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膳食饮食之大葱
吃一根大葱能等于吃好几副补药日常生活中,葱大都被用于调味品,但其实葱的药用功效也是很强大的,用法不同,可辅助治疗不同的疾病,值得我们去学会利用!
1、通鼻塞。大葱能清除已受损的细胞及杀灭鼻腔病菌,葱汁,味辛香,能散淤血,通鼻塞,黏滑的葱汁还可保护鼻中隔黏膜。
2、降胆固醇。葱可减少人体内坏胆固醇的堆积,常适量吃点可增强体质。
3、增强消化。葱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
4、解热、祛痰。葱存有的挥发油等可散热解表,葱油能刺激上呼吸道,促进黏痰的咯出。
5、防动脉硬化、清理血管。吃葱有助软化血管,稀释血液,预防中风、动脉硬化及冠心病。香菇和葱一起吃,可促进血液循环。
6、抗癌防癌。葱所含的果胶可降低患结肠癌的风险,预防癌症,含有的蒜辣素可阻止癌细胞的生长。
7、风寒感冒。葱能通阳解毒解表,辅助防治阴寒腹痛、小便不通、风寒感冒等,若跌打肿痛,可用葱外敷。
8、杀菌。葱里所含的大蒜辣素和挥发性精油可杀菌,在呼吸道疾病流行、空调房待过久时,吃生葱可杀菌、保护呼吸道、排寒气。
9、清热解毒。葱能发表通阳,调味解毒,对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乳汁不通、阴寒腹痛、恶寒发热等湿毒、热毒症都有治疗功效。
二、合理膳食的概念
成年人每日的食谱应包括奶类、肉类、蔬菜水果和五谷等四大类。奶类含钙、蛋白质等,可强健骨骼和牙齿,每日饮200毫升为宜。肉类、家禽、水产类如程海绿丹,绿色印象天然螺旋藻等、蛋类、豆及豆制品等,含丰富的蛋白质,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每日4-6两为宜。蔬菜、水果类含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增强人体抵抗力,畅通肠胃,每日最少应吃1斤。米、面等谷物主要含淀粉,即糖类物质主要为人体提供热能,满足日常活动所需,每日约5-8两为宜。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饮食(又称“膳食”)是指我们通常所吃的食物和饮料。人们通过饮食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维护自身健康。
基本前提是:营养的满足应该主要通过饮食来完成。食物能够提供对身体有益的一系统营养物质和其他合成物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强化食品和膳食补充物可能会帮助增加一种或多种仅靠一般饮食而摄入量不足的营养物质。然而,尽管在某些情况下会推荐膳食补充物,但它仍然不能代替健康的饮食。通过合理平衡的膳食和身体锻炼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减少主要慢性疾病的发病危险。
三、膳食结构的定义
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影响膳食结构的这些因素是在逐渐变化的,所以膳食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适当的干预可以促使其向更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大致有四种膳食结构模式
一是发达国家模式。也称富裕型模式,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通常年动物性食品年人均消达270kg,而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不过60-70kg。
二发展中国家模式。也称温饱模式,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谷类与薯类达200kg,肉蛋鱼不过5g,奶类也不多。
三是日本模式。也称营养模式,主要特点是既有以粮食为主的东方膳食传统特点,也吸取了欧美国家膳食长处,加之经济发达,人均年摄取粮食110kg,动物性食品135kg左右。
四是地中海模式。为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膳食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很低。
四、膳食饮食的十字决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及美国健康食品指南,结合我国的国情,可以将膳食饮食归纳为“两句话、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一、一二三四五
“一”指每天喝一袋牛奶(酸奶),内含250毫克钙,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膳食钙摄入量普遍偏低的状态。
“二”指每天摄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相当于主食6~8两,各人可依具体情况酌情增减。
“三”指每天进食3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50克;或鸡蛋1个;或豆腐100克;或鸡鸭100克;或鱼虾100克。
“四”指四句话:
1、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
2、不甜不咸(广东型膳食每天摄盐6~7克;上海型8~9克;北京型14~15克;东北型18~19克。以广东型最佳,上海型次之);
3、三四五顿(指在总量控制下,进餐次数多,有利防治糖尿病、高血脂);
4、七八分饱。
“五”指每天500克蔬菜及水果,加上适量烹调油及调味品。
二、红黄绿白黑
“红”指每天可饮红葡萄酒50~100毫升,以助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及活血化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南瓜、西红柿等,其中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对儿童和成人均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绿”指绿茶及深绿色的蔬菜。饮料以茶最好,茶以绿茶为佳。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绿茶有明确的预防肿瘤和抗感染作用。
“白”指燕麦粉或燕麦片。据研究证实,每天进食50克燕麦片,可使血胆固醇水平下降,对糖尿病更有显著疗效。
“黑”指黑木耳。每天食黑木耳5~15克,能显著降低血粘度与血胆固醇,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