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绪 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C)
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B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D)。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B、辩证思维的方法 C、实用主义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C )。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8、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 D)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D )。
A、运动的绝对性 B、本质的可知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客观实在性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A存在 B理念 C灵魂 D“原初”物质
6、“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B )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
7、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的实质一样,这是因为( C)
A、它们都认为世界是发展的; B、它们都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C、它们都把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 D、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4 )
①唯心论; ②二元论; ③诡辩论; ④不可知论。
9、哲学上两大派别是( A)
A、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论和唯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B)
A、 客观唯心论 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 D、主观唯心论
11、最早指出世界的物质本原的哲学派别是( B)
A、 形而上学唯物论 B、古代朴素唯物论
C、辩证唯物论 D、庸俗唯物论
12、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C )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13、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C )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14、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 B)。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考试大论坛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6、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D )。
A、客观性 B、有限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17、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 A )。
A、庸俗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19、否
18、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C)
A、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B、世界的发展性原理
C、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D、世界的可知性原理
19、关于“狼孩”的记载从反面证明意识是( C)
A、语言的产物 B、单个人劳动的产物
C、社会的产物 D、仅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D)
A、人脑的形成;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语言的发展;D、生产劳动。
2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D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2、矛盾的两个属性是指( B)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23、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2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C)
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B、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认识的认识路线;D、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25、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C)
A、不懂得物质的客观实在性;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抹煞了意识的本质特征; D、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26、唯心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是( A)
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片面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D、既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27、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8、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C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3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误在于它割裂了(B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31、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在于( A)
A、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 B、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
C、既不承认质变也不承认量变 D、否认事物量的差异
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C )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促使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33、“守株待兔”者犯了下述错误( B)
A、夸大必然性 B、夸大偶然性,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
C、否定偶然性 D、形而上学
34、“一切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观点(D )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夸大了主观条件的作用
C、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D、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3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源泉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36、“激变论”的观点是( D)
A、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B、坚持质变和量变统一的观点
C、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D、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37、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B)
A、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肯定和否定的联系
C、事物的自我否定 D、被否定的事物消失
38、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
A、外力推动 B、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 C、矛盾的同一性 D、事物的内部矛盾
39、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C )
A、事物的本质方面 B、处于被支配的方面
C、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 D、事物的非本质方面
40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的是( D)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41、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论的错误在于( )
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存在性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点
42、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是指( )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事物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量变过程向质变过程的过渡 D、事物本质属性未变,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43、矛盾的转化是向着( B)
A、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只是由坏向好转化; D、只是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4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D)
A、直线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不断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的( B)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4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C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47、彻底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 B)
A、庸俗唯物论; B、辩证唯物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
二、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1.意识能动性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2. 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过程的调控作用)。
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唯物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2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连接的环节.
3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
4、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第一,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6、什么是度?认识度有何意义?
7、简述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8、为什么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9、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0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1、简述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题
1、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2、联系个人成长实际阐述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启迪意义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C )
A、人的心灵活动的反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2、认识的客体是( D )
A、 客观存在 B、人化自然 C、客观精神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D)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D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5、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D )。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来源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 A )。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B、个人知识都来自直接实践
C、没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 D、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到知识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 D、实践观点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0、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 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C )
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1、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B)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的错误 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1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3、真理是( C )。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 D)。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自觉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15、“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6、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B)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7、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B )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揭示客观规律
1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9、实践标准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B )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C、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 C、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
20、感觉、知觉、表象是( C)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1、“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真理”这是( )
A、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共有的主张 D、诡辩主义的错误观点
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3、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的(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历史观 D、二元论
24、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犯了类似(的错误。
A、经验论 B、诡辩论C、相对主义D、唯理论
25、客观真理是指( )
A、客观存在 B、认识客体
C、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包含的客观内容 D、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5、简述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经
6、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
三、论述题
试运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阐述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第三章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B )
A、是同一个问题 B、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C、没有必然联系D、哲学基本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具体化
3、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 D )。
A、阶级和阶级斗争史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 A )。
A、物质生产发展史 B、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史
C、理性思维发展史 D、思想关系发展史
5、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B)
A、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B、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C、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D、决定社会的发展速度
6、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C)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产品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 D、产品归谁所有
7、社会存在中最根本的是(B )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人口因素 D、地理环境
8、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
A、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 B、人和人的关系C、物和物的关系 D、人和物的关系
9、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思想关系 D、政治关系
10、人的本质是指( D)
A、人的自然属性 B、自私自利
C、人的阶级性 D、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1、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
A、政治法律思想 B、哲学和社会科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1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C)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
C、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人民内部矛盾
13、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D )。
A、社会的上层建筑 B、人口因素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4、社会形态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5、经济基础是( C )。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面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历史的原动力
17、上层建筑是指( 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18、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准是( C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2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 C)。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21、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社会基本矛盾
C、科学技术 D、精神文明
22、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23、国家的起源是( )
A 人们为解决纠纷而制定契约的产物B调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
C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4. 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
C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5、 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
A哲学;B文学;C宗教;D政治法律思想。
26、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人物的出现是( )
A时势造英雄;B英雄造时势;C授命于天;D纯属偶然。
27、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 )
A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B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
C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D社会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的统一。
28、“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认识具有反复性D理论来源于实践。
2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的发展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的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30、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 )。
A、复杂劳动决定的 B、具体劳动决定的
C、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抽象劳动决定的
31、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
A、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 B、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C、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D、两种不同的劳动
二、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2、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3、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题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