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内容摘要:月意象是李白诗歌的重要意象之一,体现了诗人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浪漫主义精神。总结并分析其诗作中的月亮意象,可以从中认识诗人新颖独特,凝重孤傲的内心世界、诗歌中蕴藏着的巨大人格力量和深刻的文化精神。本文主要对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进行了阐释和解读。
关键词:李白 月 意象
一. 李白生平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静宁),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二、李白诗歌中的“月”概述
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具统计,李白的诗作中,月亮共出现900多次,月亮可以寄寓他的乡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可以伴他饮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可以做他最忠实的听众:“我歌月徘徊”;明月可以送他远行:“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等等。可以说明月正是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是诗人真挚情感、高尚情趣的艺术外化,是诗人的千古知己,是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
凡诗歌必有出处【1】,所谓出处无非是写作背景而已。而生在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大唐盛世的李白的一生却也是坎坷多磨。李白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在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中就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2】的名句,此句“青天揽明月”表现出的正是作者理想中的制高点,一生为之奋斗的“梦”。但纵观全篇。尤其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寻扁舟,”的两句。却是对残酷现实的绝望,好似要驾一叶扁舟,远离尘嚣,隐没江湖了。三年长安
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理想至此破灭。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
三、李白一生的遭遇
李白,怀才不遇的一生。他一生很不其志,在现实中屡遭打击,为了排遣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他借酒浇愁,拔剑起舞,高歌泪下,“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3】何等悲壮!“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运用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被迫离京后的痛苦心情。“迁客此时徙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饱含诗人对黑暗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合理现象的悲愤控诉。 李白的一生都幻想着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能建功立业,功成身退是他的理想人生。但是他为人真率狂放,蔑视权贵,故不为群小 所容,所以他的一生却不尽人意,仕途坎坷,屡遭谗毁,他在不少诗歌中都写下了自己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如他在《古风》一诗中写道:“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 没。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情风吹,香气为谁发?”【4】
李白一生共有两次步入仕途,第一次是天宝元年,由玉真公主推荐(另一说法是由道士吴筠推荐,这两种说法尚无考究哪一种正确),以召赴阙,供奉翰林;第二次是投效永王,被放夜郎。如果按照上面这首诗歌的内容来看的话,应该是李白被谗于长安,也就是说作于天宝三年左右。“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阳春辉,指的是玄宗恩浴;而秋月高则当把谗毁之悲慨。这里借月抒发自己理想的失落和感叹自己仕途的坎坷,正是李白咏月诗歌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李白的思想也最为复杂,在我国古代诗人中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把吟月诗这一幻想同自己主观的意念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也就注入了自己丰富情感的思想内涵。
四、“月”的意象
(一) 月亮,美好与凄凉的共同体
李白爱月,非但吟咏,他还把自己的孩子取名为“明月奴”,并将其妹也唤作“月圆”,说来实在有趣。后来诗人病逝,只因其平日饮酒成癖和痴迷月亮,后人还盛传他是醉酒后于水中捞月而丧生,且又逐月而去了。至此,一代诗仙真是神了! 自然,李白吟月作诗,亦大沾其明月之光,他的众多的珠玑般的咏月诗句,使得其作品无处不闪烁出优雅美致、深邃而辉煌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诗人本身也因此而如一轮皎皎明月,长久地高悬于祖国诗坛上。 李白一生爱月亮,李白的月亮,也大多是他自己投影的化身。月亮里的嫦娥、玉兔、蟾蜍,也赋予了人的精神魂魄,因而,也就成为了鲜活的艺术形象了。
诗人喜欢用月亮这一意象。因为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人们已经为月亮附加了种种内涵,它能够彻底地表达作者的幽思之情。纵使是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他也有愁苦,也有乡愁,还有抱负,当然,更多的是失意。失意的诗人为了抒发胸中的失意,他选择了酒与月亮。他一边饮着醇香的美酒,一边把“愁心”寄给月亮。因此,李白与月亮结缘,不难解释。
(二) 月亮,自由和理想的“世外桃源”
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另外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如:“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 “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处悬明月。”(《庐山谣》) “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忆秋浦桃花旧游》)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歌》其五)“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5】(《古朗月行》) 这些月是李白心中的月,极据丰富的想象和浪漫情情怀。这也是追求自由,表现自我的一种体现吧。而这些诗中并未把他的不满写入这美丽的月光世界。当然与作者的写作时间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似乎可以揣测:这样的洁白入画之美景作者是害怕被那些污浊气氛所纷扰,独留一处芬芳在“世外桃源”之中也未可知。
(三)月亮,理想的伙伴
当然,很多的“月”作品中,也是借题发挥,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也同时借“月”将莫可名状的感伤和孤独的情感婉转的表现出来。那种难以言喻的慰藉,将古人、今人以至未来人奇妙的连在一个界面都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感情上的共鸣;独特的构思成就了以下的千古佳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6】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若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青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祷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与月对酌、与月歌、与月舞,乃至把酒问月,可见作者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孤寂心情与无奈。唯以问月聊以自慰。又是多么的可叹、可怜、可悲。但是,独到的表现手法和前无古人的艺术境界又使这两首诗的生命力以致无限„人借物抒情自古有之。独是李白的这种奇思妙想即使是几千年后的芸芸众生怕也是望尘莫及,望其项背了。细细品来,必是拍案叫绝!“月”成为其爱恨和苦恼的倾诉对象,“月”成为其能之为彼此沟通
的桥梁,“月”成之理想的伙伴,个人思想中的“世外桃源”。
. 李白笔下的月亮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呢?我想可能是因为他把自己的至情至爱溶入了月亮这一物象之中吧!并通过独特的月之意象和幻想,给月付于了新的生命。
李白笔下的月,是他心灵的寄托. 李白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在贫病中死去,但他以杰出的诗歌创作,为自己树起了一座丰碑。他继承了屈原和庄子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反对齐梁柔靡诗风,在诗歌革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诗留传下来的近千首,各体皆备,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尤以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成就最大。其诗气象宏大,格调雄浑,感情豪迈,境界开阔,清新自然,余味无穷。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顶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此,他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在朗朗明月下饮酒以寄托对现实的不满。
往事如烟,明月千古。千古明月,我无言地默默注视着尘世的沧海桑田。也许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看见了什么?但是人们却从明月的阴晴圆缺里勾连起了种种俗念,泛出了种种遐想,荡漾起了圈圈涟漪。浩瀚缥缈的漫长的历史长河,曲折复杂的坎坷人生。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咏月之意象... .. 李白所描绘的月亮,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个性化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创造了“月亮”【7】这样一个色彩变幻的艺术形象,诗人李白就是月光下一朵长开不败的玉莲花。
参考文献:
【1】 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 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7年出版 【3】 王国维《人间词话》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罗宗强 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版
【5】 李军《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14卷,
第4期
【6】 艾青《论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7】 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