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新命题,其中清廉政府的概念更是反映了中央对政府行政系统在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新期待。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政府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中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我国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新理念。而在这三者中,政府清廉尤为重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财政局作为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要按照精神要求,带头转作风、树形象,以建设清廉型财政机关为目标,扎实做好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为建设清廉政府作出积极贡献。
一要加强廉政风险管控,构筑清廉财政“防火墙”。强化廉政教育,以转变观念、淡化权利、夯实责任、强化服务主题,通过建立共产党员示范岗、设置监督展示牌、公示个人《廉政承诺》等形式,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执政为民、警示提醒、依法行政教育活动,切实筑牢财政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按照“风险查找到岗、制度建设到岗、责任落实到岗”的要求,从可能存在自由裁量权的岗位、可能缺乏有效监管制约的环节入手,进行细致入微的财政权力“搜索”和廉政风险点“排查”,结合岗位工作特点,进行监督定位,制订监督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中间环节过多与资金链条过长的问题,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在每个环节安全、平稳、高效。坚持“预防为主,全面防控”的原则,从加强对涉险岗位人员教育管理、配置制衡权力、完善流程设计、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制度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措施,建立防控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和杜绝廉政风险发生。
二要完善体制机制,搭建清廉财政“安全网”。要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流程,修订完善财政资金预算管理、银行账户管理、财政专户管理、财政行政执法、财政内部监督、干部人事管理、行政效能建设等制度。全面推进财政管理体制创新改革,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杜绝和预防腐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把非税收入纳入统一收缴管理系统,实施网络化收缴管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公开招标选定代理银行,统一开设单位零余额账户,财政“代理记账”,资金直达供应商和服务单位,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财政资金支付的规范性、时效性;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改革,建成标准化的、独立的开标室、询标室、评标室、监控室,升级监控系统,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公证性;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建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公有房屋经营性出租管理办法、处置收益集中管理办法,规范公有房屋经营性出租管理行为,强力推进资产整合运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对乡镇财政所进行升级改造,对所长和工作人员进行轮训,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财政所窗口单位。狠抓制度机制落实,把反腐倡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制度落实情况,列入相关科室、单位年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相关科室、单位负责人述职述效的重要内容,强化跟踪问效和督导检查,接受干部群众监督,促进各项廉政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三要加强监督检查,设立清廉财政“保障线”。建立健全财政干部廉洁从政监督体系,通过信息监测、定期自查、垂直抽查、办事公开、重点环节监督、纪律检查监督、党外监督等方式,对党员干部行为、制度机制落实、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并制止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对属于权力过于集中的,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属于自由裁量权过大的,细化裁量标准,规范行政程序;属于制度缺失和不完善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属于传统手段难以有效监控的,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实施监管。推行局属单位、机关科室负责人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内审等制度,促进财政干部监督常态化、制度化。要以解决好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等的监管。全面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金,规范收费行为,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要强化内部监督控制,建立清廉财政“隔离带”。要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对财政系统规范性文件中涉及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人事权、资金预算分配使用权、重大物资采购等权力相对集中的内容,进行廉洁性评估,促进财政干部依法行政、廉洁行政和高效行政。建立重大事项公众参与机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评审机制、重大财政资金分配公示机制等,让事关公共利益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增加财政工作的透明度。通过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等手段,对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干部提拔任用和财政预决算、政府采购、财政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使用与管理等信息,按照规定和程序予以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为财政事业廉洁、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