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首页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首页

2020-12-04 来源:爱问旅游网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我校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置于1991年。生物学是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等7个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拥有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一级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生物学一级学科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顺利通过评估。新增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近三年研究论文在国际植物学领域权威期刊Curr Opin Plant Biol (10.333) 、Plant Cell (9.29)、PNAS(9.432)、PLoS Genetics (9.543) 等发表。申请获得国家“973”项目子课题5项,“863”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17项和国家基金委面上基金项目100余项,横向重大项目6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项,获得科研资助4000余万元。在科研奖励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并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申报发明专利40项,获得授权3项。近十年,共发表SCI学术论文600余篇。

生物化学及医学生物学方向已建立起系统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体系,以及分子生物学和动物离体、在体研究体系,包括神经再生、中毒性神经炎、代谢综合征、裸鼠人体移植瘤等动物模型,也建立了免疫毒性试验、治疗性基因导入脑内的方法,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了应用性成果,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

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抗逆的分子机理与信号转导、STAT3转录活性调节机制、炎症反应机制、流感病毒聚合酶作用机制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0左右的高水平论文5篇,5.0-9.0论文9篇。无论在论文数量还是论文级

别上取得的这些科研成果均为历史性突破,并形成了系列新的研究方向和增长点。

深入开展了中国西部特有高寒冰缘植物、荒漠植物和农作物对不同环境胁迫因子的适应和抗逆机制研究。研究结果率先揭示了高寒冰缘植物抗冻的生理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机制,卓有成效地进行了抗冻蛋白分离、抗冻相关基因克隆和转化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了植物适应干旱、盐碱、UV-B辐射等环境胁迫的生理学与信号转导机制;揭示了土壤肥力对植物及其根系共生真菌的生态学影响与相互作用机制。

结合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学科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了植物激素在植物细胞、组织及器官形态建成中的分子调控与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引进与培育并重,借助“萃英人才建设计划”,教学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队伍进一步充实。现有中科院院士1名,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新增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聘任“萃英”特聘教授11名;新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通过全球选聘,引进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终身(Tenured)副教授黎家博士全职回国担任学院院长,同时引进并建成以他为首,由多位全职留学回国人员组成的细胞信号转导创新团队;经过多年引进及自身培养,使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6%以上,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生物学领域的知名学者。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1人(不含兼职博导),具有良好的团队和平台条件,即将完工的2号生物楼将为博士后提供更好的科研和工作环境。欢迎国内外优秀博士到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