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高二(16)班的.倪憬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衣食足而知阅读》。
学校经常开展读书周阅读课等活动,而我们平日里也总会听到“这个人读书真多”一类的赞词,但读书多就意味着学识渊博,才冠中西吗?恐怕不尽然。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由文字构筑的世界里漫游,诚如赫尔曼·黑塞所言:“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许多人都在四处求教读书方法,但是如何而读却要因人而异。但在读书之前我们要明白: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如何辨别两者就要看这一本书是否抑制了你的创造力,囚禁了你的思想。
古语有:“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在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而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是被关进囚笼,书中所言像是一个大框框住了我们本可以自由发散的思想,给思想塑彩,使它僵硬的接受了那些定性认识。这就促使我们在沉浸于阅读的同时要能跳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去保持自我的独立。一本好书,不仅能开拓我们的眼界,更能为我们创造一种氛围,使我们拥有一种心境去情不自禁的去思考,去创作,让心中那些涵养已久的思想种子破土而出。
五柳先生曾说自己读书不求甚解,这未尝不是读一些巨著时的方法,阅读时重要的是去感受作者们行云流水般的思路,独具匠心的叙述方法,以及隐藏在文字后面的伟大人格,把它们作为自我成长的养料。这时若是再去死抠原文,未免太拘于小节。
而当阅读量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怎么去活用仍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而这个惊险的跨越没有捷径,只有焚膏继晷,勤做笔记。做笔记并不是简单的抄写,做一个文字的搬运工,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见解。平时看同学写积累本总是五六分钟抄完一面就草草上交,真正的笔记是很费时间的,钱钟书先生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而最精彩的句子,还是总在读几遍后才能捕捉到。
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在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好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读别人的书,走自己的路。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