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种子的力量很大,它能倔强的钻出石缝向蓝天招手,听过动起来有力量,可你不曾想静下来的力量有事比动起来更为有力。
面对孩子,做一个能管理好孩子的家长很难,他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一、有原则,
二、客观,
三:有爱,
四:有方法(学习型家长)。
没有一些人与生俱来就是好家长,而是有观念,有方法。
我的家里也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小恶魔”,有个性,有气性,有小聪明,纵观家庭成员,对我的服从程度算是最高的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发地想挣脱“束缚”。就拿今天晚上的事说:一下车来到家,看到他的小伙伴就禁不住的撒腿往外跑,在我提前说的任务紧箍咒下(完成一单元测试卷)才能出去玩,才收住了往外跑的脚步。想玩的心,促使他想办法凑任务:“我已经写完一单元了。”我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诡计”,“提前完成的,不错,是新写一单元。”话音刚落我进入厨房,只听门响了,我以为是爸妈回来了,2秒过后,我感觉是他溜出去了,坚定的原则性,让我马上开门,把他叫回来,“不完成任务是不可以的,溜出去罚写一单元,写两单元。”听到这,他就暴跳如雷了。嘴里嚷道:“不写就不写。”我忽视他的怒气不理他,因为他知道我是一个相当有原则的人,所以只能就范,乖乖写作业。一会儿便不听他嚷嚷了。一会儿让拿着题让我看,已经写完了。我预知性的告诉他:“有空题不叫写完。”他不耐烦的说:“我不会。”我不会接替他的,因为我坚信,以他的智慧,以上课听讲来讲,我不允许他有不会的题,但为了间接地让他自己解决,又不能让他说我不帮他,我就说:“行,你念我听。”他一念,我提醒了一点他便茅塞顿开,我就对我的坚持予以肯定:“看,不是你不会,只是你没有走进题里。你把它当作好朋友走进它就会觉得很简单,不会有不会的题。”(正面暗示不给他不会题的借口,也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到这里,一个单元算是写完了。但我说过的话,不能不算数呀,惩罚的一个单元也要写,不然说出去的话不算数,以后他就不听了。于是,我说过的话必须执行。强迫他写,有抵触肯定不行,呵斥他写,自己气的不行,他也抵触你,所以我的原则是以理服人,条件摆一摆,先让他心虚败下风头:“我没有看到你的作业,你悄悄出去,这是不是溜?”“是。”“如果别人不听你的话,跑出去,你生气不生气?”(换位思考让他无理逃脱)“生气。”“所以我说的惩罚必须落实!”“不写。”“这一单元题很简单,十分钟就写完了,各退一步,写一页,必须写。”(各退一步,让他觉得你顾及了他的感受,有理)便去写了。三分钟写完了,“不错,写的真快,看我说的很简单吧!”(证明我说的正确,说服力的建立)到此,大功告成,任务完成。但为了让他有一个好品质,我又说:“有能力的,优秀的人都会克制自己,即使想玩,也要多写一点点的(引导他,暗示他强化正能量),他不为所动。吃过饭后要出去玩,我说:“背面的题很简单,三分钟就写完了。”他又要找理由,我说:“这个时间30s过去了。写字也写完了。”他无话可说坐下写字,两三分钟写完了,我说:“看,一分钟就写完了,我说的吧,很快就写完了。”(此处增加自己说的话的可信度,为以后教育他奠定基础)“我要出去玩。”“好的,出去吧,等会我叫你,你要回来,我会给你适当的玩的时间。”(这时,千万不要再让孩子做别的,让有错订正完再去玩这样他的忍耐就到了极限,容易爆发,以后也不会信任你:说了写完让去玩,还是找理由不让我去)所以大人所说出去的每句话都很重要,它可以建立原则,也可以建立信任。
回顾:在整个写作业过程中,我没有大声说一句话,呵斥,囔囔,不断地唠叨,讲道理,而是掷地有声地摆条件,讲原则,这一切就是静下来的力量,你的静可以降服孩子的躁。静,可以让你思考,想出更有力的说辞和道理。
让我们面对孩子都静下来吧!
《首批大学生小卫星将探访太空》,是央视《朝闻天下》播报的一则新闻,报道哈尔滨工业大学小卫星学生团队参加全球大学生“QB50计划”的消息。根据该计划,这个学生团队研制的“紫丁香一号”小卫星将在2015年发射升空,用于大气层低层空间研究。这个项目的学生负责人,就是我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读研究生二年级的儿子韦明川。
周围的朋友经常会问我有什么教育秘诀,说来惭愧,随着儿子的长大,我这个父亲所能提供的实质性帮助也越来越少。儿子今天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获得的,得益于哈工大浓厚的创新氛围。我做的只是在儿子年少懵懂时期帮助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鼓励他以兴趣为终身奋斗的目标。
儿子小时候与其他同龄小朋友没有大的差别,我和孩子妈妈也曾送他到美术班、书法班学习,尽管在市里举行的比赛中也获得了一些奖项,但是在我看来,儿子的天赋不在用线条、色彩表现世界,而在于他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这种对儿子天赋的判断很快得到了印证:刚上小学儿子就爱上了做模型,虽然开始只是做一些纸质、木质的模型,却为他后来的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爱动手肯学习的儿子得到了全家的支持。五、六岁时,《十万个为什么》等知识类的书籍就成了儿子的最爱。上小学后,孩子妈妈出差给他买了一套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儿百科全书》。儿子实在太爱这4本厚厚的大书了,有时间就坐在椅子上、床上甚至地板上痴迷地翻看,遇到不懂的就问。当时家里还没有电脑,超出知识范围的,我和孩子妈妈就一起翻书帮助儿子找答案。有时正在吃饭,儿子的问题我们不知道答案,就放下碗筷一起查书,非找到答案不可。结果常常是饭菜凉了需要重热,可是全家一起探求知识的经历,却是对孩子求知欲最好的鼓励。
我是一名化学教师,多年的一线教学和辅导特长生的经验,使我对孩子科学精神的培养有一些心得。在发现儿子有动手制作模型的爱好后,为了让他进一步走上通向科学的阶梯,我就逐渐向他渗透一些物理、化学知识,带他做一些小实验。当看到物理仪器或化学实验呈现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视觉体验时,儿子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兴奋极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我看路边上有一台废弃的验钞机,觉得儿子一定会喜欢,就把它拣回家。儿子迫不及待地把验钞机拆开,发现了一个黄豆大小的电子元件,就对我说:“爸爸你看,这个电子元件是光敏电阻”。我问:“光敏电阻有什么特性呢?”他说:“在光的照射下,一般光敏电阻的阻值会迅速减小”。然后他拉着我的手说:“爸爸,您帮我买一段两米长的导线、一个开关、一个小喇叭、两节电池,行吗?”我抚摸着他的头说:“爸爸明天一定给你买回来。”第二天,我买了他需要的东西,他接过来说声谢谢就忙回到自己的房间。第三天凌晨4点左右,正在梦中的我突然被“你好请开门”的声音叫醒,原来儿子放置在窗台上连接好的电路导通了。顿时我们都没有了睡意,全家人兴奋地分享儿子第一个电子作品带来的快乐,那场面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年儿子8岁。
这次电子门铃制作,激发了儿子电子制作的兴趣,从此他成了电子商店的常客,零花钱几乎都花在那儿了。亲属的几个老式收音机也成了他的宝贝。我和他妈妈去出差,没时间逛商场买衣服也要去电子商城,一家一家去淘儿子需要的电子元件,他的小房间堆满了万用表、电钻、电烙铁、频率计、电路板等工具、电子元件和仪器。小学四年级,儿子对航天技术十分感兴趣,每次到书店都要看看有没有航天方面的好书,看到了就一定要买回家。上初二时,元旦前一晚他从19点起就一直在晒图纸上专心致志地画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直到新年钟声响起才完成。当时我们都惊呆了:他的电路图完全可以与专业的工程师相媲美。儿子上初三时我们家购买了电脑,他就自学用电脑软件来进行电子设计了。
爱科学给儿子带来了小小的成绩,他初三时设计制作的“新型旅行箱防盗报警器”,荣获第二届“争当小实验家”全国少儿体验活动决赛国家级金奖,参加初中、高中全国物理竞赛均获得了鸡西赛区第一名的好成绩。高考获得哈工大自主招生加分,以高分考入哈工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从蹒跚学步的小童,成长为一个高科技技术项目的学生负责人,儿子的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们十几年来一直着力培养孩子动脑、动手、创新能力结出的善果。偶然间读到教育部前副部长韦钰同志倡导“做中学”的理念,与我的做法不谋而合。我的实践,是一位父亲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为儿子诠释世界,同时也为儿子开启他人生的一种可能性。
我在阅读《杰出科学家的少年时代》一书时发现,每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少年时代都是有浓厚兴趣的。压抑孩子的兴趣,就等于毁灭了他未来杰出的可能。尤其从钱学森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出,少年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培养出伟人的父母和老师,未必有高深的知识和学问,关键是要有一双发现孩子兴趣、看到孩子未来的慧眼。
一个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兴趣,长大后就会很平庸。智慧的父母请仔细观察你的孩子,努力了解你的孩子,用具体行动来落实你对孩子的爱,用默默陪伴来阐释你的爱,用战略眼光来翻译你对孩子的爱。用你发现的眼睛,为孩子开启人生的可能性,为孩子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
女儿桐桐2岁时,我通过看书认识到她应该多交朋友,所以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爱说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桐桐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后来,我发现桐桐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
上幼儿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我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办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