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xx年中考已落下帷幕,初三语文以近94分的平均分的优异成绩,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成绩的取得也凝聚我们初三备课组的不懈努力,下面我想用三句诗句来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三语文备课组是一个和谐的群体,也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战斗力的群体。一次次的集体备课,一次次的听课评课,一次次的练习精编,让每一位老师都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特长。徐果红主任阅读课的大胆开设,作文素材的长期积累,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陈志芳主任和钱丽丽用生活素材本和学生交心,用激情洋溢的课堂语言,让学生陶醉,也让我们发现激发学生兴趣的捷径。张银芳主任和王丽华的课堂教学设计及课内外知识迁移,常让我们拍案叫绝。李华老师基础知识的稳步推进,一句“你们忙,试卷我来出”的默默奉献,更让大家敬佩。于漪老师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正因为我们初三备课组成员发挥个性特长,毫不保留、群策群力、相互学习,才为初三语文教学注入一股长流活水。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了长流的活水,只是语文教学的前提;让长流水流进学生的心田,变成学生的一滴水,才是教学的关键。为此,我们初三语文教师竭尽全力,寻找分数的增长点,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1、作文教学采用“理论导航---审题指导——美文熏陶——模仿写作”的模式,授之以渔,稳步推进。并认真组织和参加各级作文比赛,在溧阳市级以上的作文大赛中,指导的学生获常州市二等奖以上四人,获溧阳市二等奖以上数十人,并两次获得溧阳市初中组唯一的组织奖。校内也多次开展了以“感恩”、“励志”等为主题的作文比赛,这一系列的活动,既提高的学生的作文兴趣,也为60分的中考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利用校信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在家中督促孩子默写和减负后的晨读。
3、每次考试后,备课组成员以“沙龙”的方式,诊断教学现状,采取改进措施。
4、利用假期等休息时间,科学分工,精编练习。
5、查阅资料,结合学生现状,认真备课上课。
为了落实以上举措,我常看到徐主任陈主任开完会后,跑往教室。常看到张颖芳的早饭冷在桌上,也常看到王丽华、钱丽丽、李华放弃午间或放学后批作业或找学生谈心的身影。但看到学生的一次次进步,看到中考喜人的成绩,虽为生消得人憔悴,但我们衣带渐宽终不悔。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说教师的源头活水的储备是教学的基础,“衣带渐宽”的奉献精神是教学的关键,那麽我想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课堂浪费是教学的灵魂。学校开展的一系列避免课堂浪费现象的专题讲座,如一道彩虹,为我们语文教学“拨开乌云见青天”。仔细研究我们课堂教学,也确实存在一些浪费现象,有时真有“柳暗花明”的感觉,下面我想结合具体案例,从“删除课堂浪费,采用有效教学”角度,谈谈我们的做法。
现象一、不等学生坐好就开讲
一天,到一所初中听课。老师真可谓“惜时如金”,离上课铃响还有近2分钟,老师就登上了讲台,在师生互致问好后,学生显然还没有坐好,教室里还响着挪动凳子和翻找课本的略显嘈杂的声音,老师的课已经开讲了。老师的导入就在接踵而至的上课铃声中过去了。我没有听清老师的导入是否精彩,没有听清这节课到底要干什么。
删除理由、上课铃声是提醒学生集中精力正式开始上课的信号,代表着学生课前准备的终结。但在铃响前早上课,学生坐不好就仓促导入,不等学生听清问题和要求就急于让学生回答,都是无效的体现。学生听不清老师的导入和要求,听课的针对性就差,自然也会引起心理上的烦躁,将严重影响课堂的效果;与其如此无效的.“争分夺秒”,不如学会耐心地等待。
我们的做法、学会等待
满怀期待站上讲台耐心等待学生静下来,进入状态;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耐心等待学生的判断和思考。等待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等待可以催化学生的思维,等待可以使课堂更和谐。其实,等待也是一种艺术。
现象二、随意草率的课堂提问
在一次公开课中,尽管经过了课前经过的认真的备课,但单单在提问的细节上还出现了一些“低效”、“无效”的提问。一是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缺乏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所设计的问题要么太浅显、直白,要么提出的问题缺少层次感。二是体现在问的技巧上,有的先“提”后“问”,即先点名,然后再出示问题,有的对提问的某个同学不停地追问,有的反复提问优生,有的同学在一节课上要被提问四五次,有的“问”与“提”几乎同步,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等等。
删除理由、随意的课堂提问,助长了学生思维和学习习惯的随意,影响课堂的连贯,阻碍了对问题的深刻理解,问题的达成度会随之大大降低。
我们的做法、精心设计和对待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好的问题设计,是对教材等课程资源的科学阐释,能有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技巧,特别是恰当的提问时机的把握,将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
现象三、忽略任务的分配
镜头一 在一节语文阅读课上,老师请3名同学到讲台前,板演某一问题的答案。老师背对着其他学生紧张地盯着这3名同学,仔细地寻找着板演中出现的问题,而其他同学或无精打采地看着,或无所事事地随意翻着课本。
镜头二 某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向学生发出了指令:“下面开始小组讨论。”随着赵老师的一声令下,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簇拥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一时间嘈杂声四起,赵老师站在讲台的一角,漫不经心地看着热闹的学生。学生的讨论,无论是踊跃的,还是沉默者,都似乎与老师无关。
删除理由、让学生板演,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是在中小学的课堂上,经常看到的现象。让学生的板演,目的就是检验学生听讲的效果,并给其他同学以示范;组织小组讨论,很多成了一种对课堂的“装饰”,简单地认为,有了讨论就是新课改的课堂,并不在意学生是否在真的讨论,不在意讨论是否深入而深刻,不在意问题是否真的得到较好的解决。老师背对大多数学生,只盯着那3位同学,只关注台上,只关注讨论时热闹的表象,忽略了台下的大多数,忽略了讨论时的“沉默者”,忽略了自己在讨论中的角色。
我们的做法、合理分配课堂中的任务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想清楚几个问题,台上的同学在板演,其他同学该干什么?小组讨论时同学们都在忙,那么老师该干什么?大多数同学都在忙,个别的同学该干什么?
科学合理地分配任务,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应该落实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的灵活驾驭和科学调控、指导上。
现象四、掌声变得如此俗气
“同学们,xx同学回答得怎么样?”
“好”。同学们齐声喊道。
“回答得这么好,还不来点掌声啊?”
哗-哗-哗,经久不息的掌声随之响起。
这是发生在创新课比赛课堂上发生的一幕。
删除理由、掌声四起,雷鸣般的掌声不断,已经是充斥在如今课堂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能再称为靓丽风景的“病态”。不管哪位同学回答问题,都要响起手掌,一节课下来会耽误多少学习时间?一个学期下来呢?一年呢?何况给学生要掌声,与舞台上给观众要掌声的一些歌手有何不同呢?对学生的表扬、激励,难道只有掌声一种方式吗?
我们的做法、拿起恰当的表扬的武器
尊重学生,表扬鼓励学生,但表扬的武器不可滥用。最初的学生的掌声和老师的“你真聪明”的评价,可能让学生感到振奋,但,时间长了,用的久了,学生习以为常了,就变得俗套了,学生感到厌烦的时候,这样的鼓励、表扬还有用吗?当学生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时,为什么不能直言、纠正,甚至批评呢?
现象五、“倾听”远没有形成师生的习惯
一位同学在紧张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老师也在认真地听着学生的回答,仔细地检索着学生回答中是否出现问题,但讲台下坐着的学生显然游离在这个“紧张”的场景之外。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正按照老师的要求展开了讨论,看那唇枪舌战的景象,学生显然进入了状态。但讲台上的老师或眼望天花板,或漫不经心地扫视一两下正热火朝天的学生,老师显然不在状态,显然没有倾听学生的讨论,显然游离于学生的讨论之外。
删除理由、课堂上,对同学的回答如果不注意倾听,就发现不了别人在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方法,就不能给自己以借鉴;如果老师对学生热烈的讨论置若罔闻,学生在讨论中的深入程度、观点和思路的正确与否等,不能了然于胸,就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
我们的做法、时刻注意倾听发言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来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倾听不仅仅是对对方的一种起码的礼貌,一种基本的尊重,一种交流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推动的是一种信任,促进的是一种和谐共进。师生之间如果不形成相互倾听的习惯,就会大大出现有效信息的损耗,就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益大打折扣。
现象六、讲评课只是简单地对答案
很多老师私底下反映,最好上的课是复习阶段的讲评课,原因是不需要多么精心地备课,甚至有的认为,只要有答案,就能上好讲评课。事实上也是如此,听过很多讲评课,多数都是简单地对答案,从第一题依次往下讲,一节课讲不完,下节课就接着讲,不管学生哪些是都会的,哪些是大部分会的,哪些是少数人会的。
删除理由、简单对答案是极不科学的做法,毫无针对性可言。全会的不必讲,个别不会的不必集体讲;典型题目和一般性的题目应该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前者会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易于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后者则重点不突出,发散性不够,难以使学生举一反三。
我们的做法、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评
讲评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课型。教师可以借助对典型题目的讲评,及时梳理所学知识和暴露出来的缺漏,对存在的共性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仔细排查,对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听过典型题目的讲评,还可以让学生体会解题的规律,总结解题方法,通过一道题理解一类题,达到“窥一斑而知一豹”、“举一而能反三”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