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中失信行为的博弈论分析
摘要: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违约率高和银行缺乏积极性的问题。从囚徒困境模型和重复囚徒困境模型入手,通过银行与学生之间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表明国家助学贷款中失信行为的存在是因为银行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是一次性博弈。要消解助学贷款的困境,关键在于通过机制他律和道德自律将一次性博弈转化为无限重复博弈。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囚徒困境;重复囚徒困境
国家助学贷款是借助国家信用向贫困学生提供的一种无担保信用放款,是国家为了保证公民平等接受教育权而推出的政策措施。但是从我国1999年出台国家助学贷款的优惠政策,到2002年初,随着第一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进入还贷期,这项政策遭受了空前的信用危机。许多高等学校毕业生不按期甚至逃避归还贷款,2004年以来,陆续有银行对高校停止发放助学贷款,导致国家助学贷款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原有机制存在的问题,2004年国家又出台了助学贷款新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但是新政策的各项规定在其体制安排上仍然不完善,问题依旧存在,助学贷款覆盖率低,违约率高,商业银行缺乏积极性。
国家助学贷款陷于困境,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对此学术界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立足囚徒困境模型和重复囚徒困境模型,对国家助学贷款困境问题进行分析。由于博弈论模型的高度抽象性,不可能完全精确地描述助学贷款中的失信行为,其吻合程度取决于经验事实。但是博弈论模型对理解助学贷款困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为助学贷款困境的消解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一、博弈论模型
囚徒困境模型是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根据博弈论知识,易知在一次性博弈中,双方选择背叛是一个纳什均衡。} 1} (P15-17)这个博弈实际上反映的是对个体来说为最佳决策和对集体来说为最佳决策之间两难的矛盾。在这种利益冲突下,博弈各方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纳什均衡的结局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在一次性博弈中,博弈双方都会选择背叛,对于局数一定的博弈亦是如此,似乎导致的是一种令人悲观的结论,个体都陷于背叛的世界。那么有没有办法消解这种困境,实现个体长期稳定的合作呢?事实证明,一次性博弈中的结论对于次数未知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是不适用的。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博弈者不知道何时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对局,任何的背叛都可能换来对方下一场合的背叛,博弈者
1
也就将对背叛举动三思而行,会从谋求长远利益的最大化考虑尝试合作,从而达到比一次性博弈或有限次博弈更为有效率的均衡。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博弈者可以采用的策略有多种,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才可以实现相对更高的收益呢?我们可以从密歇根大学政策科学家艾克斯罗德(Robe rt Axe lrod)的实验中找到答案。
艾克斯罗德对囚徒困境博弈进行了两次实验}2} (P21),实验以计算机程序对弈、竞赛的方式模拟重复囚徒困境模型。他邀请了各界对策论专家提送程序参加计算机竞赛,参赛的计算机编程者充当囚徒困境中的局中人,以获取长期的最大收益为目标来编写自己的策略。竞赛是循环进行的,即每一个参赛程序要与自己以及其他的程序相遇。在重复囚徒困境中,允许一切策略的存在。但是,编程者提交的各种策略的对弈结果很令人吃惊,得分最高的程序是所有程序中最简单的一个:“一报还一报”策略} TFT )o“一报还一报”策略开始选择合作,然后重复对方上一步的策略,即对方背叛,自己也背叛,对方合作,自己也合作。艾克斯罗德总结了TFI„的特点:善良性、报复性、宽容性和清晰性。善良性即不首先背叛,体现了策略的合作性质,防止第一次背叛使他陷入被别人报复的泥潭。报复性即针对对手的背叛行为给予报复,报复性应显示博弈者的可激怒性,达到报复的可置信,使对方试着背叛一次后就不敢再背叛,否则,会使非善良的策略占便宜。宽容性即不能一旦对方背叛,就永久的报复,以后对方只要放弃背叛,则应宽容对方,恢复合作。清晰性即博弈者的策略容易使对方理解,从而更好地引出长期的合作。艾克斯罗德的实验结论表明,合作能够出现是因为博弈者将再次相遇,同样或类似的情景将再次出现在双方的未来博弈中。对未来的这种“期望”或“担心”意味着今天作出的选择不仅决定当前对局的结果,而且还影响博弈者以后的选择,因而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前的对局局势,使得当前的合作成为可能。艾克斯罗德在实验中引入了一个参数—未来贴现。浦数,OG u} 1 }它表示对远期的收益在当期进行折现,也就是在对局中下一步相对于前一步的重要性。cu参数取值的大小对合作能否出现和合作的稳定性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验结论必须在cu}够大时才是成立的,也就是说未来相对于现在足够重要时,合作策略的长期收益才相对较高,合作由此才可能出现。 二、博弈论分析
作为一项具有政策属性的系统工程,国家助学贷款涉及到政府、银行、高校、贷款学生四个利益主体。但是国家和高校的行为选择是固定的,政府必然倡导助学贷款措施,以实现公民的平等教育和促进人才的培养;高校必然积极推动助学贷款,以获得稳定的学费和促进学生欠费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过程中,主要的行为主体是银行和学生。假设银行与学生都是经济上的理性人,即追求自身效应的最大化,这就构成一个博弈过
2
程。银行和学生作为博弈参与者,都有诚信洽作)和失信(背叛)两种选择,即银行可选择发放贷款洽作环口拒绝贷款(背叛久学生可选择还款洽作环口违约清叛)。学生在博弈中诚信与否主要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当失信收益大于失信所付出的代价,即失信有利可图时,学生面临着失信行为的诱惑。当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即失信无利可图甚至会给自身带来巨大损失时,学生的失信动机会降低。
在银行与学生的一次性博弈中,可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博弈双方的行为选择。进一步假设学生贷款的本金为R这笔助学贷款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获得知识h也给银行带来了贷款利息i同时假设学生得不到贷款其损益为O。这样就会出现四种情况伎付矩阵如下图)。第一种情况,银行选择发放贷款,学生选择还款,由此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获得知识h银行获得利息元第二种情况,银行选择发放贷款,学生选择违约,由此学生可以“享受免费的午餐”,在获得知识h的同时可以获得这笔贷款的本金P银行则本息未收。第三种情况,银行选择拒绝贷款,停发助学贷款,学生选择诚信,由此银行可以把这笔资金贷给别的机构或个人,至少可以获得利息i而学生无法获得贷款,会因贫困上不起学不能获得知识h第四种情况,银行选择拒绝贷款,学生选择失信,双方没有合作意向,由此不存在任何损失,双方收益均为0。
学生 还款 违约 银行 贷款
拒贷
显然,第一种情况体现的是集体理性,双方都合作,银行选择发放贷款,学生愿意还款,这是最理想的,也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时想要实现的目的。但是从个体理性来讲,国家助学贷款属于信用放贷,学生还款只是出于自身道德的约束,一旦没有设置有效的外在约束机制,导致失信收益大于失信所付出的代价时,学生会选择投机行为。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学生而言,如果银行选择贷款,学生若还款则收益为h若违约则收益为h}P;如果银行拒绝贷款,学生若还款则收益为一h若违约则收益为0所以无论银行选择贷款还是不贷款,学生都会选择违约,不归还贷款。对于银行亦是如此,如果学生选择违约,发放贷款的银行将本息未收,不贷款则没有任何损失;即便是学生会选择还款,银行也会面临助学贷款数额小、人数多、办理程序繁杂和催款等高成本的投入,而倾向于选择不发放助学贷款这样一来,最终结果将是双方都选择背叛行为,学生选择违约,银行选择停发助学贷款。这
3
i h i —h —(p+i),h+p 0,0
就解释了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违约率高,商业银行缺乏积极性的困境。
根据上述博弈模型及其分析,在银行与学生博弈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互不诚信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双方做的是“一锤子买卖”,即博弈只进行一次。目前我国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和信用约束、惩罚机制,部分学生恶意逃贷,当银行认为追讨成本泡括采取法律手段)过大,就会选择放弃,博弈就此结束。在一次性博弈中,博弈者只需考虑本次收益,而失信行为惩治上的不可置信性,降低了失信成本,从而给予博弈者失信的冲动。但是,如果这种博弈是无限重复进行,并且未来相对于现在足够重要的话,双方就不会为了占一次便宜而牺牲掉继续合作、长期获利的机会,双方都会选择诚信与合作,达到重复囚徒困境博弈的合作均衡解。由此可见,要消解国家助学贷款的困境,实现银行与学生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键是要把助学贷款中的囚徒困境转化为重复囚徒困境。虽然银行与学生之间 的借贷行为很难构成重复性博弈,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博弈规则,重复囚徒困境模型进行制度设计,借鉴“一报还一报”策略,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行为纳入到他一生中与整个社会的多次博弈中来。I 31 三、建议与对策
为了使银行和学生的信贷合作既有一个好的开始,又有一个好的发展,我们可以在严格的机制“他律”和道德“自律”的共同运作上作出努力,构建国家助学贷款对局的重复博弈,形成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外在约束和内在动力。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增大未来对银行和学生的影响。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开始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由于有些地方对此工作不重视,报送的信息只是简单的情况介绍,限于形式,大大影响了信息系统的建设。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立了个人信用数据库,但该数据库仅限于银行信贷记录信息,不反映自然人的其他社会交往信息。事实上,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大力协助才能落实。
可考虑在教育部大学教育学历查询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与银行卡系统、个人账户信息系统、二代居民身份证系统、劳动人事部门的劳动合同鉴证和备案管理系统、社会保障卡信息网、房产证网上查询系统等相连接,及时掌握违约学生的当前信息。} 4} (P318涂人信用信息系统可包括:学生的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及父母工作单位,所在院系、所学专业和健康状况等自然信息;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在校期间获得奖学金、助学金,以及每学年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等经济情况;每学年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结果和奖惩情况等品行记录;学生向银行借款和还款情况等信用历史;学生毕业去向和变动情况等就业状况。信
4
用信息系统建立之后,还必须实现信息在更大范围的共享,构造重复博弈。学生信用信息共享的范围可不限于银行、学校和政府,只要获得合理的授权,任何的单位和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查询该信息。“一报还一报”策略的报复性告诉我们,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还需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有效惩罚机制,震慑失信行为。事实上,目前我国并不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而是惩罚机制还不健全,缺乏措施的时效和力度,缺乏其他配套措施的支持。因此,在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可定期向全社会发布失信者的“黑名单”,冻结违约者的账户,停止其信用业务,并处以罚金,同时将该信息与学生以后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如发放薪金、住房公积金、保险、养老金、就业和出国等,使学生的贷款失信行为在其他社会、经济活动中受到应有的报复和惩罚。这样一来,通过制度的设计将银行和学生之间的借贷博弈放入了无限的空间和漫长的人生,就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贷款学生一次失信留下的污点会被记录在案并保存下来,影响今后一系列博弈的结果。博弈规则的改变提升了违约成本,由此学生会视个人信用为“第二生命”,不再“挺而走险”。
第二,制定更灵活、更人性化的还贷政策。失信惩罚机制的设计主要是起到“限劣奖优”的作用,重在震慑与激励。事实上,目前,由于部分贷款学生就业不稳定、收入不确定、家庭基础差、不知道如何还贷等原因,除部分恶意欠款者外,大多数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学生并不是道德差。“一报还一报”策略告诉我们,该策略能够成功还在于在报复性基础上能够显示出宽容性,因此,我们在上述惩罚机制的基础上,应显现一定的“宽容性”,为贷款学生制定更灵活、更人性化的还贷政策。在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目前僵化的按月还贷方式改为按月、季、年还贷,或者允许到期一次性还本息,或者延长学生从毕业到还第一笔款的时限,每次还款额占总还款额的比重从较低的比率逐渐增加,或者对非常困难的学生考虑先用其保险金来还贷等。在还款期限上,建议采用国际通行的政策,延长还款期至毕业后十年。另外,应加强各银行之间的协作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银行协作网络,建立银行之间贷款清偿委托代理关系,减少学生还贷时的不便。
第三,学校与银行共同建立还贷管理中心。要有效构建国家助学贷款的重复博弈,还必须加强学校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中间人”在银行与学生之间的传递和服务作用。“银校合作”有很多方式,从学校对学生的信息资源占绝对优势来看,建议建立隶属高校资助管理部门的还贷管理中心。该部门主要职责是凭借其专业化运作,尽最大可能收集贷款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并随时向高校和银行提供所掌握的情况。还贷管理中心信息的收集包括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电话、E-mail QQ等)、还贷情况等,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银行、校友、学生工作单位和家庭等渠道,并且保持及时更新。在收集
5
信息的同时,该中心对贷款学生按还贷情况进行分类,通过群发邮件、QQ留言、短信等方式定期与贷款学生联系,可对学生提供还款提示、逾期提醒、政策变动等服务。还贷管理中心这种专门机构的存在可有效地降低银行催款的成本,提高银行催款成功的概率。
第四,加强诚信教育。“一报还一报”策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策略本身的善良陛—不首先背叛,诚信对人,从而更好地引出合作,实现长期的高收益。因而,营造诚信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诚信素质,加强道德自律,是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博弈中出现合作的根本之举,也是成本最低、效果最优的必然之举。对高校而言,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用理念。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已有制度的宣传教育,包括毕业后签订还款合同、履行还款手续的相关政策和程序、违约惩罚机制和还款义务等,保障银行和学生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从而显示双方“策略的清晰性”。对于社会而言,应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培育社会信用意识,形成全社会讲信用、守信用、重信用的舆论环境。动员全社会力量来监督失信行为,这也是信用建设极为关键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美)伯特艾克斯罗德.对策中的制胜之道—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丁华,赵慧.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博弈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 (4 ). 【4】李欣玲.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J].天府新论,2007,(S2)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