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数学课件 教学⽬标:
通过学⽣的估计、测量⽅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知道分⽶产⽣的实际意义,以解分⽶与厘⽶与⽶间的进率,会进⾏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作单位进⾏测量;帮助学⽣建⽴1分⽶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学习分⽶产⽣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的直尺,先估计⼀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约是多少。然后四⼈⼀⼩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的是什么⽅法吗?⽼师找⼀⾄三名学⽣回答他们的测量⽅法及结果。⽼师根据学⽣⼝述的⽅法进⾏评价。如⽤尺⼦的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较⿇烦,也可以⽤10厘⽶为⼀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的这⼀份可以⽤⽐厘⽶⼤的单位来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这⼀份的长度就是1分⽶。) ⼆、学习分⽶与⽶、厘⽶间的关系
1、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与厘⽶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1分⽶中有10个厘⽶)板书:1分⽶=10厘⽶,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对准尺⼦来⽐划出1分⽶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还能发现分⽶与我们以前学⽣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10分⽶)你是怎样想到的? 三、帮助学⽣建⽴1分⽶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划出1分⽶的长度,同桌⽤尺来量⼀量看看你的⽐划是否准确。 2、举出⽣活中长或宽或⾼⼤约是1分⽶的物品。
3、将⽶、分⽶、厘⽶、毫⽶4个长度单位⽤⼿势表⽰出来。 四、巩固练习 1、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尺长1() 1把⽶尺长10() 1把⽶尺长100()
2、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师提醒学⽣看清单位名称。 3、练习6,7题让学⽣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2.⼩学数学课件
⼀、联系⽣活、复习引⼊。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体、正⽅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体、正⽅体、圆柱和球?
2、从桌⾯上拿出⾃⼰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摸⼿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说出有些物体的⼀⾯或⼏⾯是平平的,揭⽰课题。 ⼆、动⼿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形。
(1)让学⽣动⼿找出长⽅形的⾯(⽣可以⽤摸),认识长⽅形并出⽰图形。(电脑出⽰:从长⽅体中取下长⽅形。) (2)其余⽣也找找⼿中物体中的长⽅形的⾯,看⼀看,摸⼀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独⽴找、⼩组内找、与教师⼀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形、三⾓形、圆。(电脑演⽰)
4、请⼩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体图、平⾯图) 5、⽤⾃⼰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活的联系。
1、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活中,你在哪⼉见过这些平⾯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明和同学们⼀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明利⽤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请同学们⼩组互相合作,利⽤⽼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明的不⼀样。 五、课堂⼩结
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在⽣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3.⼩学数学课件
教学内容:⼩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 教学⽬的:
1、使学⽣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积。
2、使学⽣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较,发展学⽣的空间观念,使学⽣进⼀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法在研究梯形⾯积时的运⽤,进⼀步培养学⽣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转化的⽅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梯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公式正确的进⾏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指名让学⽣说说平⾏四边形和三⾓形的⾯积公式,(课件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形的⾯积公式的。 2、练习(出⽰)
⼝答下⾯各图形的⾯积。(单位:厘⽶)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块空地⾥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图形呢?(课件显⽰图)
师: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那么这块地⾥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思考⼀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新课。)
(三)⼩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就请同学们⼩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积公式,看⼀下合作要求:(课件出⽰) 合作要求:
(1)想⼀想:我们已经学过哪⼏种图形的⾯积公式? (2)试⼀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任选⼀种) (3)⽐⼀⽐: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4.⼩学数学课件 教学内容: 教材p73--75 教学⽬标:
1.通过对⽣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的实际分析能⼒。 2.使学⽣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的动⼿能⼒和⼝头表达能⼒。 4.培养学⽣的⼩组合作意识和能⼒。 5.发挥学⽣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
学⽣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板上。
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板上来,让⼤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分类
师:⿊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这两类数⼀类中有零,另⼀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类数读起来⽐较容易?谁能来读⼀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法? 出⽰板书:
从⾼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就读⼏万,千位上是⼏就读⼏千,百位是⼏就读⼏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个?你能找出和他同⼀类的数吗? 学⽣⼩组讨论。
师:每个⼈先独⽴思考,再在⼩组中交流。 师将⿊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法?
板书出⽰:中间有⼀个0或连续⼏个0,都只读⼀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末尾不管有⼏个0,都不读。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数的读写的⽅法。你能写⼀个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让⼤家来读⼀读吗?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些⼩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板书:⼏万就万位上写⼏,⼏千就千位上写⼏,⼏百就百位上写⼏…… 师:谁还能来报⼀报。(有0的数) 学⽣试写。 学⽣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交流⼀下。 学⽣汇报。
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位上⼀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1、p75“做⼀做”1、2 2、p76“做⼀做”1、2 ⼩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5.⼩学数学课件 教学⽬标:
1、使学⽣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2、通过引导学⽣参与知识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的动⼿操作能⼒、创新意识和合作能⼒,激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信⼼。
3、通过教学,对学⽣进⾏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圆周率意义的理解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想:
新课程从促进学⽣学习⽅式的转变着眼,提出了参与、探究、搜集、处理、获取、分析、解决、交流与合作等⼀系列关键词。这些在本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参与是⼀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参与成了学⽣主动的⾏为时,参与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因此要怎样调动学⽣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就成了基础的基础。这⾥,⽼师能善于打破学⽣思维的平衡状态,使他们产⽣新的不平衡,从⽽不断吸引学⽣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圆的周长是⼀条曲线,该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思维产⽣最初的不平衡,当学⽣通过化曲为直的两种⽅法的局限性,从⽽打破学⽣刚刚建⽴的平衡,进⼀步吸引学⽣探究更加简便的求圆周长的⽅法。
接着,就是要让学⽣参与什么,怎样参与的问题了。在引导学⽣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学⽣从猜测、分组测量计算到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知识新成的道。在⼩组活动前,⽼师⿎励⼩组成员间分⼯合作,活动中教师参与其间,关注学⽣合作的情况。实验后的⼴泛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的,使接下来得到的结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学⽣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这种以学⽣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兴趣点上激疑、质疑,⽆疑能⿎舞学⽣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且学会学习。]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元硬币、直尺、卷尺、系线的⼩球、计算器、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这节课,⽼师要和同学⼀起探讨⼀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媒体显⽰:唐⽼鸭与⽶⽼⿏在草地上跑步,唐⽼鸭沿着正⽅形路线跑,⽶⽼⿏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引导学⽣认真观察唐⽼鸭、⽶⽼⿏所跑的跑线,讨论、回答问题。 (1)要求唐⽼鸭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
(2)什么叫正⽅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形的周长?(突出正⽅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 (3)要求⽶⽼⿏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板书:圆的周长) 3、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学⽣纷纷发⾔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梳理筛选形成学习⽬标:①什么叫做圆的周长?②怎样测量圆的周长?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④圆的周长怎样计算?⑤圆的周长计算有什么⽤处?
[设想: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参与形成学习⽬标,既培养了学⽣的问题意识,⼜为学⽣创造了⾃主学习的氛围,指明了探究⽅向,避免盲⽬性。] ⼆、⾃主参与,探究新知。 1、实际感知圆的周长。
让学⽣拿出各⾃圆⽚学具,边摸边说圆的周长;同桌之间相互边指边说。 2、明确圆周长的意义。
引导学⽣解决第⼀个问题,概括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媒体显⽰⼀个圆,并闪动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是⼀条什么线? (2)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