病危,请三太子回宫。三太子顾不上许多,策马而归,一路上却遇蒙汉打杀,原来大太子、二太子早有预谋,见国王病危,欲夺王位,两人相商,要置三太子于死地。三太子拼命抵挡,打败杀手,负伤回王宫。
五、般若多罗救国王
进得宫来,见父王奄奄一息,悲痛万分。这时般若多罗大师来到,救治了国王。大太子和二太子见父王又好转,三太子平安回来,都面面相觎,深感惭愧。
六、珍珠虽明心更明
国王见大师治好了自己的病,就命大太子把珍珠拿来相赠,大师谢绝说:“珍珠虽明,不如心明啊。”太师看到了三太子宅心仁厚,就欲度他。
七、般若大师点迷津
三太子见父王好转,遂请大师到舍上宴请他,大师欲点化于他,就去了。席上,三太子见大师只食素食,就说:“大师应多吃些肉食,身体才能健康啊。”大师说:“你看牛那么健壮,不是以吃草为生吗?”三太子顿时无语。
八、“未曾生我谁是我”
大师是三太子有些悟性,离去时留下一香包,三太子打开看到有几句偈语: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几日几夜的苦思幂想,三太子顿悟,从那以后便以素食为生了。
九、诚意拜师磨其性
三太子看到人世间的险恶、疾苦。决心一心要拜佛修法,不要王位。决意去拜般若多罗大师为师。大师为磨其性,就让他先盖自修室以表心迹。无奈三建草屋而被狂风、暴雨吹翻。大师见状说:“你与佛无缘,还是放弃吧。”三太子不服气,终于有一天把草屋建成。但又自行拆毁说:“心中有佛,草屋何用。”大师见状知其心已深知佛道。
十、师赐法名成正果
大师见三太子志向远大,聪明过人,已经有通达的智慧和经久的磨练了,就为其剃度,送法号“菩提达摩”。从此,达摩从大师那里学习大乘佛教教义,每日壁观养性,从不懈怠,深得大师喜欢。
十一、大师讲法论因缘
达摩在弥陀寺终日念经,虔诚无比。大师有一天把达摩叫到禅室说:“三王子,靠悟出来的毕竟是纯的,但迟些。”达摩说:“请师父给弟子讲述人生是何等因缘。”大师说:“因缘是佛教的根本原理,若无因,即无缘,有因无缘是空玄,众生皆因缘,不论宇宙之大,苍蝇之小,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成,因缘而灭。”达摩深得师父教悔。悟了因缘。
十二、飘洋过海震旦行
达摩在寺庙一晃三年过去了,有一天大师把达摩叫到禅室又说:“达摩,你在这里缘化
已尽,应该去一个新的地方传法。”达摩问师父:“弟子应该去那里?”大师说:“应去震旦。”达摩遵师嘱,为去东土弘扬佛法,找到衣钵传人,他三年舟船路程,历尽艰辛,飘洋过海,终于来到了中国。
十三、东土盛迎西方祖
达摩历尽艰辛来到东土,先到广州光孝寺,中国的佛教界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众僧都想听印度高僧的讲经佛法,但是在讲坛上,达摩把四十八卷经典一一览,并不开口讲法。众僧不明。达摩下坛后,有一僧问,为何不开口。达摩说:“无字真经最难求,法在心里。”众僧有悟。
十四、武帝接祖入金陵
达摩的到来,让梁武帝大喜,遂派人请达摩到金陵说法。达摩布衣草鞋,步入金陵。梁武帝重佛教,把达摩视为上宾,每日和达摩谈经论法,达摩却觉得梁武帝与自己总是话不投机,住下几日后,达摩很是不快乐。
十五、达摩辞行欲北上
梁武帝见达摩总是无言,便问“大师为何不言语呢?”达摩说:“出家人,何来多言多语。”梁武帝又问:“那见到朕也不言不语?”达摩说:“出家人,对谁都一样,不分尊贵。”武帝不悦又说:“朕即位以来,造寺念经,度僧无数,有何功德。”达摩却说:“并无功德。”武帝大怒,达摩见状,即辞行。
十六、神光请师去金陵
达摩辞别皇宫后,一路北上。此时少林寺的僧人听说印度来一高僧,就连夜商议让神光前去谒请大师到寺主持佛事活动,神光到金陵后才知达摩大师已离去,于是又北上去追赶。
十七、达摩古刹遇神光
一日达摩经一古刹,见一年轻僧人在讲法,听了一会又是点头,又是摇头。那年青僧人恼了大叫:“大胡子僧人,不许你听经。”达摩转身离去,年青人问居士:“他是何方人士?”答曰:“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年青僧人听罢,跳下讲坛便追,可是那里还有踪影,神光悔不自禁,又往北追去。
十八、一苇渡江惊众人
神光追到长江边,只见江水滔滔,无一渡船,但见达摩顺手在岸边折了几根芦苇,用脚踏上向江岸驶去。岸边众人都目瞪口呆,神光更是大叫:“师父等等我。”无奈无渡船,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来了一渡船,神光上岸,又追达摩而去。
十九、披星戴月奔少林
神光累的气喘吁吁,终于追上达摩,叫道:“师父,我等少林众师徒都期待您呢。盼我早点把你接去。”达摩见神光心诚,遂随神光上少林寺,一路上披星戴月,来到了少林寺。但见少林寺古柏参天,绿树环绕,真似人间仙境。
二十、少林寺众僧迎初祖
达摩来到少林寺,众僧见神光请回了高僧达摩,都手持佛乐,跪在山门,拜见达摩,“大家快起来。”达摩相迎,众僧让达摩主持寺院,达摩见大家心意诚,便应允了。
二十一、面壁九载无言语
达摩在少林寺做了主持,每日给僧人规定文僧诵什么经,武僧练什么功,达摩安排好寺院的事后,就来到了寺院西边三华里外的一个天然山洞中,每日坐在里面修定,神光也是一直随师父在洞外相守,这样一坐九年无言无语。
二十二、身形入石石生辉
达摩祖师每日在洞中修定,神光每日送茶送饭,但是达摩不吃不喝,只是坐定,时间久了,洞中的石壁上都有了达摩的身影,连衣服的折褶仿佛都能看到,达摩坐禅久了,洞中都有了光辉,这样,达摩在洞中修定九年。
二十三、百姓朝拜众僧服
达摩的修禅功,老百姓都在传颂,到少林寺朝拜的人越来越多,少林寺的名声越传越远,众僧都在达摩的影响下,每日坐禅入定。开定之累,达摩又教少林武僧“心意拳”,众僧视达摩为神僧。
二十四、修桥筑院为众人
少林寺的香火越来越旺,众僧敬服大师的功德,想为达摩大师修一寺,大师说:“切不可,出家人抛出名利”。众僧见大师不愿,只得罢了,但大师却说:“我们修少溪桥吧。”百姓听说修少溪桥,非常高兴都义务地来到工地。达摩又提议修十方禅院,按收来自各方的僧人。众僧都很高兴。
二十五、雪地断臂求衣钵
再说神光跟随达摩几年后,一直也没有机会拜师。有一天神光说:“师父,我跟了你这么些年,给我讲经传法吧。”达摩说:“自行自来、即刻见悟。”神光不敢言语,达摩回山洞面壁而坐,神光跪拜于洞前。这夜大雪封山,雪过三尺之厚,三天三夜,神光变成了雪人。“师父请收我为徒,”神光恳求。达摩出得山洞,见神光问:”你愿求真法衣钵除非天降红雪。“神光陡站起举起戎刀砍下自己左臂,顿时鲜血染红了地上的白雪。达摩感动了,当即扶起神光:“从今日起,我收你为弟子。”并赐法名慧可。
二十六、慧可养伤师赐泉
慧可伤后,达摩让其在钵孟峰养伤,但那里无水,每次吃水都是派小侍僧到山洞中去接水,非常不便。有一天达摩来后,就用禅杖在殿堂连转四圈,然后在殿前的四个角前,用禅杖捣了四下,呈现出四个小泉眼。慧可用双手捧起喝过说:“师父,这四眼泉水味道不一样,有甜、酸、苦、辣之异味。”达摩笑道:“出家人的味道同这四眼泉水一样。”说罢,持杖而去。慧可顿悟。
二十七、达摩护寺驱劫匪
达摩回到寺院,见夜已降临,遂打坐入定。半夜时分,一伙歹徒闯了进来,众僧惊醒,欲与歹徒打杀,无奈歹徒凶狠、抢得少林宝物,欲走,这时大师推门而出,举起禅杖,众歹徒见状都上来砍杀,夺取禅杖,可是怎么夺也夺不去,歹徒大惊,知道遇到真人,丢下宝物,便惶恐离去。
二十八、圆寂禹门云游去
少林寺有了衣钵传人慧可,大师心慰,把红袈裟留给慧可并言谒:“吾本来东土,传法渡迷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说罢又云游去了。一日大师遇一老者,老者曰:“达摩
大师,你是暂出山朝拜,还是欲回印度啊。”达摩大师答:“飘洋过海已多年,面壁入定渡因缘,树枯花落因不生,而过天晴缘已灭。”不日,来到禹门连花寺遇歹徒杀害而圆寂。
后记:达摩大师圆寂后,皇上非常的挽惜,并下一道圣旨,要葬于熊耳山,并造塔于少林寺,慧可率众僧厚葬于师父,并将大师的一把方便铲随葬。而大师的禅杖就放于少林寺做纪念,九位武僧,守孝三年。
三年过后,忽有人看见达摩大师身背方便铲,铲上挂一只鞋,满面春风向西而去。皇上闻言不信,命人开棺验证,结果只看见棺木早已打开,只见一只鞋。
慧可率众僧建一功德塔在定林寺的后山上,从此各代崇仰。
弥勒菩萨的故事
1、 在我国的古刹名寺,有时我们可见到三佛同殿的场面。其所供奉的是“竖三世佛”,即左边为“过去佛”燃灯佛,中间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右边为“未来佛”弥勒佛。
2、 相传,公元前六世纪,弥勒出生在印度波罗捺国大婆罗门家。他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的人。据说,他修行比释迦牟尼还早,但由于不够精进,未能成道。后来,他得知释迦牟尼已成佛,便拜释迦牟尼佛为师,勇猛精进,修行不懈,深得释迦牟尼佛的赏识,被指定为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
3、 弥勒被指定为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后,便离开了人间,上升到兜率天去了。因为佛教认为在同一个世界,不能有两尊佛同时出现,所以释迦牟尼佛让弥勒上升到兜率天,先从事说法,解疑,普渡众生这些成佛必须要做的事,为将来成佛做准备。
4、 兜率天是佛教的“六欲天”之一,那里的一昼夜相当于人间的四百年。其天人都是彻体光明。兜率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欲界天的一部分,内院是弥勒菩萨寄居的一片“净土”。佛经上说,如皈依弥勒并称念其名号,命终即可往生兜率内院。我国东晋著名僧人道安,唐代佛学大师玄奘,都发愿往生弥勒净土。
5、 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接引众生,讲经说法,还经常化身到人间渡化众生。我们在佛寺天王殿中看到的那尊袒胸露乳、开怀大笑的胖和尚塑像,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
6、 相传,我国唐末五代时期,浙江奉化来了一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身材又矮又胖,笑容可掬,锡杖上挂个大布袋,经常在集市上化缘,将讨来的的东西都装在大布袋中,长此以往,“布袋和尚”的名字就叫开了。
7、 布袋和尚还经常走村串户,在大庭广众面前疯疯癫癫,还不时地傻笑。人们奇怪地问:“我笑伏羲画卦,神农尝百草,他们为了人类做了那么大的贡献,可却不为世人所理解,真是徒劳呀!”
8、 布袋和尚有许多超凡的本领,能预测人的吉凶祸福,还能呼风唤雨。他常用这些本领为百姓们排忧解难。当遇到阴雨绵绵时,人们企盼晴天,就去求他,他就在大桥上倒立,雨即刻会停下来。当出现旱情时,人们去求他,他就穿上草鞋狂奔,倾盆大雨就会骤然而下。
9、 一天,布袋和尚来到一个小镇,老远就看见一座富丽堂皇的豪宅,知道里面住的一定是大富翁。他用神通一看,这个富翁原来是修行人转世,可是来到人间就忘记修行,只知道贪婪地聚集财物。他心想:“我得去提醒他。”
10、 布袋和尚来到豪宅门前敲门,仆人向富翁禀报:“老爷,外面来了一个穷和尚。”
富翁一听,不屑一顾地说:“不见!”这时,布袋和尚运用神通穿墙越壁,来到富翁面前,哈哈大笑说:“你不见我,我可要见你呢!”富翁见了,吓得直哆嗦。
11、 布袋和尚拍了拍富翁的肩膀,说:“不要怕,我不是来害你的,而是来救你的。你只知挣钱,忘了了脱生死的大事了。”接着,布袋和尚边跺步边说:“富贵荣华云中雾,高官厚禄镜中花,有朝一日无常降,不知何处是家乡。”富翁到底是修行过的人,一听这话,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恰如大梦初醒。
12、 富翁跪下向布袋和尚恳求说:“请师傅收我为徒,我要出家修行。”布袋和尚说:“你的这些家业怎么办呢?”富翁说:“都是我利欲熏心,巧取豪夺置办了这么多家业,也造下了很大罪业,我要把这些财物都施舍给百姓,以消除我的罪业。”布袋和尚听了,有哈哈大笑起来。
13、 接着,布袋和尚让富翁伸出一只手来,在上面写了一个“忍”字,并对他说:“佛法修行,不离世间,万法一如,心为根本。心清净,在家也无碍,心不宁,出家也枉然。”说完,将身一晃,便不见了踪影。从此,富翁乐善好施,尽心修行。
14、 一天,布袋和尚来到一个小村庄,听到人们正在议论一位妇女从鱼腹中剖出金戒指的事。人们看到布袋和尚来了,就一下子把他围起来,七嘴八舌地向他讲述这件奇事。
15、 原来,在村里河边小茅屋里住着一个寡妇,这天到集市上买回一条大鱼,要给他的儿子炖烫喝。当她剖开鱼腹时,发现有一枚金光闪闪的戒指在里面。她立刻认出,这正是自己前些天丢的那枚戒指。
16、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寡妇是个好心人,经常帮助别人,当她告诉儿子,由于自己行善,从来没有丢过东西,可她的儿子却闹了个恶作剧,前些天偷偷地把她的金戒
指仍到门前的河里去了,并回家问她妈:“这回你是不是丢了东西?”寡妇发现自己结婚聘礼金戒指丢了,很着急,但她心里坚信,金戒指是不会丢的,结果,却在鱼腹中发现了。
17、 布袋和尚听了这事儿,哈哈笑着对大家说:“我也给你们讲个故事吧。几十年前,有一位老妇人带着女儿和几户人家住在一座山上。每到冬天,山北面异常寒冷,居民们就搬到山南面去住,可是到了夏天,山南面又异常闷热,居民们又搬回山北面住,可是这位老妇人嫌麻烦,就一年四季住在山北面。”
18、 “每当人们搬回北坡时,都发现家里留下的东西一件也不少,并且被整理得规规矩矩。大家知道,是这位老妇人帮助看管和整理的。就这样,许多年过去后,没有一件东西丢失过。”讲到这儿,布袋和尚问大家:“你们知道那老妇人是谁吗?她就是那寡妇的妈妈。那寡妇从小就受到道德的熏陶,一辈子积德行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好运呀。”
19、 一天,布袋和尚来到一座清幽的山间寺院讲经说法,正巧,新上任的县太爷上山打猎路过这里便进寺来,声称要找个高僧切磋佛道。老方丈知道这位县太爷专横跋扈、刁钻古怪、很难对付,就请布袋和尚前去应筹。
20、 县太爷看着眼前这位又矮又胖,身穿破旧袈裟的和尚,用轻蔑的口气问:“师父是从小出家还是半路出家?”布袋和尚笑了笑说:“半路出家。”县太爷又问:“你这高僧穿这么破的袈裟,不怕玷污了佛门净土吗?”布袋和尚又笑着说:“净土在心,不在衣着,以貌取人,世俗之见。”
21、 这时,墙外传来卖茶蛋的叫卖声,县太爷忽然心生一计,立刻叫侍从买来几个茶蛋,自己先大口地吃了两个,然后又拿了两个给布袋和尚,说:“这茶蛋没有血腥,是素的,你吃吧。”可他心里却想“鸡蛋可以孵出鸡,所以蛋也算是荤的,如果他吃了,就算破戒”。
22、 可没想到,布袋和尚接过茶蛋就一口一个吞了下去。县太爷正看得发愣,只听布袋和尚说:“混沌乾坤一壳包,也无皮骨也无毛,贫僧度尔西天去,免在人间受一刀!”话音刚落,只见两只羽翼丰满的小鸡从布袋和尚的嘴里飞出来,直向天空飞去。县太爷见了这情景,目瞪口呆,连忙跪下磕头,连声说:“都是小人有眼无珠,小看了师父,万望师父恕罪……。”
23、 一天晚上,布袋和尚正在江边的一座茅屋里打坐,忽然听到江边传来一个女子喊救命的声音,他连忙来到江边,只见一个衣着华丽的小姐躺在那里。他运用心灵感应,知道事情的原委,就一句话没说,将小姐救到茅屋里。
24、 等小姐烤干了衣服,吃饱喝足以后,布袋和尚走过来,象是自言自语地说:“人称外号小刁娘,虐待仆人狠心肠,逼得仆人齐合力,趁机把她抛入江。”小姐听了这话,知道这是一位高僧,什么也瞒不了他,就将自己仗势欺人而被仆人们推入江中的事向布袋和尚说了一遍。
25、 布袋和尚耐心地对她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人为善,人皆敬之,与人为恶,人皆恨之。你家有万贯家财,应该扶危济贫,才能受人拥戴,家业也能恒久,否则的话,将贻患无穷。“小姐听了深受启发,决心改邪归正,善待仆人。
26、 一天,布袋和尚来到一个村庄,刚进村口,就听前面有两个人在大声争执着什么,走到近前,见是一位盲人和一位年轻人。只听那盲人说:“世界就是黑色的,天空中也没有什么太阳、月亮和星星。“那年轻人说:“世界是多彩的,你别因为自己看不见,就不承认自然的存在。”
27、 盲人还是固执己见,说:“我只相信我的感觉,你是在骗我!”这时,布袋和尚拍拍盲人的肩膀说:“自己的感觉有时是错觉,等你的眼睛复明时,就能看见世界是什么样子
了。”盲人听了,冲着布袋和尚嚷到:“你也来骗我!我从小生下来就是个瞎子,怎么可能治好呢?”布袋和尚笑呵呵地说:“你在家里等我就是了。”
28、 布袋和尚从山上采回几种草药,来到盲人家,亲自将药煎好,让盲人服下,奇迹即刻发生了:盲人的眼睛终于复明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光明的他,简直兴奋不已,“啊,原来世界真是五彩缤纷的!”他激动得又蹦又跳,自豪地说:“现在我能看到一切了,能知道一切啦!”
29、 布袋和尚见他有些狂妄,就对他说:“你能看到的只是世界的表面现象,而对其深奥的因缘你又知道多少呢?你复明的只是肉眼,那超人的慧眼你拥有吗?在屋里你只能看到屋内的摆设,外面的景致你并看不见;见人你只能看清他的外表,而他内心的善恶你能分辨得清吗?”这位男子听了布袋和尚的一席话,惭愧地低下了头。
30、 布袋和尚见他很有慧根,有修行悟道之相,便对他开示说:“超凡脱俗的本领和智慧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必须要潜心参悟佛法,才能修成正果。”这位男子听后,信心坚定,向布袋和尚顶礼致谢,从此潜心修炼佛法。
31、 一天,布袋和尚来到一个街市化缘,走到一家大门前,知道里面住的是位居士,便在大门上写了一首顺口溜:“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土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清洁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32、 这位居士看到这个顺口溜,一时不得其解,便请布袋和尚进屋,向他请教佛法的真义。布袋和尚说:“《金刚经》里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是无形无相的,我们学佛,要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达到明心见性,这才是修佛的正道呀”。
33、 布袋和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月三日,来到浙江奉化岳林寺,在东廊前的一块大磐石上端身而坐,口念偈颂:“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即在磐石上坐化了。这时,人们才知道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后来,岳林寺为布袋和尚塑像并建阁供奉。
34、 印度高僧无著,因对佛法的“空”义百思不得其解,就进入禅定,上升到兜率天,向弥勒菩萨求教。弥勒菩萨为他讲了《瑜伽师地论》,使他对大乘佛法“空”观有所觉悟。后来,无著和他的弟弟世寿共同创立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
35、 《华严经》中记载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知识的故事,其中的第五十一位善知识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向他讲了在佛法修行中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弥勒菩萨说:“菩提心好比种子,能生一切佛法;菩提心如同净水,能洗净一切烦恼,菩提心出生一切菩萨行,三世如来都从菩提心而出生。所以学佛人发菩提心就已出生无量功德”。
36、 据《弥勒下生经》记载,将来,弥勒菩萨将从兜率天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修行成佛,并在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化度芸芸众生。初会说法,将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会说法,将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会说法,将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在弥勒成佛的世界,国土清净无染,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幸福安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