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乡镇、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可喜变化。在重视以人为本、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农村家长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自身修养,家庭教育方法等的滞后和缺失,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一、多数农村家长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家庭教育缺失
改革开放加速了农村多元化经济的发展步伐,农民有的外出经商、打工,有的在自己家门口承包土地搞种植、养殖等。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使家长的注意力放在赚钱养家上,顾不得和孩子交流沟通,更谈不上关心孩子的学习。这样教育和照顾子女的重任就落在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而这种隔代教育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表现在:(1)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2)自身文化程度偏低,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这种“不对称”的做法或状况使得家庭教育的功能不断被弱化,极易造成孩子在品行上、人格上、情感上以及人际交往上极大的缺陷。(3)隔代教育还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祖辈们易受传统思想束缚,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对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行为,总着急加以阻止。
二、农村家长素质偏低者较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围
由于大多数农村家长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较低,甚至有一部分家长看不懂孩子的作业,更不用说辅导孩子的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情了。而且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而大部分农村家长在工作之余、农闲时又沉湎于赌博、喝酒,很少有家长在家看书读报,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无知识和无时间,导致缺乏与孩子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长此以往,很多孩子情愿在外边闲逛,也不愿意回家;情愿把心事告诉同学,也不愿意告诉父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由于农村家长教育能力有限,孩子身上的许多问题,家长往往找不到行之有效的途径解决,这时家长认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骂”“,棍棒出孝子”嘛!而这种单纯的高压管制,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不能改变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同时也忽视了从精神上关心教育孩子,忽视了孩子的自尊,这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
四、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影响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
目前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是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一回家,第一句话就是“最近考试了吗?考多少分?在
班级考第几?”这种功利行为,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在这种惟一评判标准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被培养成“书呆子”,只知道看书学习,却缺乏关爱社会、组织协调、适应环境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生存能力;要么被逼的成为各种各样的“瘾君子”,在社会上游荡,不肯在学校好好读书,这都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制约。第二种是认为读书无用,子女只要能认识字会计算就行了,读书上大学得花一大笔钱,毕业之后还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高投入”与“低产出”的不平衡现象,使得许多讲究“实惠”的农村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这种“鼠目寸光”,社会责任感不强,不具备崇高理想的想法和做法,降低了培养孩子的热情,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五、家无温暖,粗暴冷漠。
一些离异、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就失去家庭温暖,无论是心理还是身心都留下阴影,使孩子性格变成冷漠、孤僻。特别是有的父母离异或丧偶后再婚更是对孩子不闻不问,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代管,祖辈人只是对孩子怜爱,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已经吃力,何谈帮助孩子学习,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孩子自动放弃求学,尽早打工独立生活,以图改变生活环境。
当然,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无论哪一种现状或问题,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文明、科学的态度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积极创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往往是世界上最好、最能干的,他们喜爱父母,服从父母的权威,也极愿效仿他们。因此,家庭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父母自身的再教育,做父母的只有首先把自己教育好,家庭教育才大有希望,作为学校、教师,应充分了解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总体现状以及不同学生家庭背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消弭不良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以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目的。当然,要彻底改变农村家庭教育较落后的现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