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4 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14 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2022-11-04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二则,是一篇文言文。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学段进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实现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重视文化传承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要注重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促进人的精神成长。 二、关注汉语言文字特点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要让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优势和魅力,文言文教学就成为了最佳载体之一。

三、恪守学段教学边界

新课标在小学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成为了小学高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在课堂的问题设置中,也要准确把握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的特点,力戒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知识的学习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作了准确定位,具体到六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要求:学习文言文,借助注释和资料疏通文意,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则文言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从“辩日”的角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从“小儿”和“孔子”的角度,这个故事也可以理解为: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也很令人敬佩。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信心,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经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学生对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杨氏之子》、《学弈》等文言文的学习,了解了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诵读中注意语调、韵律、节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3.了解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诵读中注意语调、韵律、节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五、教学难点:

了解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六、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小礼物,拆完礼物,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晋明帝司马绍认为太阳和长安哪个地方更远?他的理由是什么?

(播放关于“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典故的视频,学生自由发言。) 2.这节课,我们将认识两位小朋友,他们也有一个关于太阳的疑问。(板书课题)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八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设计意图:用“拆礼物”的方式把短小的历史故事呈现出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交流资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的距离。】 二、读通文本,扫除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语速要慢,适当停顿;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师生交流,相机指导“为”“知”的读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老师范读,自主划分节奏。) 3.指生读,师评价。 4.学生练读,齐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后的课文) 5.去掉划分节奏读。 6.去掉标点读。

7.变为古籍书从右往左竖读。

8.变为古籍书繁体字从右往左竖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读懂文本,强化语言积累 1.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

(相机指导文言文疏通文意的方法:借助现代汉语的字义推测、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

【设计意图:一遍遍不同形式的翻译,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2.厘清观点

(1)四人小组合作填表,共同汇报。要求四人必须用四种不同的方式(用原文填写、用现代文填写、用一个字或词语填写、口头叙述)填写下表: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日始出时去人近 日初出大如车盖 近者大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再利用表格厘清两小儿的观点和依据,一目了然。小组合作一表四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创新的体现。】 3.重现“辩斗”

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有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你们如何理解辩斗?

(争辩、辩论、针锋相对) (1)师生“辩斗”

(2)全班分组,生生“辩斗”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辩”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师生辩论,生生辩论,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内化语言。】 (四)读透文本,培养理性思维 1.两小儿为何会围绕太阳进行辩论? (1)他们都很聪明自信,都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思考问题,所以意见不同就会辩论。 (2)他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了太阳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热,有时不热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状况,所以会争论。

小结:太阳升起落下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我们平时观察太阳时,有过与两小儿相同的思考或发现吗?有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规律像两小儿一样与小伙伴分享吗?能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独立思考,还能从现象中发现规律,这就叫“勇于探究”!这是一门了不起的本领。

2.对比一下,两小儿在阐明各自观点时,看问题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小儿甲是从视觉角度思考,发现日出时太阳大“如车盖”,正午变小“如盘盂”,说明日出时距离人近,日中距离人远。

(2)小儿乙是从感觉到的太阳温度的角度来讲的,日出时太阳沧沧凉凉,说明太阳距离人远,日中的太阳“如探汤”,说明太阳距离人近。正好与小儿甲的观点相反。

小结:辩论时仅有观点不行,还要学会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两小儿从不同角度出发,都用观察到的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叫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3.你们觉得两小儿谁的观点正确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1)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平时我们在日出和中午观察到的与感觉到的太阳,的确就像他们说的一样。

(2)他们说的都是表面现象,其实太阳日出和日中时与我们的距离几乎相同。 4.当日大学者孔子也“不能决也”,因为按照当时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的确无法解释这些现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你们认为,当时两小儿是一种怎样的笑?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5.孔子虽然“不能决也”,但他当时的所作所为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小结:孔子不懂时能真实面对,坦诚直言,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一个人应该有的为人处世态度,也是科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链”的形式不断变换角度追问学生,培养学生矛盾质疑、多维

反思的素养,力图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夯实基础、健全人格。】 五、拓展延伸,渗透科学意识

作为现代人,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两小儿面前,汝能“决”否?如果能,又该如何“决”呢?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补充能解释这种现象的相关知识(播放《走近科学》相关视频) (3)跟随音乐再读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还原背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六、作业超市,鼓励创造性阅读

1.把此文排练成课本剧,在校本课堂展示。

2.请你给两小儿写一封信,用科学知识为他俩解惑。

【设计意图:以表演促读、以写促读,这开放性的作业安排,入情入境,让学生很好地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语言的积累,实现了超越文本的创造性阅读。】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近 ______ 远

日初出 辩斗 日中时 远 ______ 近

七、设计特色:

(一)重激发学习兴趣和学法指导 1.用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兴趣

导入是一种艺术,尽可能保持导入这个教学环节的新颖性,不但是能吸引学生、激起学习兴趣的有力保证,而且会使学生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

为此,我以“太阳”为切入点,用“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一典故将学生拉入历史长河的情境中,激发其学习兴趣。 2.重视学法指导

在梳理文意这一环节,我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根据注释,同桌交流文章大意;四人小组探究两小儿辩斗的观点以及各自的理由这两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去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注重诵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方法去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去掉节奏读、去掉标点读、竖读,繁体字读等,由易到难,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四)以“主线问题”串联课堂环节与活动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一两个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者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阅读赏析的突破口,由此入手阅读,可带动阅读走向文本的深刻处。”

经过多次浸入文本、探究主旨,我确定了这节课以“两小儿”印证自己观点的思路与态度为教学主线,同时,以分别从“两小儿”与“孔子”的角度出发探究丰富而深刻的寓意为收束

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在于通过探寻“两小儿”在文中的表现,落实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学会学习”两大核心素养。

八、教学反思: 一、“书读百遍”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作为文言文,它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我很重视老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听老师范读时自己在原文中划出停顿,与自己读的停顿进行比较,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时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在明确文章停顿后,结合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难读字词、重点语句。最后出示竖版竹简,营造浓厚的古文氛围,让读变得有新意、有挑战。 二、“其义自见”

本节课摒弃了字字串讲的教学方式,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已经有了反复诵读的基础,学生只要再认真阅读课文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的要求,为进一步阅读铺平道路。 三、“享受语文”

本节课,教师一直在带领学生享受语文的形象之美。文字本身是平面的,古文文字的简练性更使形象被大大地压缩了,而闫老师的《两小儿辩日》中,却用“还原”的方法,使蕴藏在文字深处的形象感得以凸显出来,并被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和把握住了。例如在“辩斗”这一环节,教师的示范性辩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地供参照的小儿形象;学生之间的自由辩斗是进一步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这种形象感,两个可爱的古代“小儿”形象就这样被还原到了现代的课堂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在体验、在把握,更是在享受。 四、“游戏伙伴”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描述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及“平等合作中的首席”。做语文游戏中的伙伴,这种伙伴意识在本课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是教师和一名学生再现“辩斗”场景。在这个环节里,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绝对平等的游戏中的伙伴角色。其二,是在组织全班学生辩斗的过程中。在这里,教师似乎是跳出了“辩斗”游戏,而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教学的过程就是这样和师生共同游戏的过程合而为一的。

中国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闫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核心素养,精心确定教学内容,把教学的价值、教材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行为目标,不仅让学生真正读懂、读透文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中的两小儿、孔子的言行不再只有一个标签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还能在思维碰撞中真切地感受到两小儿身上所蕴藏的“科学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