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6~10的认识及加减法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兰亭镇班竹小学
一、设计思想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数学知识,扩大数学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同时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这一内容的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对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简单地把总复习里的题目做完就算,而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更新整理过程。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去。首先,启发、引导学生在头脑里全面激活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对已激活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并在头脑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引导学生将重新组织的知识内容,广泛应用于新的情境,并在这种情境中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在加法表的复习中,在游戏中复习10以内的加法,然后让学生观察乱七八糟的加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再把加法表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整理。在复习减法表时,因为学生已有加法表的经验,所以先出示不完整的减法表,然后让学生思考,补充完整。引导学生在小组间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精心设计学生的练习。通过学生有效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巩固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整理和复习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的数学知识,包括本单元所学习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还包括在第三单元学习的1—5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在知识的理事中将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了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作为学生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再现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将分散学习到的数和加减法知识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学生前面已经学过。这节课对它重新学习,并不是对前面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原先学习的内容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学习,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形成知识体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2、数学思考:通过分类整理、观察比较等活动,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合理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探索发现加法表的排列规律,能运用规律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教学难点:主动探究,发现加法表减法表算式排列的规律。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运用多种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得主动、有效。
七、课前准备:小兔头饰、实物投影、信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论引入,提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复习课,大家高兴吗?(高兴)老师也很高兴,我们共同努力上好这节课,好吗?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而且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只是引导者,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权利,老师的作用只是提示、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活动。】
(二)联系实际,巧设情境
1、复习序数:
(投影出示第78页上的主题图“坐电梯”)
放学了,三位好朋友一起回家,看,他们在电梯口说些什么呢?
小绿说:“我家住在七层,到我家去做作业吧!”
小蓝说:“我家在他家下面一层,到我家去做吧!”
小红说:“我家在他家上面一层,到我家去做吧!”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绿、小蓝、小红分别住几楼吗?(小蓝住6层,小红住8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复习数的组成
我们已经学过了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呢?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告诉对方,好不好?(学生活动,并请两三个同桌上台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以内各数的组成)
(三)主动探究,寻找规律
1、加法表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个“小小邮递员”的游戏。
谁来当邮递员呢?(请一生戴头饰,背邮包当邮递员)今天,小兔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让同学们帮助小兔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学生拿到信件,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觉?(感觉没有顺序,有些乱。)
怎么排列比较好?(按一定的顺序。)(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
这是小朋友们自己整理出的10以内数的加法表,仔细观察,说一说,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找规律放手让学生找,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
2、减法表
(实物投影课本第79页减法表,把部分减法盖起来)
(1)补充表格
表中写出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确定的排列顺序把其余的减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分组边讨论边完成填表的任务。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有了加法表的经验,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广泛参与,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2)寻找规律
请大家根据刚才填写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哪些排列规律。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方法并提高口算准确率和速度。】
(3)熟练减法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学生分组活动: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另外的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四)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口算。
小朋友真了不起!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大家。
教师出示10以内的加法减法算式卡片,学生抢答。
2、投影出示课本第79页的情境图(熊猫图),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
(1)图里画的是什么?
(2)左边有几只?右边还有几只?
(3)说说图意。
(4)求“一共有多少只”,怎样算?
先把算式和得数写在书上,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算的。
3、投影出求课本第79页的情境图(买书包),并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教师以“放”入手,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区别两幅情境图中问号的不同作用,扫清思维定式的障碍。】
(五)拓展思维,课堂小结。
1、填空:□=4 ○=5 △=3
□+△=( ) ( )+( )=8 ( )+( )=9
2、课堂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解决这么多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解决好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九、板书设计: 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8 7 10 9 9 6
/ / / / / /
3 □ □ 5 2 □ □ 6 4 □ □ □
十、作业设计:作业本第37页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教师使用体会:
问题研讨: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几乎是零起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遇上这样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会倾听,他们是自己说自己的,只有争抢着说,似乎谁说的声音大,谁就做得好,没有听的更谈不上分享。
(2)在小组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争着当组长,抢学具,抢到以后也是只顾着自己操作,根本不再听老师的操作要求。
(3)在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总是优生发言的机会多,其他学生几乎成了旁听者,致使中下水平的学生情绪低落,活动不主动,不积极。这样更易于造成学生各方面的“两极分化”。
参考资料:
1、寿多涓:《新课标教学大讲义》,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81页
2、《一年级上册加和减复习课例》,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网,http:qdedu.net/pjy.htm
3、《新理念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络期刊,http:www.pe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