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
[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灌溉、工矿企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水源之一。生产、生活与工程建设使得地下水发生变化,一定条件下,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等不利自然现象,在工程建设中还会产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流砂、管涌、浮托作用、基坑突涌以及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作用等现象,因此,了解和掌握地下水的不利影响对工程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地下水作用处理得当甚至决定了工程建设能否成功。
【关键词】工程建设;地下水;不利影响;防治措施
1、前言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灌溉、工矿企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水源之一。生产、生活与工程建设使得地下水发生变化,在工程建设中,会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流沙、管涌、浮托作用、基坑突涌以及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作用等现象。下面主要介绍了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产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2、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不利影响、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1地面沉降:(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
全国有近70个城市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沉降范围6.4万平方千米,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2m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天津塘沽的沉降量居然达到3.1m。西安、大同、苏州、无锡、常州等市的地面沉降同时伴
有地裂缝。发生地裂缝的地区还有河北、山东、云南、广东、海南等地。
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对城市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因其引起垂直移动以及向沉降中心的水平移动,使建筑物基础、桥墩错动,铁路和管道扭曲拉断等现象不断发生,给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市政道路、上下水管道、煤气热力管道、电力通讯管线等都带来极大危害;不得不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这也只是国内仅有的问题,国外沿海软土地区也存在这种现象,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通过国内外同行多年的监测、分析和研究,控制方法:合理开采地下水;对已开发的地区,对含水层进行回灌。
2.2地面塌陷:(岩溶地区人为局部改变地下水位引起的)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其类型可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覆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
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地面塌陷现场参见下图:
防治措施:①采取措施减少地表水的下渗;②合理采矿,预留保护煤柱;③加强采空区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④防治结合,加强工程自身防护能力以及⑤在重大工程附近应严格禁止会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改变的工程施工,如必须施工,应进行回灌。
2.3流砂:(不合理的地下水流动)
流砂是土体的一种现象,通常细颗粒、颗粒均匀、松散、饱和的非粘性土容易发生这个现象。流砂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但它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影响极大。
流砂与管涌的区别与联系
流砂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土体中的水存在压力差,水对土体产生渗流力。如果单位颗粒土体受到的孔隙水压力大于或等于其自身重力,则土体发生悬浮、移动。即孔隙水压力-单元体总重量=γw*h-γsat*h>0,则流砂形成。其中γw为水的重度,γsat为土体的饱和重度。
流砂的产生会引起建筑物基础移动、基坑坍塌、堤坝损毁等危害,必须加以防治。
流砂现象的防治原则是:
①减小或消除水头差,如采取基坑外的井点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水下挖掘;
②增长渗流路径,如打板桩;
③在向上渗流出口处地表用透水材料覆盖压重以平衡渗流力;
④土层加固处理,如采用换土垫层法、深层密实法、排水固结法、化学加固法、加筋法、热学法等。
2.4管涌:(不合理的地下水流动)
在渗透水流作用下,土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中移动,以至流失;随着土的孔隙不断扩大,渗透速度不断增加,较粗的颗粒也相继被水流逐渐带走,最终导致土体内形成贯通的渗流管道,造成土体塌陷,这种现象称为管涌。可见,管涌破坏一般有个时间发展过程,是一种渐进性质的破坏。
土是否发生管涌,首先取决于土的性质,管涌多发生在砂性土中,其特征是颗粒大小差别较大,往往缺少某种粒径,孔隙直径大且相互连通。无粘性土产生管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几何条件:土中粗颗粒所构成的孔隙直径必须大于细颗粒的直径,这是必要条件,一般不均匀系数>10的土才会发生管涌;②水力条件:渗流力能够带动细颗粒在孔隙间滚动或移动是发生管涌的水力条件,可用管涌的水力梯度来表示。但管涌临界水力梯度的计算至今尚未成熟。对于重大工程,应尽量由试验确定。
防治管涌现象,一般可从下列两个方面采取措施:①改变几何条件,在渗流逸出部位铺设反滤层是防止管涌破坏的有效措施。②改变水力条件,降低水力梯度,如打板桩。
如坝身或坝基内的土壤颗粒被渗流带走的现象称为管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