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2024-07-16 来源:爱问旅游网

课题一、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一课时

 

教学课程: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2. 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2. 自己探索
    1.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2.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4. 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3. 实物操作

   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1. 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 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1. 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教后记:1 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数的技能。

2 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

3 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

 

 

课题二  比一比

 

单元目标:

  1. 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 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高或矮等)、同样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单元重点:

  1. 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单元难点:

  1.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   3课时

 

比一比(长短 高矮)

 

教学内容: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 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 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1. 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实物、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

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XX长、XXXX短、XXXX同样长或XXXX高、XXXX矮、XXXX同样高。)

4、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5、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辅导。)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质疑。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1.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2. 预习P6比一比。

 

教学后记:1本节学生对大小的比较容易掌握,对于轻重的比较则

比较难。

2 最大和最小的定义也比较难区分

3)那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各种笔、橡皮、直尺)

2、小结:把同属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我们就叫分类

3、我们终于帮助小玲解决难题了,你们真是爱助人的好孩子。

4、试练:把圆形圈在一起。

             

 

 

 

  1. 练习设计:

1、第8页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

2、第9页第2题,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怎样放合适?

3、第9页第3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1. 作业:1、复习课本第8——9

2、试完成课本第9页第4题,可以怎样分?分成几类?

 

  1. 教学后记:1学生能很好区分每一种不同的东西.

2 对于生活中比较少见的事物学生比较难掌握他们的分类.

3 实践操作有些同学缺少条理性,不会将自己的东西分层放开.

 

 

认位置

(上下、前后)

 教学要求:

  1.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具准备: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 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  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1.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 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 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1. 讨论交流。
        1. 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 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
        3. 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2. 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1. 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如:————的前面

        ————的后面

        ————的上面

        ————的下面

        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你拍拍,我拍拍,上、下、前、后认得准。

    1. 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想想做做2题。

    1. 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 小给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 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345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