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张之洞与武汉

张之洞与武汉

2022-08-20 来源:爱问旅游网
张之洞与武汉文丨何仁勇才匸风景秀丽土湖堤畔,一座造型独特、游人如织的武汉市汉阳区月、酷似一艘巨轮 的现代建筑矗立在大家面前,吸引了游客拍照 留念。这座建筑叫“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所处的位置,是著

名的汉阳铁厂旧址。博物馆由世界著名设计大 师丹尼尔•李布斯金先生设计,地下和地上一

共有7层楼。远远看去,博物馆犹如一艘乘风

破浪的巨轮,寓意武汉勇立潮头的城市品格和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穿过

李布斯金命名的“历史之门”,进入博物馆内

部,主展览区以“崛起之路”为主题,集中展 示了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18年间取得的卓越成 绩。据我所知,直接以名人和城市名称联系 在一起的博物馆,国内似乎只有张之洞与武汉 博物馆这一家。这也说明了晚清名臣张之洞与

武汉这座城市的某种特殊关系。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生于1837年9

月2日,祖籍直隶南皮,生于贵州兴义府。张 之洞是一个典型的“学霸”——16岁参加顺

天府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27岁参加会

试,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如果不是 因为23岁参加会试时,族兄张之万担任同考 官,张之洞循例回避,他考中进士的年龄还得 大幅度提前。从此,张之洞点了翰林,步入官场。在 当了十几年京官后,1881年,张之洞奉命出任 山西巡抚,第一次担任封疆大吏。1883年,在 “中法战争”爆发期间,张之洞调任两广总 督。1889年,53岁的张之洞奉命署理湖广总督,

36张之洞一直到1907年卸任湖广总督进京担任体仁阁大

学士、军机大臣。18年间,张之洞除了短暂署 理两江总督外,绝大多数时间都坐镇于武汉三 镇,主政湖广两省。18年督鄂期间,张之洞为武汉带来了哪 些改变?我们就从前面提到的“兴实业、办教

育、练新军、修铁路”几方面分别来说吧。兴实业1861年,以曾国藩在安徽安庆设立的安 庆内军械所为标志,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拉开

了序幕。洋务运动实施20多年来,曾国藩、李 鸿章、左宗棠等人陆续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

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轮船招商局、兰州织呢局、开平矿务局、电报 总局等一批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的近

代军工、民用企业。可是,这些企业面临着一大制约——由 于中国尚无一家近代钢铁企业,所有的钢铁原

材料都依赖于从国外进口。钢铁被誉为“工业的骨骼”,如果中国长 期缺乏钢铁企业,那么发展工业之路注定不会 走得太远。有鉴于此,当张之洞于1889年8月

从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时,就产生了在武汉

三镇兴建一家大型钢铁企业的想法。张之洞兴建一家大型钢铁厂的另外一个

原因,则是为卢汉铁路(京汉铁路)提供钢 轨。卢汉铁路是中国第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大

动脉,全长1200多公里,需要大量的钢轨。假 如这些钢轨能够由自家的钢铁厂提供,必将节

约一大笔建设资金。在经过一番选址的争论后,张之洞最终 决定将这家命名为汉阳铁厂的钢铁企业,设立

在位于汉阳城北的龟山之下。1890年,在张之 洞的主持下,汉阳铁厂动工兴建。在汉阳铁厂兴建的过程中,发生了一段 小插曲。据汉冶萍铁厂经理叶景葵介绍,张之

洞将铁厂建在汉阳后,矿砂来自湖北大冶铁 矿。由于大冶铁矿矿砂含磷较高,与汉阳铁厂

的机器设备不适配,导致生产出来的钢铁质量 不高,容易脆裂,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张

之洞只好耗费巨资,对汉阳铁厂的机器设备进 行了一番改造。经过为期3年的施工建设,1893年6月28

0,汉阳铁厂一号高炉建成投入运行,张之洞

亲自前往参加开炉典礼。7月3日,张之洞再次 前往参观,激动地描写了铁水出炉的场景:“藉水、火、风、气之力,以神其用,其机力

之宏大,运动之灵巧,火力之猛烈,迥非向来

土炉人工所能到。”汉阳铁厂的机器设备来自英国,有生铁 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 厂、熟铁厂等6个大厂,机器厂、铸铁厂、打

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4个小厂,有2座炼炉, 占地面积达到了 1平方公里。工厂有400诊名

工人和60余名外国工程师,一昼夜可以产铁60

吨。从规模上来说,汉阳铁厂不但是中国,还 是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日本第一家官办钢厂

八幡制铁,于1901年开工生产,比汉阳铁厂还 晚了8年。1897年,美国驻汉领事参观汉阳铁厂

后,感慨万千:“登高下瞩.使人胆裂……烟 囱凸起,插入云霄,屋脊纵横,盖于平野。化 铁炉之雄杰,辗轨机之森严,汽声隆隆,锤声

TT,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中国二十世 纪之雄厂耶……”在很长的时间里,汉阳铁厂垄断了国内

的钢铁生产,还远销到日本、美国,以及东南

亚国家。有了汉阳铁厂作为骨架,张之洞陆续在 龟山之下兴办了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 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汉阳运输所等十余家

大型近代工业企业,形成了一条绵延io余里的 “制造工业长廊”。这些近代工业企业,极大

I人生百味I地促进了武汉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了中国与 西方国家的差距。办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张之洞作为一

名“学霸”,怎么会忽略新式教育的巨大作用 呢?张之洞经过多年的兴办洋务运动.发现 通过科举考试走出来的旧知识分子,虽然写得 一手好文章,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在技术、

管理、经营方面几乎一窍不通。张之洞兴办的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大型企业,又急需各

类技术、管理、经营人才,不得不耗费重金聘 请洋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张之洞决定在武汉

设立新式学堂。1893年11月29 0,张之洞向光绪皇帝打 了一份报告《设立自强学堂片》,请求在武昌 设立一所新式学堂——自强学堂:“湖北地处

上游,南北要冲,汉口宜昌均为通商口岸,洋 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

应及时创设学堂。”为什么叫自强学堂?张之

洞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而“自强之 道,以教育人才为先”,因而将“自强”两个 字作为学堂的名字。23岁的光绪皇帝,脑子比较开通,能够

接受比较新潮的思想观念,很快就批准了张之

洞的奏折:“该衙知道了,钦此。”随后,张之洞便在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

设立了自强学堂。从时间上看,自强学堂设立

的日期早于京师大学堂( 1898年),是中国近 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 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自强学堂最初开设了 方言、算学、格致、商务4门课程,每门课程

招生20人,主要目的是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1901年1月29 0,清廷推行新政,倡导各

地兴办新式学堂。张之洞顺势而为,于1902年 将自强学堂改名为方言学堂,扩大办学规模. 增加招收学生,英文、法文、德文、俄文、

东文(日文)5门学科每科招收30名学生,共 计150名学生。今天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的英文

系、法文系、日文系、德文系、俄文系,在 100多年前就已经齐备了。37人生百昧汉阳铁厂1911年,受经费紧张和武昌起义的影 响,方言学堂一度停办。1913年,北洋政府教 育部以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 改建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这是武汉大 学的前身。如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西

北侧,有一座张之洞雕像,便是为了纪念张之 洞的始建之功。对于雄心勃勃的张之洞来说,光是一所 自强学堂是远远不够的。1896年8月,张之洞筹办的湖北武备学堂在 武昌黄土坡成立。湖北武备学堂聘请德国军事 教官,对学员进行训练,开创了聘请洋教官的

先例。湖北武备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1898年,张之洞上书光绪皇帝,获得批 准后,兴办了湖北农务学堂。农务学堂的办学 地点位于武昌城宾阳门外卓刀泉一带(今华中 师范大学东侧卓刀泉寺一带),首任教习是美

国人布里尔。1903年,农务学堂扩建为湖北省 高等农务学堂。后来,演变成华中农业大学。1898年,张之洞在兴建湖北农务学堂的

同时,又策划和指导兴办了湖北工艺学堂。 120多年过去,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早 已烟飞云散,但它留下的血液,还流淌在武汉

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河 南工程学院、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轻

工职业技术学院6所知名院校的血管里。此外,张之洞还兴办了湖北师范学堂、

两湖总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难能可贵的是,张之洞一生没有走岀国

n,却积极派遣了一批年轻学子到日本留学。张 之洞鼓励他们:“将来学成归国,代国家效力, 戴红顶,做大官,可操券而获!生等其勉之! ” 38张之洞的见识虽然没有超过那个时代,但他所

培养的学子,却纷纷成为了新时代的弄潮儿。张之洞接二连三地兴办新式教育,为武

汉的近现代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

天,武汉是中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高校

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在校大学生数量位居全国 前列。练新军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期间,曾经短暂离 开武昌,到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署理两江

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适逢中日甲午战争爆 发,张之洞为了适应形势需要,训练了一支参

照德国陆军编制的新式军队—— 自强军。1896年2月,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时,奏 报朝廷,以“湖北居长江上游,会匪出没,武 备尤关紧要,第鄂省财用支细,无力招延洋 弁”为由,带走了自强军中的江南护军前营

500人。张之洞随即以这500人为班底.扩充为 前后两营,分别以山西人张彪为前营管带官,

四川人岳嗣仪为后营管带官,以德国军官贝伦 斯多尔夫为总教习,编成湖北护军。湖北护军共有1000余人,战马100多匹,

是张之洞训练湖北新军的基础力量。1901年,清廷实施所谓“新政”,下令在

全国各省训练新军。湖广地区主要是自给自足 的农业经济,财力难以与东南沿海相比。张之 洞拿不出更多钱来训练新军,只能采取“裁营

加饷”的办法,将绿营和勇营等旧式军队予以

裁撤,将节省下来的饷银用来训练新军。同 时,将原有的武恺军、武防军、武建军等旧式

军队改编为湖北常备军左、右两翼,由张彪、 黎元洪任统领,采用西方军事制度进行训练。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张之洞除了聘 任德国和日本军官为教习外,还先后筹办了武

备学堂、将弁学堂、陆军测绘学堂、武高等学

堂、武普通中学、陆军第三中学、陆军小学堂 等专业军事学校和训练班。张之洞规定,没有

在军事学校学习过的士兵,不得担任军官。这 项规定,激励许多士兵到军事学校里去学习。几年下来,有近5000名官兵参加过军事 学校的学习。从1898年开始,张之洞不断将湖北新军

里的优秀军官派到日本去,学习和考察日本武 备。张彪、黎元洪是湖北新军的两大统领,他

们都多次去日本学习和考察。到1907年张之洞离任湖广总督,进京担 任军机大臣时,湖北新军练成了 1镇和1混成

协,即陆军第8镇(相当于师)和暂编第21混 成协(相当于旅),共有官兵1.6万余人,是全

国仅次于北洋新军的常备武装力量。张之洞训练湖北新军时,在官兵中灌输 “忠爱”“廉耻”思想。可是,时代已经变了, 官兵掌握了更多知识后,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不再局限于对一家一姓的“忠爱”,变成了对

国家民族的“忠爱”。有了这样的“土壤”,很 快,革命党人就在湖北新军中秘密开展宣传与 组织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革命党人发起的

“文学会”和“共进社”,已在湖北新军中发 展了2000多名成员,受到革命思想影响的则有 4000多人。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

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张之洞含辛茹苦训练的湖北新军,变成 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这算是“种瓜得豆” 吧?修铁路张之洞给武汉带来了一条铁路干线——

卢汉铁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众所周知,铁 路建设对于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

在清朝晚期,能够有这种见识的人并不多。张 之洞是其中一位。1889年,张之洞刚刚抵达武汉任职湖广 总督时,就向清廷打了一份报告,请求每年拨 款200万两银子修建卢汉铁路(后改名为京汉

铁路)。卢汉铁路从北京卢沟桥到湖北汉口, 是今天京广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 清朝末年,国家财政“一穷二白”,根本就拿

不出更多的钱来修建铁路。民间资本趋利避 害,不愿意、不敢借钱给清廷,普遍持观望态

度。张之洞只好把目光投向洋人,从比利时 借款450万英镑(年息5厘,9折付款,期限30

年),启动了卢汉铁路的建设。1898年底,卢汉铁路从南北两端同时开

I人生百味I工。1906年4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这是中国

第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全长1214公里。时人 评论:“此路跨越三省,三千五百余里,历时 七八载,事非经见,工非素习,卒能一气贯

通,畅行无阻,诚为开物成务,致富强之绝大 基础。”卢汉铁路的建成,改变了武汉在近代中

国经济布局中的格局,让武汉迈入了火车、轮

船客运齐发的水陆联运时期。从武汉出发,北

可进京城、东可至江浙,西可达川渝。武汉真

正成为了 “九省通衢”之地。不仅如此,张之洞还参与督办了另一条

干线铁——粤汉铁路。此前,清廷由于无钱修路,被迫与美国 合兴公司签订了 “粤汉铁路借款筑路合同”, 定借路款400万英镑(后增加到4000万美元), 粤汉路权被美国控制。1905年,张之洞奉旨督

办粤汉铁路时,明确支持从美国手里收回粤汉 铁路的路权,交由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绅商 自办,“各筹各款,各修各路”。在张之洞的参

与下,粤汉铁路路权被收回来了。除了铁路,张之洞还在武汉大力发展水

路交通运输。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 轮船公司云集于汉口,开辟了多条长江航线,

甚至还开通了直达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埃

及塞得港、法国马赛、比利时安特卫普、意大 利热诺瓦、日本神户等地的国际航线。汉口俨

然成为通江达海的国际港口。工业企业的集聚、交通条件的改善,使

得武汉的人口急剧增加。1920年5月16日《日 日新闻》报道,当时汉口人口为40万人,汉阳

8万人,武昌31万人,武汉三镇总人口达到了 79万人,是全国仅次于上海的大都市。人口的聚集,催生了近代商业、服务

业、金融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为此,张之 洞进行了大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湖北

图书馆、湖北舆图总局、江楚编译局等文化教 育设施,成为武汉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重要标 志。一个近代城市呼之欲出。日本驻汉总领事

水野幸吉和美国作者魏尔•瓦尔特,不约而同

地将汉口誉为“东方芝加哥”。有意思的是, 芝加哥也是美国的第二大城市。⑥(作者系文史学者)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