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 《我的第一本书》 | 教学 设计人 |
| ||||
教学 目标 | 1、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3、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 ||||||
教学策略 | 重点 |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 |||||
难点 |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 ||||||
课时 | 2课时 | ||||||
教法教具 | 诵读法 拓展延伸法 | ||||||
师 生 双 边 教 学 活 动 | |||||||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 学生活动 | 教学手记 | |||||
一情境引入 |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板书课题、作者) |
|
| ||||
二预设教学过程 | 一、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字词: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2、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课后习题第二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
3、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
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下列词语。
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寻常的来历。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 学生自由诵读全文 |
| ||||
板书设计 |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 父子之情 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 我的第一本书 同学、朋友之情 的快乐和梦幻” 人与狗的情趣
| ||||||
教学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