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主义对人的价值和意义高度肯定,旨在对人的人文关怀,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以人的内在世界为基础的人文世界。美学是以人的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属于人文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许多相似共通之处,,从人文主义的视角看待美学,有助于发现其对于人性的完满和精神的自由和解放有着重要作用,进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的和谐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的价值;美学;境界
一.人文主义
1.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指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一种精神状态或价值观,其内容是如何看待人本身的意义,在其现实的层面上,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社会制度等等间的关系。从根本宗旨的角度来说,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文化理念,它把人本身的价值放在一切价值的优先地位上。[1]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世界,这里所说的世界不是实体意义上的,而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概念。人文世界是一个以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为基础,以文化传统为载体的意义世界或价值世界,是人的主观世界或内心世界与客观化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交往过程,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文化和传统的不断解读、表达和重构的过程。[1]人文科学既承认人的内在世界,承认人的内在世界具有精神性、价值性,肯定人的内心有着一个内涵丰富的价值世界、理想世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内在世界有其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据。[2] 人文科学的主要原则有:目的论原则,即把人本身当作目的;可能性原则,即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去发掘人的潜在价值;自由与责任统一的原则,即每个人都有建立在理性、责任基础上的意志自由;文化多样性原则,即以包容的心态尊重、学习多样的文化;人文研究的原创性与普遍性统一的原则,即个人的人文追求应该上升为普遍的文化价值原则。[1] 2. 人文科学的意义
作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地位同等重要的人文科学,又不同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其最主要的精神品性和文化意义,就是其人文关怀或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追求,就是使自然人性化、使人自身人性化、使社会人性化。[2]
首先,人文科学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把人本身的价值放在一切价值的优先地位上。但与人类中心论有本质区别,这也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被当作外在于人的客观对象,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了解自然、改造自然,使其更好的为人类的生存服务。而人文科学旨在培养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仅是对人类自身的,也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怀,使在科学技术那里冰冷的、对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改善。
其次,人文科学在实现人的内在世界的和谐、培养完满人性的教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文科学有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和思想倾向,它着眼于发掘人的潜能,对人的社会生活的价值基础做出超验的理解和批判,从总体意义上探索人、人性,探寻人生、世界的终极意义。由此给人以安身立命之所,并实现人性的和谐和完善,最终实现对人生的整体、内在意义的明了,使人回归精神家园。人文科学所蕴涵和张扬的超验的价值和信念,无疑为当代教育确立了根本的人性和文化的方向。[3]
最后,人文科学在维护社会乃至世界和平中扮演重要角色。与人文科学在实现人的内在世界的和谐、培养完满人性的作用相承接。社会、世界由无数个个体组成,人文科学不仅给个人以安身立命的存在依据,也给社会提供价值的依据和尺度。[2] 个人人性完满、内在世界和谐安宁,对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起着促进作用。此外,世界的和谐不意味着世界的同一,每个个体既有其特殊化的个性,也具有人类的普遍价值。按照人文精神的原则,既要尊重个性的自由、文化的多样性,又要培育公共理性,实现各文化的交流促进、和平共生。 3. 从人文主义视角看美学的可能性
从人文主义的视角来看美学,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首先,从学科性质的角度来说,人文科学,在现时代,已经演化为由语文学、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学科所组成的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其研究对象是人文世界,主要包括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和客观化的文化传统两部分[3]。而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归结起来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和情趣的人生,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第二,美学研究人的生活世界,而人的生活世界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因此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由于研究对象的相似性和重合性,美学属于人文学科。[4]
其次,从学科意义的角度来说,美学等人文科学都旨在培养完满的人性,探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社会的存在物,而且是意识的存在物。人是有灵魂的动物,人的生活不仅是生存本身,还有其精神需求。美学的终极目标就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在学科意义上,美学与人文科学具有一致性。
美学与人文科学在研究对象与学科意义上的一致性,使得从人文主义的视角看待美学成为可能。并且,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下属学科,作为一门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有密切关系的交叉学科,将美学置于人文科学的大环境中来研究美学、讨论美学,将更有利于美学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文化内涵的意义的发展。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美学界多数人赞同把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性的需求;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4]审美主体、审美意象、审美境界是审美活动中的几个关键要素。 1. 审美主体
在人文主义那里,人的价值具有主体性地位,人不仅是手段,人作为目的本身,其价值摆在一切价值之上。审美活动中亦是如此,美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实体性的属性,而是需要人的意识去唤醒、照亮的。审美活动离不开人。没有人的存在,事物将处在永恒的寂静中,世界也处于默默无闻状态。因世界有了人的存在,万事万物才明朗起来,由于人的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万事万物才有了成其为美的可能性。就如柳宗元说的那样“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萨特也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展开说来,首先,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4]人文主义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体现在它鼓励个体的原创性文化追求,发掘人的价值的可能性和潜在性。美学也是如此,除了文艺创作本身,对文艺
作品的诠释也带有创造性。再者,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
[4]
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人文主义在公共理性的基础之上保护个体的生活方式,对个体的生命价值给予充分关怀。在美学领域,对自然景观、艺术作品,不同人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正是那句俗语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美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4]人文科学的基本方法是理解的方法,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多样性的文化,美学也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美也采取包容的态度,力求进入对象内部之中,以体验的方式来了解和学习。 2. 审美意象
审美对象就是意象世界,即所谓广义的美。首先,这里说的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不是即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世界。[4]在人文主义那里,虽然重视人的价值意义,但也不是像人类中心论那样把人作为绝对的改造征服自然的主体,而是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同样,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不是完全的对象化的主客二分的关系,而是主体与客体在审美的过程甚至是瞬间,相互融合,打破主客二分的界限,主体融个人的情感入景物,客体的美在人的审美观照中涌现出来。
具体到审美领域来说,自然美和艺术美是两个主要的审美的领域。其中,文学、艺术作品因其是人力所创作的,比较容易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如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的典型时期,人的价值高扬,用以反抗中世纪时的神道主义。在美学上,表现为诗歌、绘画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表达,人不再是带着原罪的向上帝求取庇护的弱者,文学艺术家高度赞颂人体之美、人性之美。再如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济慈等诗人,追求自由、平等、真爱,在对人生的不断探索中,以更深刻、更包容的心境表达对生活和人性的感悟,将人文主义的精神同诗歌完美结合起来。[5]
从审美意象的性质和审美领域来看,美学中所表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整个时代人文主义的发展程度具有一致性。 3. 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或者说是通过审美实现的圆融的人生境界,是消解了“我”与“非我”的分别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是一种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这种自由和解放使人得到一种欢乐,一种享受,它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精神家园,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4]
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怀不只体现在现实世界的层面上,还有一种超验的欣赏,通过哲学、美学等学科,提高人的精神品质。超越于现实物质世界,对人的终极存在方式,对人的存在自由境界的人文关怀。
同样,美学不仅关注审美活动这一客观过程本身,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打破二元对立,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被唤醒,从而构成了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而意象世界的生成也并非代表着审美活动的终止,在意象世界的基础上,超越意象世界,不局限于孤立的有限的象,通过意象世界通往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通往人生的自由境界。通过意象实现的不只是对某个象的观照,更是对大自然或人生整幅图景的观照。
三.美学学科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整个世界的和平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人文科学,人文主义精神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学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寻找并试图返回自己精
神家园的过程中,也应承担其应有的使命。 1. 当今世界人的生活现状
首先面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的问题。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繁荣,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严重性,并且在全球蔓延开来。环境污染严重,如水污染、雾霾天气增多;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剧增;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环境变化,如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频发。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趋向对立,人与自然的分裂日益严重,这一切都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再次是人内心精神生活的失落匮乏。对经济物质建设的过度强调,使整个社会出现了一种重科技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的风气,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的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科技带来财富利益的同时也将一切符号化、程序化了。在功利心、事业心的支配下,每个人的生活极度紧张,又异常单调乏味,人的内心生活失去平衡,人被从自己的精神家园抛出,失去存在的意义。[4] 最后是整个世界的和谐面临威胁。当今世界虽然局部战争仍有发生,但侵略更多的表现为文化的入侵,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造成的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尤其表现为西方文明对全球的影响。文化的多样性正在减少,如某些种族语言的消失,风俗习惯的没落,文化传统的截断。文化的冲撞在全球化的今天是不能避免的,但保持文化的繁荣与活力需要以各民族文化平衡发展为基础,单一的文化势必失去其生命力,因此文化多样性的锐减仍令人担忧。 2. 美学的使命
面对上述危机,人文科学包括美学在内,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科学引导人追求人性的完满,追求精神的自由、精神的享受,人文科学对于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对于重建人内心生活的平衡,对于重建世界和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到美学来说,审美的教育即美育,对于人的精神自由和人性的完满是绝对必要的。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审美,只有当人审美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审美活动可以使人摆脱实用功利的和理性逻辑的束缚,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审美活动又可以使人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从而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4]于是,当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了这样一种审美心胸和一种与宇宙天地相往来的人生境界,人就实现了内心世界的平衡,也消解了人与客体之间绝对对立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与自身和解,与自然和解。当每个个体都处于平衡状态之中,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世界的和平也就更加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朱红文.人文社会科学导论[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1
[2]朱红文,刘桂荣,金梦兰.人文科学的合法性及其文化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3]朱红文.博雅传统视野中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意义[J]思想战线.2011, 37(2)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章燕.走向诗歌审美的人文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2002,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