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溶血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一)原因
1.输入异型血:多由于ABO血型不相容或献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
2.输入变质血: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如血液储存过久。
3.输血前将血液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受细菌污染均可造成溶血。
4.血中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能影响血液pH变化的药物,致使红细胞大量破坏所致。
5.Rh因子所致溶血: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液后,其血液中产生Rh阳性抗体,当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可发生溶血反应。一般输血后1~2小时发生,也可延长至6~7 天后出现症状。
(二)临床表现
1.第一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
2.第二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可出现黄疽
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
3.第三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又因为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4.溶血程度较轻的延迟性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0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疽和血红蛋白尿等。
(三)预防和处理
1.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认真进行“三查”、“八对”,严格执行血液保存制度。
2.采血时要轻拿轻放,运送血液时不要剧烈震荡,严格观察储血冰箱温度,并详细记录,严格执行血液保存制度,不可采用变质血液。
3.出现症状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保留血标本和剩余血送检验室重新鉴定。
4.给予氧气吸人,保持静脉输液通道。按医嘱给升压药和其他药物。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5.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黛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7.有休克症状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和护理。控制感染,必要时用换血疗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