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高技能人才和技能人才

关于高技能人才和技能人才

2024-01-19 来源:爱问旅游网
根据国家职业大典,高技能人才可以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高技能人才 - 人才定义 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可以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高技能人才是中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训高技能人才,被视为中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高技能人才 - 人才特征 高技能人才的特征有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之分,群体特征通过个体特征体现出来,个体特征又包含在群体特征之中。研究高技能人才的特征无论从群体出发还是从个体出发,都是可行的。以下对高技能人才特征的研究采用统筹法。 (1)高超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所有技能人才共有的特征。但是,只有高技能人才才能戴“技艺超群”这一桂冠,这也是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职业形象特征。现代高技能人才高超的动手能力不再只是传统的“手艺”和某些“绝活”,而是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获得更多的现代化理论知识,成为“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这种“手脑联盟”将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 (2)突出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是一切人才的共同特征。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日常关于这方面的实例举不胜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有创造能力的,但不同的人创造能级不同。一般来说,初、中级技能人才主要是掌握熟练技术,从事的是熟练劳动,熟练劳动主要是动作技能的重复。高技能人才则较多地掌握了精密技术,从事的是较复杂的劳动,其心智技能化的程度较高。不仅如此,高技能人才的创造能力还具有个性化特征。 (3)极强的适应能力。高技能人才有适应工作岗位变动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同专业(工种)工作岗位的流动方面,也表现在对邻近专业(工种)工作岗位的流动方面。相比之下,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岗位适应性远不及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 - 中国现状 1

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总体上看,目前中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34家中央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这些试点企业共有职工453万,占中央企业职工总数的40%以上;有技术工人223万,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2.5%,高级工占20.1%。试点企业将按照劳动保障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和《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人才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开展职工队伍素质摸底调查,制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激励和保障七个环节的工作。同时,结合实际和市场需求,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的梯次发展。 高技能人才 - 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

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方式,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1、企业培养

目前,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企业内培训机构培养。中国多数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有的还有自己的技工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企业培训基地2万多个,如仅广东省企业培训机构就有30多个,年培训能力约80万人次。

2

(2)在企业内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方式是高技能人才培训中最常见的形式,班级可大可小,大的班级达40-50人,小的班级10人以内。

(3)开展技术比武与技能竞赛、组织技能月等活动,为高技能人才选拔和展示技能成果搭建舞台。并通过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奖励,调动职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技能人才通过自学不断成长壮大。

(4)以师带徒。通过师徒“结对子”或“拜师学艺”等形式,在工作中安排中级技术工:人与高技能人员、技术专家或技术带头人组成工作组,形成技术上的传、帮、带。

(5)课题攻关。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生产和科技攻关过程中,将其中的某些难点问题确定为课题,并形成若干攻关研究组,通过攻关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

(6)外送研修。一是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有关培训项目;二是参加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举办的培训项目;三是到院校进行专题研修。 2、院校培养

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学制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招收相关专业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三年,培养高级技工,即三年制高级工班;二是招收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四年,培养技师,即四年制技师班;三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校学习五年,培养高级工,即五年一贯制高级工班;四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校学习六年,培养技师,即六年制技师班。

3、校企合作培养 校企合作培养,目前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简单合作,主要是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做,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学校以企业为实习基地,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按协议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提供咨询服务,共同研究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科研攻关、课程开发和专业设置,经企业认可后实施教学,或企业提供培训课题或课程计划,委托学校具体实施。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高技能人才 - 人才选拔 人才培训

1、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的推荐、选拔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改革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4]20号) 的规定,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统一组织,同时开展。

2、人事部会同劳动保障部,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下达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人选控制指标数。

3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人事厅(局)会同劳动保障厅(局),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人事(干部)部门,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人事(劳动)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部门、单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工作。基层单位按照隶属关系逐级向上级推荐人选。非公有制单位选拔工作由所属地区统一组织。

4、高技能人才的推荐人选必须经过专家评议。专家评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人事厅(局) 会同劳动保障厅(局),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人事(干部) 部门,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人事(劳动) 部门负责组织。没有进行专家评议或专家评议没有通过的,不得作为推荐人选。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人事厅 (局) 会同劳动保障厅(局),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人事 (干部) 部门,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人事(劳动)部门,根据选拔条件和控制指标数,对高技能人才的推荐人选进行初审后,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选一同,按照文件规定的程序审核、审定、公示后,统一上报人事部。

6、人事部、劳动保障部会同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集中审核人选,并将拟定的名单报国务院审批。 军队系统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工作,由军委总政治部结合部队实际情况组织实施。选拔的人选由人事部转报国务院审批。 高技能人才 - 人才评价 高技能人才评价跟不上社会需要,影响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许多劳动者在企业工作岗位中,技能已经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但由于评价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不能被认定相应的职业资格,其能力和才干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成长受到制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影响。

高技能人才评价质量不高,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一些地区、行业的鉴定机构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造成鉴定质量“假、次、低”,即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低顶高。鉴定工作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声誉。

高技能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没有形成有效联动,导致评价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技能人才评价应该作为岗位使用与待遇的依据,并能够引导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评价工作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

中国急需高技能人才 “八级工”辉煌有望重现

2011年10月16日 12:0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战略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将像重视教授一样重视高技能人才,重现“八级工”辉煌

近期,中央提出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培养体系,完善评价使用制度,强化激励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

4

中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渴求,源自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从制造业大国跨入制造业强国的本质要求。

2003年中国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高技能人才”概念,明确其属于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发布,提出了高技能人才未来十年发展的“硬”目标——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2011年5月,作为纲要的配套规划,中组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联合下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我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是指导今后十年相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对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采访中了解到,作为纲要中已经明确的国家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已经印发。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层面对于高技能人才建设的目标、举措、载体、投入均已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车轮,正隆隆前行。

“技能人才只能自己培养”

“科学设计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可以从海外引进,但适合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只能我们自己培养”,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巡视员何文芳对本刊记者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量技术精湛、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 在科技成果物化为新产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还必须有技术工人的参与,特别是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和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他们往往发挥着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难以替代的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先进设备的安装调试,依照图纸和工艺进行新产品生产,更体现在生产技术难题的解决、生产工艺的设计上。”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研究员,是深度参与2010年人才纲要编制起草的两位驻会专家之一。他说:“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引进了大批国外先进生产线,一些车型也是与欧洲同步上市,但是与国外汽车厂家生产的汽车在质量上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关键原因就在于技术工人的技术、技能水平存在着差距。”

目前,我国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五级,分别为: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 “对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当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培养体系不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政府投入不足和社会氛围有待改善等几个方面。”何文芳这样认为。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

5

在结构方面,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传统机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中,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有待加强,政府的相关公共资源建设不足。“有的企业每年耗费大量财力送管理人员学MBA,送工程技术人员去高校拿文凭,却不愿在技术工人培训上多投入。这是一种短视心态”,何文芳说。

此外,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总体偏低,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在政府投入方面,除部分省市外,大多数地区高技能人才工作缺乏长期、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难以确保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需要”。何文芳说。

急需紧缺人才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主要包括技师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等三个工作项目,并首次确立了中央财政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补贴机制。

按照这一计划的要求,为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我国将加快培养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和掌握新知识、新工艺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从2011年至2020年,全国将新培养350万名技师、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其中,国家重点支持50万名(每年5万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和领域的高级技师培训。 沈荣华说,目前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这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高技能人才都是到2020年的急需紧缺人才。

“当前,还要特别重视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沈荣华说,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低于与我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国家50%左右的水平。可以说,服务业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伴随我国服务业的大发展,与此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

“此外,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何文芳说。

“对急需紧缺人才的重点培养,要把握一个关键,即遵循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创新培养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做人与做事结合。特别是要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精湛技艺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沈荣华表示。培训基地精细化

近年来,在高技能人才需求驱动下,全国各地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中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的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已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2008年,人社部就已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名单。

6

在何文芳看来,纳入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后的培训基地建设,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主要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城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

“关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已经明确了资金投入额度”,何文芳说,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基本形成覆盖重点产业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其中,到2015年即“十二五”末,国家重点支持400个培训基地的建设。

“国家层面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非常难得。‘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这主要是起到示范、引领、带动的作用,激发地方的积极性”。何文芳说,“此次国家重点支持的培训基地不是大兴土木重新建设,而是在各地现有的培训基地中,严格筛选产生,旨在提升这些培训基地的质量和实效,对每一笔钱的使用途径都制定了精细的管理规定,确保钱用在刀刃上。”

绝技大师代际传承

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活跃着一批身怀绝技绝活的大师级高技能人才。比如中国一汽的王洪军,能在十几分钟内完成毁损车辆钣金修复,不留痕迹;中石化的代旭升,采油绝技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平高集团的张全民,凭着数控机床的高超车工技艺,使产品合格率达到99.9%。 “这样的绝技大师在数十年孜孜以求的生产劳动中练就了精湛的绝活,带徒弟、写专著,属于专家型人才,在企业中被工人像‘神’一样崇拜着”,何文芳说,“这些绝技大师的价值实现和代际传承,也是我们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纲要中要求,“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在现实中,高技能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高技能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使用机制,正在不断探索完善中。

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中,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被何文芳认为“最有特色”。该项目旨在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选拔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

到2020年底,国家将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基本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特色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网络。“把工作室设在企业一线,最能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特别是尊重劳动的精髓,让极为珍贵的技能大师得到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何文芳说。

职业发展有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当时借鉴前苏联经验,我国将工人技术等级和工资等级实行全国统一的八级工制。技术精湛的“大工匠”曾经是那个时代的骄傲,“八级工”不仅工资高,而且受到社会尊敬,从而带动一大批年轻人钻研技术,形成源源不断的后继队伍。

7

在新时期新阶段,纲要提出,要“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加强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现在问题是要抓落实”。沈荣华解析道。

沈荣华说,要彻底改变企业重管理型、研究型人才,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错位现象。要像尊重高级专家那样尊重高技能人才,像重视高级专家培养那样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像关心高级专家的成长那样关心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将高技能人才开发纳入企业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学习发达国家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较好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此外,当前十分有必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的贯通办法,使高技能人才可以继续向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者,甚至党政领导干部等不同的方向发展。”沈荣华说。这一“贯通办法”,被何文芳视为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立交桥”,可以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使更多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者中,已经出现了一线技术工人的身影。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技能竞赛活动,也促使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从默默无闻的工矿厂房走向了社会前台,赢得社会尊重,得到物质奖励。

“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比如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应考虑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给予相关待遇。同时,重视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加大在其中评选劳模、选拔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力度。”沈荣华说。

“我们在德国考察时了解到,七八成的中学生毕业后选择参加职业技能学习,男孩子们以能够操作大型机械车床而自豪。反观我国的民众教育观念、唯‘高考’是从的普遍现象,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社会氛围亟待改善。”何文芳说。

高技能人才培养在国外

许多发达国家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层次结构,以及培养体系、政策法制环境、政府投入和社会氛围等方面,均有一些较成熟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其一,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在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定义、使用范围、培训合同和报酬、福利保障等权利和义务,也规定了国家机构和经济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作用。《企业组织法》则规定企业职工委员会必须协助企业完善技术工人的培训和保护工作,《青年劳动保护法》规定企业有义务在学徒培训期间为其提供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机会。德国职业教育属于国家免费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8200万人口,有各类职业学校9727所,在校生高达260多万人。

其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较大。2001年,欧盟国家公共教育和培训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平均为5.1%。比利时专门建立公共资金,鼓励企业和技能人才个人参加培训,政府促进独立培训机构的设立,而这些培训实训基地可以为包括自我雇用的从业者在内的各种劳动者提供培

8

训,并给予金额不等的津贴和补助。丹麦法律规定,年满25岁的丹麦公民,无论在职或失业,都有权享有最长可达52周的有偿脱产职业教育,而这些法定培训大部分由政府付费或提供各种财政支持。 其三,构建职业资格和学历互相沟通的渠道。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教育证书等值等效的制度,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有对等关系。如英国职业资格证书NVQ4级大体相当于学士学位,5级大体相当于硕士学位,同时可以互相转换。获得职业资格证书NVQ3的技工可以申请进入大学学习学士学位课程。

在德国,普通技工一旦晋升至高级技工,便有权利作为法人独立经营企业,开店办厂。一些政治家、企业家就是从技术工人开始谋职并成功拓展了事业。这些人有较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生活富裕,因此技工职业在德国声誉很好。

其四,高技能人才薪酬福利水平较高。挪威技术工人平均工资水平全国最高,2004年时为21.69美元/小时。德国技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德国人的平均工资水平,目前攀升至2500欧元以上。技工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可以通过考试晋升为高级技工,其工资增加幅度更为显著。(《瞭望》新闻周刊 资料整理 杨琳 文 记者杨琳)

关文杰:执著创新的工人技师

辽宁日报 2008-10-09

提起工人技师关文杰,辽阳石化公司烯烃厂的职工对他的创新精神都很服气。虽然进厂时只有初中文化,但善于钻研的关文杰多年来在装置的安全运行和降耗增产方面提出了多项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并先后完成粉尘收集器、造粒模板增孔改造等17项技术攻关项目,其中仅造粒模板增孔技术改造一项就让企业年增加利润900多万元。

从当初的一名普通操作工到现在的造粒工段工段长,今年50岁的关文杰始终坚持在岗位上用心发现问题,并克服困难积极解决。装置物料向下游输送时,一部分粉状料进入粉末收集器,形成粉尘沉淀。长期以来,操作工人每隔几天就必须清理收集器,以免影响生产。每逢清仓时,一打开收集器仓门,白色粉尘便瞬间飘洒出来,工人清理的难度很大。而且这些每星期都能清理出的200公斤粉尘,当时只能作为废料处理。后来,关文杰提出了整改粉末收集器的建议方案,并被采纳,2000年5月,他开始对粉末收集器实施改造。凭借多年的摸索,他先在输送系统上确定最适合进行改造的位置,然后自己绘出图纸,再选择材料、确定尺寸、制订施工计划。经过两个月,粉末收集器改造完毕。启动后,几乎把粉末物料全部收进掺合系统,送往下游,再也不用人工收集了。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辽阳石化聚丙烯产能从原来设计的年产3.5万吨增加到5.2万吨。由于负荷增大,原有设备性能影响了企业生产要求。关文杰又开始琢磨了。他结合多年的生产经验,在生产线上反复观察,找到了制约大负荷生产的症结是造粒模板产能低的缘故。关文杰成了企业增孔改造技术攻关的重要参与者。在新板设计研制期间,他提供了许多生产工艺参数和重要数据,使造粒模板改造顺利成功。

9

除了善于创新研发生产技术、工艺外,关文杰精湛的维修技术在厂里也很出名。一天晚上,造粒机切断刀松动,生产人员停机检查再安装后,造粒机却无法正常运行了。有人找来维修班的师傅,但问题仍无法解决。维修师傅建议生产线单线停车,但这样将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于是他们找来已经下班的关文杰。仔细琢磨后,关文杰发现原来是因切断刀的角度不对,从而导致刀盘上的四把刀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他重新装刀、校正角度、调准缝隙,再开机,使机器恢复了正常。

关文杰如今是企业里响当当的技术人才,但他一直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团队的力量才是强大无比的。这样的想法让他在日常工作中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言行凝聚人心。聚丙烯装置的造粒塔很高,仅建筑高度就达40米。关文杰和同事们楼外作业时经常要爬上爬下。他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平时关师傅总是站在相对危险的区域,而把安全的地方让给别人。他还对楼梯的宽度进行了处理,让咱们工作时感到更安全、更方便。 ”

为增强生产一线的技术力量,关文杰积极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传授给青年员工。他先后带过6位徒弟,有的现在已经成了企业里的装置专家、技术状元。

姚毅:干就要干得优秀 辽宁省就业网2008-11-12

近日,在2008年“中油石化杯”抚顺市第五届职工技术运动会电机下线工种比赛中,36岁的抚顺煤矿电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姚毅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操作技能,获得了这个工种的技术状元称号。

1991年,技校毕业的姚毅被分配到抚顺煤矿电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电工车间下线班从事下线工作,一干就是17年。参加工作伊始,姚毅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来。“干就要干得优秀”成为姚毅的座右铭。

在工作中,姚毅不耻下问,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刻苦钻研技术;业余时间里,他努力学习有关电机制造及原理方面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仅仅几年的功夫,姚毅便成长为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车间有什么急、难、重的生产任务,领导都放心地安排姚毅完成。 下线是采煤电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下线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电机产品的质量,也关系到采煤电机能否正常运转使用。为此,姚毅在工作中严把质量关,无论是多么细小工序他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做,精心操作,从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姚毅生产的产品,可以说是我们车间的‘免检产品’,他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值得员工们学习。”电工车间主任孙玉江这样评价姚毅。

大多数技术工人认为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是技术部门的事,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姚毅则认为凡是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工作,自己就应该努力成为参与者,决不作旁观者。几年来,姚毅配合技术部门完成了10余个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项目,得到工友们的一致好评。如企业在试制一种高压采煤电机时,姚毅认为在下线工艺方面存在不足,便及时向有关技术部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技术部门采纳了姚毅的建议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0

无独有偶。企业试制另一种高压采煤电机时,在下线过程中,员工按正常的接线方法无法保证采煤电机的质量,为了保证采煤电机的质量,姚毅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经验,建议尝试一种新的接线方式,并得到了技术部门的肯定及采纳,为企业保质保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姚毅多次在各级技术比武中名列前茅,为车间、企业争得了荣誉。2004年,在企业组织的技术比武中,他获得了企业“技术状元”的称号;在“中油石化杯”抚顺市第四届职工技术运动会电机赛区下线工种比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今年,姚毅又一路“过关斩将”,以90.95分的总成绩,圆了他成为抚顺市职工技术状元的梦想。

刘牧:我省功勋高技能人才

刘牧,38岁,共产党员,中油集团辽阳石油化纤公司机械厂容器分厂铆电班班长,全国技术能手,中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辽阳市焊工状元。

刘牧1984年12月进入辽化机械厂成为一名电焊工。1988年9月就在辽阳市青工技术比赛中一鸣惊人,勇夺技术能手称号。1996年,刘牧开始担任焊工班班长。

“重型压力离心机”项目,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开发项目,辽化研制出的转鼓直径为Φ1200mm的卧式螺旋卸料沉降式重型压力离心机填补了国内在重型压力离心机制造方面的空白。但是在研制过程中,壳体和转子的焊接由于材质特殊,稍不留意即会形成裂纹,而且外形复杂,尺寸精度要求高,焊接十分困难。刘牧接到这个任务后,一方面定制工装,一方面采用合理的焊接工艺,结果很好地控制了焊接变形问题,为项目最后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为加氢高压换热器内部加耐腐蚀层时,厂里决定采取带极堆焊的方法在内表面堆焊。但这一方法以前从来没用过,到底能不能成功?刘牧到处查阅资料,反复实验,在不断的摸索中终于获得成功。这一装置从1996年投入运行,至今仍然状况良好。

在聚酯装置成套设备开发的过程中,刘牧又承担了关键设备酯化反应器、刮板冷凝器、工艺塔等重点设备的焊接工作。由于冷凝器上有与筒体直径相近的大开孔,其内部刮板组装的精度要求很高,因此要严格控制筒体变形,难度很大。刘牧反复研究工艺,设计了组焊支撑工装,加上精心操作,在保证焊缝探伤合格率的同时成功地控制了焊接变形,保证了设备制造的圆满完成。现在,这些设备已广泛应用于辽阳石化分公司、天津石化、沈阳久大等多套聚酯装置。

80米高的D302低温乙烯塔是辽阳石化公司乙烯脱瓶颈改造工程的重要设备,由于是低温设备,材质为09MnNiDR低温钢,对焊接要求十分特殊,加上需要在盛夏季节实施高空作业,难度可想而知。刘牧带领着同志们,边学习边实践,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刘牧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是认真,第二是认真,第三还是认真。

2004年,辽化公司新建硝酸装置,其中关键设备硝酸装置硝酸塔对焊接质量要求特别高。因为工作介质的腐蚀性很强,所以内部盘管与管板的焊接如果采取普通方法,很容易腐蚀损坏,必须把焊枪伸到里边,在对接处采取内孔焊。这台设备盘管与管板的连接焊缝共有3600余个,全部一次合格的漂

11

亮成绩总结了刘牧所有的辛苦和努力。该塔的合口环焊缝需要在50米高的现场施焊,刘牧又是顺利完成,并且一次探伤100%合格。

在裂解装置国产化过程中,刘牧又接受了急冷锅炉耐热钢的焊接工艺试验的任务,他以出色的工作,为裂解装置设备国产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多年为辽化各种化工生产装置里各式各样的设备制造服务,特殊的材质,特殊的要求,特殊的焊接方法刘牧实在接触太多了,他常常说自己的水平就是从实战中磨练出来的。

1995年为辽阳石化公司制造的焦碳塔,直径为Φ6100mm,材质为20R,其中锥体部分壁厚38mm。由于体积巨大,只能将锥体分瓣压形然后组焊,但结构所限全部焊缝都必须立焊位置施焊。刘牧动脑筋制作定型工装,又悉心安排施焊顺序,全部焊缝又是一次探伤合格。

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气体保护焊、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等十多项焊接资格证书后,刘牧仍然海绵吸水一样坚持不懈地学习焊接专业和相关知识。2003年,他又考取了德国焊接协会IIW认可的国际焊接技师资格,这不仅意味着他本人有资格在国外从事焊接工作,更意味着他所属的辽化机械厂具备了在国际项目中竞标的资质。而从1990年以来,机械厂取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相关压力容器制造相关资质证书需要的示范产品都是刘牧完成的,他为美国专家演示的现场焊接更被评为国际一流水平。

2004年,刘牧受聘为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电焊专业考评员,尽心竭力为全公司电焊专业职工的技能鉴定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被评为优秀考评员。

2006年1月,刘牧被评为化纤公司技能专家;4月,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能专家;9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8-12-12

赵天杨:刻苦努力赢得全国第一

沈阳网2009-02-27

29岁的赵天杨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机匣加工厂数控工人,在2008年全国第三届数控技能竞赛中,他技高一筹获得数控铣工第一名。

2005年赵天杨从技校毕业,在数控行业算是个刚刚入门的“小字辈儿”,可他仅用三年的时间就攀登到了数控技能的巅峰。完成了按照常规要用10几年的成长过程。

赵天杨先后从事数控立车和五轴加工中心的操作,他练就了过硬的数控加工技术本领,自己总结摸索出一套合理的加工参数。在加工零件过程中,赵天杨针对某零件的粗铣加工工序,通过采取更换刀具和刀柄,调整切削参数,利用间接测量保证斜面尺寸的方法,不仅保证了零件的尺寸质量,使生产效率也提高了近一倍。

参加工作的3年来,工作与学习占用了赵天杨的全部时间,他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自修理论。为了尽快掌握CAXA和VERICUT软件,赵天杨边学习、边分析、边总结、边记录,付出了比常人大得多的心血和汗水。

12

在全国第三届数控技能赛的实际操作部分,试件形状复杂,需要多件配合实现机构动作,因此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工艺性也极强。赵天杨在仔细分析了试件的结构、材料、加工部位、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后,运用宏程序进行编程,采用高转度、小吃深、大进给的切削方法,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加工效率。六个半小时的比赛结束了,手捧着工艺品般试件的赵天杨,脸上露出了成功和自信的喜悦。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赵天杨先后荣获国家、辽宁省、沈阳市和原中国一航的多项荣誉:2006年荣获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第四名,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7年荣获原中国一航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优胜奖;2007年荣获原中国一航技能大赛东北片区第二名;2007年,荣获辽宁省第三届数控大赛数控铣工第一名,并荣获“辽宁省技术能手”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辽宁省选拨赛数控铣工第一名;2008年荣获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第一名;2008年荣获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技师”称号。通过比赛,赵天杨用优异的成绩实现了他的美好愿望,“我比赛、我快乐、我成长、我收获!”

提升技工院校实力和影响力

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答记者问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对进一步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总体部署。为全面了解文件出台的背景、有关政策内容和工作要求,记者采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 记者:技工院校具有60年的发展历史,请您介绍一下技工院校发展的现状。

负责人:近些年来,技工院校在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且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国共有技工院校3064所,2009年完成学制招生156万人,在校生数达到414万人,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32%和50%。二是成为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技能培训的综合基地。技工院校在通过学制教育培养中级以上技能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者、企业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2009年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达到484万人次,规模超过学制教育人数,与2005年相比增加79%。三是校企合作成为基本办学模式。技工院校始终坚持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办学,通过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突出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其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6%以上,深得企业欢迎和社会认可。

记者:目前下发此意见,出于何种背景考虑?

负责人: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个方面是,这个文件是我部在2000年下发推动技工学校调整改革文件10年后,下发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文件。技工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源大幅度减少。作为技工院校主要生源的初中毕业生,近几年大幅度减少。二是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重学历、轻视技能的传统观念影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的状况影响着学生报考技工院校。三是基础工作能力薄弱。技工院校专项经费投入少,在基础设施、实训设备、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开发、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能力还较薄弱。

13

第二个方面是,新的形势对技工院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最近一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加快技工院校发展提出明确要求。2009年1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考察技工学校,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张德江副总理更是在多次讲话和批示中明确要求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加快培养技能人才。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月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些都对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带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以上两方面的情况,我们在进一步总结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技工院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就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技工院校发展,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记者:文件的主要内容和下发的目的是什么?

负责人:《意见》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统领,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工作方向、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明确各类技工院校功能定位,明确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责任,并从技工院校教学改革、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毕业生待遇等多个方面,提出促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总的考虑是,进一步完善支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技工院校硬实力,强化软实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支持技工院校在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赢得新的比较优势,为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就业创造条件。

记者:技工院校包括普通技校、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在实际办学过程中,3类技工院校在办学层次、培养能力、学校软硬件、承担培养任务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如何充分体现分类指导,进一步突出技工院校办学特色?

负责人:《意见》明确了3类技工院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技师学院定位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基地,主要承担预备技师和高级技工的培养任务,同时也是开展企业技师和高级技师研修、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平台。高级技工学校定位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主要承担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任务。普通技工学校定位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主要承担中级技工培养任务,同时面向社会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群体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记者:多元办学是技工院校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使这一经验得到发扬光大?

负责人:《意见》对开展多元办学提出3方面要求:一是办学主体多元化。倡导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举办技工院校。二是办学功能多元化。指导技工院校由注重学校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训、技能水平评价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性功能扩展。三是教育培训对象多元化。要求各类技工院校在坚持学制教育的同时,积极扩展培训对象,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

14

(包括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在岗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记者:文件中对关于技工院校教师和毕业生待遇有哪些新扶持政策?

负责人:针对目前技工院校教师和毕业生政策待遇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通知》中首次提出了以下新的政策:一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明确开展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技工教育工作,也为技校教师自身发展提供了通道。二是在毕业生待遇方面,提出鼓励企业在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协商确定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确定。三是在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提出要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参加相应专业职称评价试点。四是在军队招收士官方面,明确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纳入军队士官招收对象范围,并规定首次授衔确定工资起点标准等参照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执行。以上政策对于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扩展技工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增强技工院校吸引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在加大资金对技工院校的支持力度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负责人: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需要加大对技工院校的资金投入力度。《意见》强调利用好现有的各项资金渠道,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及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技工院校的支持。同时在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过程中,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对技工院校发展专项的建设资金支持。

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保障局: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技工院校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现就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方向

(一)充分认识加强技工教育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技能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意义。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是落实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迫

15

切需要,也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技工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逐步形成规划布局合理,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服务社会功能显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培训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国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5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在校生规模达到20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达到800万人次。地级以上城市都要建成1所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全国建设50所示范性技师学院、200所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500所示范性普通技工学校和100个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 二、明确技工院校功能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三)坚持高端引领。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立足技工教育发展基础,加强规划引导,形成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基地,承担通过学制教育培养预备技师、高级技工的任务,也是本区域面向企业职工开展技师和高级技师提升培训与研修、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平台。高级技工学校承担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普通技工学校在主要承担中级技工培养任务的同时,应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到“十二五”末,技师学院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6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50%以上,技工学校每年开展社会培训人次应高于学制教育在校生数。

(四)开展多元办学。各地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进一步创新技能人才培养途径。要注重发挥多方面力量开展技工教育培训;要指导技工院校由注重学制教育向多元化技工教育培训转变,由注重学校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训、技能水平评价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性功能转变。各类技工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多元招生渠道,在坚持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青年求职人员开展学制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积极扩展培训对象,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培训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功能。

16

(五)注重内涵发展。各地要处理好扩大规模和内涵发展的关系,指导技工院校在注重改善办学条件,保持适度办学规模的同时,强化内涵发展。要通过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技工教育培训能力,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双提升。要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通过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六)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要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各类技工院校要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共享师资资源,强化实训实习。结合专业设置设立企业定点实习基地,并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个专业至少与3个以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七)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在全国选择部分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推进一体化教学场所和师资队伍建设。技工院校要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行模块化、“培训菜单”等教学改革方式。加快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仿真模拟教学。 (八)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结合教学改革实际,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要科学划定学分,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质量监控。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学生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提前毕业。开展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可采取弹性学制,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取得相应的技工院校毕业证书。

(九)规范高技能人才培养学制。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高级技工的学制教育期限为3年,培养预备技师的学制教育期限为4年。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招收对口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达到中级技能水平学生,培养高级技工的学制教育期限为2年,培养预备技师的学制教育期限为3年。学生学习期满且毕业成绩合格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就业工作,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十)加大招生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全国技工院校扩招计划,每年定期举办技工院校招生宣传活动并形成制度安排。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劳动力需求、生源情况和学校办学能力,加强与教育部门协调配合,指导技工院校做好招生工作。要利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

17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搭建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招生宣传工作网络,依托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建立一支技工院校招生信息员队伍。要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技工院校专门招生窗口,开展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常年招生。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要积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收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班学员,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十一)抓好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强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和信息发布效能,指导技工院校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凡省级和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都要设立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要建立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有效合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十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各地要制定技工院校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定期组织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鼓励技工院校教师参加专业硕士学习。到“十二五”末,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5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70%以上。要积极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对表现优秀的技工院校教师可给予适当奖励。开展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技工教育。 (十三)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协调办学主管部门为技工院校配备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熟悉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校级领导班子,并保持稳定。要结合技工院校发展趋势和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校长岗位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全国技工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加强经验交流和信息沟通,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十四)规范学校管理。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技工院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定期开展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活动,加强对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使用的指导和监督。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可定期组织进行技工学校合格评估,继续实施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四年复评制度。推动全国技工院校全部使用“全国技工院校电子注册与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学生学籍注册和国家助学金发放、免学费政策落实,并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化技工院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五、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

(十五)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结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经批准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技工院校,其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学习成绩合格,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职业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试点院校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技能考评工作方案,组织校外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进行检查督导,实施课程认证和过程化考核。

18

(十六)制定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政策。引导技工院校毕业生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鼓励企业在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协商确定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确定;取得预备技师证书的毕业生工作满两年后,可申报参加技师资格综合评审,合格者按规定取得相应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参加相应专业职称评价试点,具体办法另行规定。积极探索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根据《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工作规定》,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纳入军队士官招收对象范围,首次授衔确定工资起点标准等参照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执行。 (十七)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各地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共培训和鉴定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竞赛服务。由政府部门建设和管理的公共实训基地,要合理整合地方培训资源,突出高技能实训特色,坚持公益服务方向。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重点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端技能培训、评价以及竞赛等组织服务工作。依托县(市)级技工学校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重点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十八)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不断优化政策,加大经费投入。要积极协调发展改革部门,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要主动加强与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落实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积极争取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及城市教育费附加等政府公共财政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支持技工院校改善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设施等办学条件。各地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投入,支持和奖励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技工院校,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等工作。要用好用足现有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针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制定紧缺技能人才定向培养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当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内容,落实任务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整合资源,加强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发挥教学研究机构技术支撑作用,加大对技工院校管理支持服务力度。要加大对技工院校宣传力度,运用多种新闻媒介和形式,广泛开展技工院校招生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技工院校发展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良好氛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9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技工院校发展的意见(讨论稿)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省属大中型企业,中央驻滇各单位: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技工院校讲话及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人力资源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发展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现就加快推进技工院校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技工院校发展方向

(一)切实提高对加快推进技工院校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技能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意义。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是落实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技工院校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技工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明确技工院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技工院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云南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逐步形成规划布局合理,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服务社会功能显著,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培训体系。到“十二五”末,全省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其中,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在校生规模达到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达到80万人次。地级以上城市都要建成1所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技工学校,经济条件较好的地级城市建成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力争有1至 2所技师学院、2至3所所高级技校、4至5所普通技校分别进入全国50所示范性技师学院、200所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500所示范性普通技工学校。

20

───到2012年建设8所技师学院(各级政府建设5所,行业企业建设3所),到2015年建设10所以上技师学院。重点培养我省冶金、有色、化工、机电、煤炭工业以及交通等行业的高新技术和紧缺工种所需的技师、高级技师。

───到2015年建设15所重点技工学校,重点培养工业发展所需的中级工技能人才。同时承担大量社会失业人员、劳动预备制、退役士兵、农民工、残疾人、企业在职职工和各类社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依托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在全省建设20个公共实训(技能鉴定)基地。 三、明确技工院校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技工教育工作

(三)技工院校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政府主导、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 ───政府主导。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技工院校作为第二产业的第一车间来建设,在产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战略中予以部署,技工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纳入所在地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加大财政对技工教育的扶持力度。

───高端引领。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立足技工教育发展基础,加强规划引导,形成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基地,承担通过学制教育培养预备技师、高级技工的任务,也是本区域面向企业职工开展技师和高级技师提升培训与研修、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平台。高级技工学校承担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普通技工学校在主要承担中级技工培养任务的同时,应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到“十二五”末,技师学院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5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40%以上,技工学校每年开展社会培训人次应高于学制教育在校生数。

──多元办学。根据我省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对技工院校进行战略重组,实施新建、改扩建,实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和股份制办学、联合办学等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模式,进一步创新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技工院校要由注重学制教育向多元化技工教育培训转变,由注重学校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训、技能水平评价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性功能转变。各类技工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多元招生渠道,在坚持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青年求职人员开展学制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积极扩展培训对象,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培训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功能。 鼓励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人投资技工院校建设或开办民办技校,民办技校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平等享受公办学校的相关政策和待遇,其教师和学生享有与公办学校师生同等的义务和权利。

──内涵发展。要处理好扩大规模和内涵发展的关系,指导技工院校在注重改善办学条件,保持适度办学规模的同时,强化内涵发展。要通过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技工教育培训能力,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双提升。要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通过

21

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深化技工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四)简政放权,扩大技工院校办学自主权。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具备办学条件的前提下,技工院校自主决定招生规模、自主招生、自主设立专业(按国家工种目录),按管理权限报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五)深化技工院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推行院(校)长公开招聘,实行院(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副院(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由校长聘任。技师学院为副厅级事业单位,由省和州市政府、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编制部门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1:20的师生比例要求核定技工院校教师编制;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学校可以依据教学需要从行业企业选调具有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者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扩大学校选人用人的自主权。

(六)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各级政府要按照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原则,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界限,淡化中等职业学校类别,应以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为“龙头”,通过整合、划转等形式,将所在州市同一城市办学专业相类似的工科类中专或职高学校并入,优化技工教育资源,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约化和连锁化发展。

五、深化技工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七)深入实施校企结合。校企合作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要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各类技工院校要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共享师资资源,强化实训实习。结合专业设置设立企业定点实习基地,并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个专业至少与3个以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企业应当与技工院校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实作基地,对技工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就业予以支持,为其提供技能师资,并为顶岗实习学生支付合理报酬,所支付的报酬准予进入成本,在税前列支。

(八)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在全省选择部分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推进一体化教学场所和师资队伍建设。技工院校要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行模块化、“培训菜单”等教学改革方式。加快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仿真模拟教学。

22

(九)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结合教学改革实际,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要科学划定学分,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质量监控。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学生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提前毕业。开展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可采取弹性学制,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取得相应的技工院校毕业证书。

(十)规范高技能人才培养学制。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高级技工的学制教育期限为3年,培养预备技师的学制教育期限为4年。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招收对口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达到中级技能水平学生,培养高级技工的学制教育期限为2年,培养预备技师的学制教育期限为3年。学生学习期满且毕业成绩合格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十一)加大招生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全国技工院校扩招计划,每年定期举办技工院校招生宣传活动并形成长效制度安排。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劳动力需求、生源情况和学校办学能力,指导技工院校做好招生工作。要利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搭建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招生宣传工作网络,依托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建立一支技工院校招生信息员队伍。要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技工院校专门招生窗口,开展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常年招生。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要积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收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班学员,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技工院校招生的指导,将技工院校的招生纳入到全省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技师学院的招生与高职高专(一专)同批次录取。

(十二)抓好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强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和信息发布效能,技工院校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凡省级和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都要设立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要建立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有效合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十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各地要制定技工院校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定期组织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鼓励技工院校教师参加专业硕士学习。到“十二五”末,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5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7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对表现优秀的技工院校教师可给予适当奖励。开展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技工教育。

(十四)加强技工院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各办学主管部门应为技工院校配备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熟悉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校级领导班子,并保持稳定。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3

部门要结合技工院校发展趋势和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校长岗位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参加全国技工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加强经验交流和信息沟通,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十五)规范学校管理。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技工院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定期开展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活动,定期组织进行技工学校合格评估,继续实施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四年复评制度;加强对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使用的指导和监督;推动技工院校全部使用“全国技工院校电子注册与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学生学籍注册和国家助学金发放、免学费政策落实,并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六、深化技工教育投入体制改革

(十六)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行业企业投入为辅、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入保障体系,把技工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所在地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投入20亿元重点支持十所以上规模较大、办学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的技工院校建设,并纳入省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 ───各级财政应对中专职高与技校、高职高专与技师学院建立统一且合理增长的生均经费政策;技师学院的生均经费由省级财政统一拨付。

───各级政府安排的职业教育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以及政策性投入职业教育的资金等,用于技工院校的比例应不低于技工院校学生所占中职学生比例。

───发展改革部门要落实好技工院校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财政、教育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要落实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将技工院校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技工院校改善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设施等办学条件。各地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投入,支持和奖励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技工院校,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等工作。要用好用足现有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

──企业或个人对技工院校的捐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或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行业、企业应对所办技工院校加大扶持力度,增加投入。对开办技工院校的企业应按适当比例返还企业所缴纳的教育费附加,用于企业办学。

──依托技工院校推进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各级财政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劳动预备制教育专项经费。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针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制定紧缺技能人才定向培养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七、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

24

(十七)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结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经批准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技工院校,其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学习成绩合格,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职业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技能考评工作方案,组织校外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进行检查督导,实施课程认证和过程化考核。

(十八)制定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政策。引导技工院校毕业生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分别参照大专和本科学历毕业生待遇确定。取得预备技师证书的毕业生工作满两年后,可申报参加技师资格综合评审,合格者按规定取得相应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参加相应专业职称评价试点,具体办法另行规定。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的预备技师(2年后)、高级工班毕业生比照大专院校毕业生可以参加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积极探索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根据《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工作规定》,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纳入军队士官招收对象范围,首次授衔确定工资起点标准等参照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执行。

(十九)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各地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共培训和鉴定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竞赛服务。由政府部门建设和管理的公共实训基地,要合理整合地方培训资源,突出高技能实训特色,坚持公益服务方向。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重点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端技能培训、评价以及竞赛等组织服务工作。依托县(市)级技工学校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重点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政府负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技工教育发展体制,制定扶持技工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推进现代技工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解决技工教育的重要问题;各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将技工教育工作纳入当地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当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内容,落实任务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发挥教学研究机构技术支撑作用,加大对技工院校管理支持服务力度。要加大对技工院校宣传力度,运用多种新闻媒介和形式,广泛开展技工院校招生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技工院校发展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良好氛围。

教育部门要把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要在技工院校基本建设的资金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等重大问题上给予大力支持。

25

全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暨技工院校招生宣传口号 一、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二、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三、技能就业,技能成才。

四、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 五、上技校,学技能,当技师,做贡献。 六、我学技术我成长,我有技能我骄傲。 七、办好技工院校,服务经济,服务就业。 八、发展技工教育,促进技能就业。 九、提高素质能强国,学好技术好就业。 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技工院校。 十一、尊重劳动,崇尚技能。

十二、一本资格证书,一项职业能力,一个就业机会。 十三、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就业凭证。

从国家战略看高技能人才培养

李剑平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26日 05 版)

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自2005年举办第一届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并正以青春活力、阳光自信的步伐前行。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之所以这么红火,是因为它推助高技能人才成长,符合高技能人才兴企强国的客观规律。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设计再先进、再完美的工艺图纸,如果没有高技能人才加以实现的话,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

众所周知,企业缺少国际一流的生产制造设备与高端研发人才,可花高价钱引进解决。但企业缺少成千上万的高技能人才怎么办?唯有自力更生,自己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借鉴前苏联经验建立了技能人才的“八级工”制,培养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大师”与“大工匠”。“八级工”不仅待遇高,而且深受社会尊重,成为那个时代的骄傲,吸引与带动了一批批青年技能人才锲而不舍地钻研技术、攀登高峰。

进入新时期尤其是2003年以来,高技能人才发展上升为兴企强国的国家战略。从2003年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成为举国的意志与战略之一。

26

国家不但提出了高技能人才未来十年发展的“硬”目标,而且还绘就了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路线图,即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其中,到2015年,全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万名高级技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术精湛、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具体措施体现在,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营造的成长环境,离不开中央各部门联动力推发展的格局,离不开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制定的具体措施。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就是这样一个青年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展示自我的宽广舞台。从“塔基”到“塔尖”,2011年全国有400多万青年技能职工参与各地区、各部门、各层次的技能大比武。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者中,已经出现了一线技术工人的身影。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高技能人才已经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技能竞赛活动与载体,促使了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从默默无闻的工厂车间走向了社会前台,赢得了社会尊重。

当工人光荣,当技能工人更光荣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当尊重劳动技能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当高技能人才与教授、工程师一样平起平坐时,我们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制造业强国的日子便指日可待。

高技能人才短缺,挑战“中国制造”优势( 2006-05-10 11:22:31 )

新华社信息合肥5月9日电(记者卢尧)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大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

高技能人才成为经济发展“软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的数字表明,目前在我国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只有8720万人,只占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

27

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860万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1%。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分别只有60万人和300万人。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和行业普遍存在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数量短缺。二是结构不匹配,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的等级构成、职业工种构成、知识和技能结构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更新、劳动组织岗位等变化的需要;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三是年龄偏高,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46岁以上的占技师、高级技师总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青年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匮乏之源:教育结构不合理待遇和地位不高

造成我国高技能人才匮乏的原因有多种。第一,在长期以来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思想影响下,我国的教育结构失衡。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度向学历教育倾斜,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忽视,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目前我国各类职业学校已达2万多所,但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只有200多所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比例太小。

第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使技术工人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第三,社会正常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制没有形成,技能劳动者待遇过低。目前高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社会上足够的重视。

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杂志与中青在线联合发起的“2005中国技能人才职业声誉调查”,有52.7%的人认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高达67.7%的人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学习,技校的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高技能人才后继乏人。

加大投入,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家提议:一、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多渠道投入机制。要及时调整人才战略,把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制度。强化岗位培训提升技能,在岗位工作中培养企业真正的技师和高级技师。

三、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走以就业为导向的道路。

四、尽快建立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的新机制。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

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培养和吸收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高技能人才队伍。

28

我国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铁军”

2011-08-03 08:18:35 来源: 南方网 暂无网友评论

“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

“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

日前,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中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业内人士表示,发布《规划》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

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 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制定了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国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范围。

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企业行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紧贴市场需求,密切与企业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得到加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化鉴定、企业评价、院校资格认证等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形成。

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逐步健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蓬勃开展,已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

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加强。以“首席技师”、“首席工人”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开始建立,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工艺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29

三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高技能人才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形成合理的高技能人才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规划》强调,要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15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50%;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 《规划》提出,要健全和完善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统筹社会优质资源,建立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20年年底前,全国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其中2015年年底前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改革培养模式,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类型多样、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 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实现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公平公正、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有效激励、切实保障、合理流动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形成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格局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是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需要,以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

30

养和素质提升。重点加大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

二是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为重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并能适应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培训制度。

三是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

四是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鼓励企业以岗位为基础,建立高技能人才多层次发展通道,并给予相应待遇,引导高技能人才立足本职,钻研技能,提高技能水平,实现职业发展。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并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人员等支持。

五是以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为重点,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高技能人才规范有序流动。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性、行业性高技能人才市场,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高技能人才流动渠道。(编辑 张颖) 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

——解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本报记 任 意

31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如何?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有哪些?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同志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问:哪些人才是高技能人才?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如何?

答: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这些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截至2009年底,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

同时,高技能人才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高技能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问:《规划》提出了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哪些目标和主要任务? 答:总体来说,我们的努力目标主要有3个基本方向。

一是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明显提升。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15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50%。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

二是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统筹社会优质资源,建立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0年底前,全国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是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政府、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培训机构及个人在职业培训和技能开发方面的权利、义务将得到明确和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同时,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公平公正、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有效激

32

励、切实保障、合理流动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形成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问:为了完成《规划》确定的这些目标和任务,我国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答:我国将通过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大幅度提高,使用效能明显增强。重点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二是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为重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三是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制度;四是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五是以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为重点,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六是以完善制度和落实政策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机制;七是以强化技术支持为重点,夯实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八是切实加大投入,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三类技工人才直接入户

2012-09-07 07:01:00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有0人参与

《东莞市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工作方案》降低门槛吸引全国技工人才直接入户

本报讯 (记者陈明、张翔宇)日前通过的《东莞市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工作方案》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的对象范围,降低了高技能人才入户门槛,同时欢迎全国各地技工人才直接来东莞入户发展。对于这一消息,东莞市各大企业和人才市场反映强烈,纷纷表示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人才、挽留人才,对于东莞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间接提升提供平台。

设绿色通道任何部门不得增设门槛

“作为制造业城市,我们要怀着开放包容心态,欢迎全国高技能人才来莞工作、创业。”市长袁宝成的一席话,让拥有高级职称证书、拥有高级技术的技工、工程师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东莞市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工作方案》明确规定,由新莞人服务管理部门实行统一受理,参照积分制入户“条件准入类”受理方式,对资料进行初审和分送,各有关部门配合做好审核验证工作。对于条件符合的,公安部门落实入户迁移办理手续。此外,申请人原则上向自有居所所在镇街的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申请入户;无自有居所的,向工作单位所在镇街的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申请入户。

为了提高效率,体现公平公开的原则,《方案》还明确提出建立“绿色通道”,要畅通入户渠道,确保获得入户资格的申请人顺利迁入自有产权居所或新型社区,任何部门、社区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不得在市政府已公布的条件外附加任何限制条件。

除建立“绿色通道”外,还要求建立跟踪服务制度和定期报送制度,确保对有入户意向的高技能人才服务率达100%。

条件:高级工以上均可入户

高技能人才是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即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和一级)的人员。

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无违法犯罪和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记录的非莞户籍人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直接申请入户东莞:

33

(一)具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

(二)具备高级工职业资格,在莞稳定就业,且在莞购买社会养老保险满2年、45周岁以下的技能人才;

(三)具备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省内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 各方反应

部门:宣传力度要加大

市人力资源局综合规划科科长尹志权介绍,在此次方案通过前,东莞积分入户政策中,高级技术人才符合“条件准入类”标准的也可直接申请入户。而这次出台的方案则为高技术人才单独开辟的一个入户通道,“可以说是政府对高技能人才更加重视了。”

尹志权说他们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摸底统计一下在莞具备入户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的人数,同时还要做好向企业和相关人才的政策宣传工作。“我们会加强对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入户东莞。”尹志权说。

技工人才:新政很有吸引力

“这个消息对于我们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来自四川的计算机工程师张晓华告诉记者说,这意味着,他们将不再纠结于积分入户的漫长等待,同时,他也不会轻易转移到别的城市去折腾了,这对于稳定他们这样的外地人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东莞某职业中学的张老师认为,在东莞,拥有中高级技能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现在,东莞的发展选择三重项目、选择制造业作为发展方向,首先需要稳住和发展的就是技工人才队伍。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北京铁路局 冉洁 孙国长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 ”,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

34

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1.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视不够。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一项成本高,周期长,专业性强的培养,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效果的潜在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

35

有的领导即使从安全管理需要出发,抓职工教育培训,抓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往往是追求“现得利”,缺乏长远规划,措施不够得力,工作得不到落实,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受到影响。

2.忽视和漠视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价值。虽然也有个别企业高技能人才享受了较高的待遇,但是就整体来说,高技能人才在劳动报酬、福利待遇、提职提级等方面远不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价值受到冷遇。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是技术工人被人看不起,很多人不愿意当技术工人,即使当了技术工人,对工作也不能尽职,缺乏主动学习钻研技术业务的精神。

3.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制度不健全。不少企业还没有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不匹配,高技能人才待遇相对较低。有关制度不完善,路局对基层站段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硬性措施要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没有必要的制度保证。

4.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动力不足,基础建设滞后。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需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能速成,对培训的硬件投入有特殊的要求,而当前由于投入不足,教育设施设备落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标准和培训教学大纲、教材滞后,给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企业一方面在为缺乏高技能人才而焦虑、奔走、呼喊,另一方面却舍不得在培训上加大投入,造成培训动力不足。

5.资格等级较高,而缺乏实践经验。目前技术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已进入常态化,但由于当前的职业资格鉴定成了“应试考试”,只要反复背诵操练题库中的考试题一般就能考核通过。职业资格鉴定和工作经历的严重背离,导致许多职业资格等级不低的技术工人一到实际现场,针对实际设备无从下手。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比较,更侧重于技能、技巧和经验,“高技”、“绝技”和“经验”的形成来自不断的学习、思考和积累。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

1.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大环境。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力资源。企业必须大力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良好氛围能鼓励和引导工人学习技术,钻研业务,使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和导向作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他们的技术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价值,要抛弃重学历轻技能、重管理轻一线、重干部轻工人的传

36

统观念,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大环境。

2.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奖励制度。企业应当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津贴,对为铁路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实行重奖,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在省(部)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认可名次或取得局级技术状元称号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同时给予奖励。

3.强化培训职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教育。随着铁路快速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创新,以满足铁路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目标,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找准培训切入点,确立培训思路,强化培训职能,拓宽培训渠道,注重培训效果。另外,还要抓好对既有的高技能人才的继续学习提高。注重对这些人的再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带徒是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师带徒的作用,按照企业需要和职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明确高技能人才传帮带的责任,把带徒作为技师、高级技师的考核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把技师、高级技师的绝活变为企业的共同财富,促进职工岗位成才。

4.完善培训设施,规范培训体系。要建立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建成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建起培训演练设备与现场同步、培训手段科学先进,培训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技能培训基地。同时鼓励研制可移动教学设备,以方便现场职工的培训。规范培训体系,建立高技能人才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依靠单一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凡是适应企业特点,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技术动力支持的培训模式就是合适的。比如岗位练兵、技能大赛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训模式之一,它既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推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又可以锻炼技术工人的心里素质,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所以制度化的岗位练兵、技能大赛为技术工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提高技能水平渠道。

5、搭建培训平台,实现动态管理。企业应为高技能人才搭建成长平台,通过建立相关工种的专业委员会,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参与一些新项目的研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疑难技术课题和技术攻关等,推动他们向知识性、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动态管理,推动高技能人才不断

37

进取。要使高技能人才有一种危机感。今天是高技能人才,不能说明永远是高技能人才。因此要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管理,让高技能人才时时感到有压力,也让非高技能人才有动力,有奔头。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动态管理,使企业拥有一支具有旺盛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6.要充分发挥院校和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铁路技术院校虽已移交地方管理,但在师资和教学条件上具有雄厚的基础,可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集约化培养。院校要发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优势,走和高职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道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最重要的舞台是企业,企业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要有主体意识,为技能人才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创造条件。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的统筹考虑。解决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38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