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人物形象类诗歌阅读教学中实施比较阅读的策略探究

高中人物形象类诗歌阅读教学中实施比较阅读的策略探究

2023-09-27 来源:爱问旅游网
高中人物形象类诗歌阅读教学中实施比较阅读的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070-01

高中诗歌阅读教学中,对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分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许多学生不能准确分析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特征,对诗人借助人物形象所寄托的感情也往往理解不透。开展人物形象类诗歌阅读教学时,如何帮助学生更准确地分析、理解诗歌人物形象特征,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内涵,使学生达到诗歌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就成了诗歌人物形象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在高中人物形象类诗歌阅读教学中,实施比较阅读,提升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

在人物形象类诗歌阅读教学中,可以借助比较阅读的形式,通过引入其他在内容或形式上与所学篇目相关的诗歌材料,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比较对照,借助“求同”“求异”“多向”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内涵,借助比较阅读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度挖掘,提升学生分析比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比较阅读拓展诗歌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一、通过横向比较阅读,提升学生思维敏捷度

横向比较,即共时比较,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在充分联想的基础上,将所学习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相关的同类诗歌或同时期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做比较,通过发掘不同文本中相似人物形象之间的共性,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而准确把握目前所研习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如在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塑造的世无知音、报国无门的爱国将领辛弃疾的形象,可以做横向比较阅读的设计,启发学生联想同时期南宋爱国词人岳飞词作《小重山》中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在类比联想和比较分析中,更准确地理解辛弃疾、岳飞词作所塑造的具有共同的家国之恨、壮志难酬之悲的爱国将领形象。学生通过联想,对相关词作作横向比较阅读,在对诗词共性的探究里,可以更准确、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情感,在创造性的发现活动中提升思维品质。 二、通过纵向比较阅读,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纵向比较,即历时比较,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通过对多个诗歌文本涉及的共同人物形象做比较分析,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在比较中加深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时期描写同一类人物形象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求异、求同,发现同一类人物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中呈现出的异同之处或发展变化,从而达到对诗歌类型化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比如纵向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人笔下“渔父”形象的异同与发展,通过比较岑参《渔父》一诗中高洁、隐逸的渔父形象,李白《金陵望江汉》中抱负未申、怀才无用武之地的渔父形象,柳宗元《江雪》中坚韧独立、寂寞超然的渔父,在比较分析中让学生体会同一诗歌形象,在不同时代、不同遭遇的诗人笔下,展现的个性化色彩,体悟“渔父”形象内涵的“隐”与“仕”的双重意蕴,探究“渔父”意象的发展与演变。通过纵向比较阅读,学生对诗歌塑造的形象把握更准确了,对诗歌的内容、情感理解也更准确深刻了,这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得以完善,阅读的创造性发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深度得到加强。

此外,引导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求异”“求同”的分析,使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找到不同诗歌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共性、特性与差异性,能够在分析、综合中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掌握从内容、形象、手法、语言等不同角度对人物形象类诗歌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和创造性发现的乐趣也能得到提升。 三、创设“比较式”阅读探究情景,促成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的发展

在诗歌人物形象研读中,引入名家对诗歌的不同评价,结合评价性材料内容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式”“审辨式”的思考与评判,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的思维走向

深层次。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指引学生对名家观点进行比较,合理地质疑,通过分析,去蔽、辨伪、存真,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如学习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时,引入名家的不同观点,设置比较阅读的探究情景,“梁启超说‘(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而清代谭献说‘稼轩心胸发起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两人对词作中体现的稼轩形象认识似有不同,你认为哪一位的评价更合理?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诗歌进行合理阐释。”学生可以借助求异和逆向思维,对名家已有定论进行比较、质疑、反驳,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比较、质疑、论证、反思和评估的过程中,使思维反复、螺旋式的发展,同时在对诗歌的比较分析、评价与探究中,形成对诗歌的多元化解读。

四、通过开展以特定人物形象研究为议题内容的诗歌群文比较阅读专题,发展学生“比较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以教材单篇为基础,突破单篇精讲,大量补充同类题材诗歌,形成基于发展阅读核心能力的、定向整合的诗歌人物形象群文阅读专题。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通过引导学生对多个文本中的诗歌人物形象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分析、评价探究的鉴赏过程中,实现问题解决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比如,以比较分析人物形象为议题,设置《别样辛弃疾——从形象入手走近辛弃疾》的群文阅读专题,提供《西江月?遣兴》《清平乐?茅檐低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青玉案?元夕》等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作品中辛弃疾形象不同在何处,塑造形象的手法有什么不同,探究造成形象性格差异的原因,在议题任务驱动下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聚焦的、持续的挑战与求索的心态,通过比较分析,对诗歌进行深入挖掘,在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中自己生成结论,达到比较思维能力的锻炼提升。

古希腊哲学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亮的火把。”比较阅读,就是点亮学生思维的火把,在高中人物形象类诗歌阅读教学中加强比较阅读训练,借此激活学生思维,既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诗歌鉴赏力能的关键,也是提高人物形象类诗歌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惠宇、夏红梅. 《阅读教学与思维品质》[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32-2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