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下的来客观后感
冰山下的来客观后感(一)
许多年前,看过一部《冰山上的来客》,一直没忘。昨天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组织全体干部观看了《冰山下的来客》,心中疑惑颇多,片子只有一字反差,最初就在一种错觉的引导下展开联想,《冰山下的来客》是对《冰山上的来客》的延续与对接吗?由于片名造成的悬疑,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我的好奇心,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环环相扣,有序推进的展示富有变化的画面时,才幡然醒悟,影片通过与《冰山上的来客》影片人物关系的紧密联系,展现出"上"与"下"的巧妙对接,在时间和空间上延续了《冰山上的来客》戌边、兴疆的故事线索,构成了前赴后继的战斗对接。通过杨排长后人援疆干部杨冰和边防老战士阿米尔老人自然真挚的情感交流,抒发了白山县各族人民对援疆大业的感激之情,展示出新世纪白山县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进、兴疆富疆的感人场面。
场景之一,雪山脚下,绿草大漠间,神圣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把沉睡在库区战友安置在更加神圣的地方,阿米尔老人在新修的墓碑前饱含热泪庄重敬礼的感人场面等,展示了边疆各族人民爱国精神,大爱情怀,大局意识,令我肃然起敬。
场景之二,看到杨冰在爷爷的坟前百感交集,长跪不起,仿佛听到他那继承祖辈遗志,前赴后继完成党的事业,让新疆各族人民过上好日子铮铮心声。
场景之三,杨冰的妻子,生活在条件非常优越的内地城市,为了挽救杨冰因长期分居婚姻濒临破裂,为了得到一个爱情的结晶,她瞒着杨冰毅然参加了援疆医疗队。当久别的夫妻相逢时,将妻子紧紧拥抱在怀里,妻子不停地拍打着丈夫,那一刻感人至深的画面浸湿了我的双眼。
场景之四,阿米尔老人为了帮助杨冰和丁一竹解决生育问题,带着百灵上雪山采药,不料遭遇危险腿部受伤,杨冰闻讯带人上山施救,因阿米尔老人伤势严重杨冰背起走下山,当村民赶来接应,杨冰因高原反映、劳累过度而昏迷倒地,这一场面更是感人肺腑,折射出各民族大团合,相互交融的民族关系。
杨冰作为援疆干部的一个缩影,天山南北尽显援疆者身影,从东到西随处可见援疆带来的可喜变化。他们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信奉职守,任劳任怨,同甘共苦,辛勤付出,努力工作,留下了援疆固边的奋斗足迹,书写了援疆建设的华彩篇章,铸就了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
冰山下的来客观后感(二)
援疆施大爱 奉献显真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部《冰山上的来客》,以其独到的视觉,把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维护民族团结、誓死捍卫祖国统一的感人故事中的杨排长、阿米尔、古兰丹姆等人,作为英雄人物的代表搬上了银幕。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充满西域风情,委婉动听,令人回味至今。
《冰山下的来客》是《冰山上的来客》故事的延续与接力,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冰山上的来客》中杨排长未完成的事业,由孙子杨冰在援疆大背景中去继续完成。不仅是杨冰,故事主人公和 《冰山上的来客》故事原型人物都有联系,在承上启下的同时,极大的增加了对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定位的认同感。
杨冰作为镇党委书记、援疆干部,他的宿舍里摆着一张再简单不过的木床,一个布质衣柜,一张老式普通木桌。作为镇党委书记的卧室,似乎太过于简单、寒碜、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援疆干部工作与生活的一个缩影。
当我们看到阿米尔老人每天升起那面神圣的五星红旗;当我们看到杨冰在爷爷坟前常跪不起;当我们看到阿米尔老人为了帮杨冰和丁一竹解决生育问题,而带着百灵柯孜义无反顾地上雪山采草药;当我们看到背着采药受伤的阿米尔老人,最终因高原反应而晕倒的杨冰;
当我们看到座位镇党委书记的杨冰,生活的环境竟然如此简陋、寒碜;当我们看到援疆人员集体宣誓;当我们看到村民们挥镐扬锹刨土筛沙,建起新房并搬入新房,四处是一篇热闹欢腾的景象的时候,眼眶已经随着这一幕幕的情节慢慢湿润。
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厚度。当杨冰与妻子递交上要求再援疆三年的申请书时,我们看到了援疆干部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杨冰通过完成祖辈未完成的事业、努力帮助当地的柯尔克孜族居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让我们读懂了奉献精神的真正含义。"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的投入自己的事业,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