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xx年即壬午春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举办了整整xx届。正如大家都已认识到的那样,由的电视媒体所承载的这台晚会,已然与“吃饺子”和“放鞭炮”一样,具有了节日民俗的文化意味。
生活在这个以电视传媒为重要标志的现代社会,一个电视频道在一种特殊时刻所播放的一台文艺节目,成为凝结这个时代人们年节心理的一种文化符号,似乎是一个奇迹,细想却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正是对于这样一台电视晚会,人们的认识和期许,与晚会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精神,确乎存在着较大的反差。晚会本身的备受关注,与人们对晚会永无休止的更高期望,包括历届晚会之后纷至沓来不乏苛刻的种种批评,都证明着这台晚会的无比重要与极其难办。可年年难办还得年年必办,否则老百姓不会答应。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乎社会审美而不止于艺术审美的理论问题,即应当怎样理解和看待这台晚会。给这台极为特殊的电视文艺晚会以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基本说法,从而在准确定位其美学身份的基础上,促使其更好地为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年节服务。
xx年来,每年春节一过,有关“春节联欢晚会”的品评议论,也会纷至沓来。这应当说是一种十分正常的好事情,说明大众对于这道精神年夜饭的关注与需求,的确到了非常普遍的程度。但对其品评议论,有许多却超出了对于一台联欢晚会的要求。概其要略,就是众口难调。
问题的症结,主要还不是对晚会本身节目质量的要求,而是牵涉到晚会节目由形式到内容的“花色”所构成的包括节目的取舍标准与审美尺度。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审美情趣,特别是怀有不同联欢晚会理念的亿万观众,这的确是一个矛盾复杂的棘手问题。由于没有对这样一台性质特殊的联欢晚会相对一致的美学定位,所以,议论的话题不免杂蔓,评判的标准难免参差,从而常常使得热心的关注失却实际的意义。
春节联欢晚会的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其名称本身即已定位了形式的属性。那就是,作为一台文艺晚会或者说艺术展演,它首先是为着“联欢”的,而且是为“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年节服务的。“晚会”之前的“春节”与“联欢”两个限定语汇,基本上廓清了这台展演的基本美学特征。换言之,在“春节”期间进行节庆性的“联欢”是它的终极目的,而借“晚会”的形式、假以艺术的内容,不过是年节庆典的一个“支点”、现代年俗的一种“手段”。这就使其在具体的形式构成上,与通常我们所欣赏到的各种内涵相对单纯正统的艺术展演有所不同。由此而论,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说是中央电视台在春节期间,通过电视传媒为中华民族进行节庆联欢而特别搭造的具有特殊目的与意义的艺术展演舞台;是古老的传统年节借现代传媒生发出来的一枝民俗文化之花。
内容决定形式。春节联欢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这台电视晚会的形式特征。众所周知,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基本都被定位于诸如喜庆、欢乐、团结、祥和与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等等。这不是电视文艺编导包括晚会创演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全体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年节庆典的普遍意愿与共同心声的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
这就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创演制作,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命题作文”的性质。主题的一定性,使得整个晚会由形式、内容到风格、特征,都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特殊约定。比如在节目的内容上,要求健康向上、喜庆吉祥;在节目的形式上,那些短小精悍易于整合的艺术品类包括歌舞、杂技、曲艺中的相声、戏剧中的小品等等,成为主要的选择对象;而在风格的取舍上,活泼热闹、风趣幽默的节目,自然属于创演制作的主要追求。至于交响音乐、芭蕾舞剧、长篇评书、整台大戏等等,由于晚会容量的时限性和联欢手段的多样性需求,便很难涵纳进来。
题旨的确定性无疑造就了春节联欢晚会的特殊品格,同时也限制了节目创演的挥洒空间。除少数题材相对恒定且创作比较杰出的优秀之作外,更多的节目注定只能是一次性消费的快餐,无法成为超越时空可以继续传承的艺术经典。道理很简单,“量体裁衣”的应时之作和“命题作文”的应景答卷,使得节目的内涵过于实在而离正常的艺术创演距离较远。
因此,我们只能说,联欢就是联欢。营造的氛围尽可以宽松,演出的语境也不于沉重。对于春节联欢晚会的评判,不能像对纯粹的艺术展演那样去要求,而只能按照联欢晚会的特殊标准去衡量。比如许多演员离开本行的“反串”表演,一些当红名人的业余“客串”,均是联欢的性质使然。晚会播出之前在编导操作上的秘而不宣,同样是其作为精神“年夜饭”与节日“礼品盒”的需要,不宜随便公开而需保持一份神秘一点新鲜。而许多当年或者当下出名走红的演艺人员加盟担纲、献艺助兴,更属正常的取舍选择。但不能因此而将能否在春节联欢晚会露脸,作为衡量一个演员艺术水准的主要或者惟一尺度;而在晚会上演出的节目,同样不能作为判断一个演员甚至一门艺术当下水平的主要或者惟一尺度。因为,除了适宜联欢晚会的一些舞台表演形式及其艺术家之外,更多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基于种种原因,是无法也不可能通过这个晚会全部展示出来的。质言之,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评价与判断,不能只循着艺术审美的惟一路径与尺度。
那么,春节联欢晚会的美学身份,除了是一种借助艺术手段的节庆联欢,还有什么其他的属性呢?很显然,特殊的形式构成、特殊的题材内容和特殊的风格追求,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展演活动,同时也融入了年节民俗的文化意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生活理想。节庆联欢的实用目的与辞旧迎新的功利追求,赋予这台晚会更为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交流和宣传国家与民族在过去一年里的巨大成就,历数和展示各行各业在过去一年里的风云变幻,更是春节联欢晚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事实上,春节联欢晚会在运用艺术展示的手段进行娱乐联欢的同时,或通过主持人之口,或通过节目的题材内容,或引入与当年的成就与辉煌密切相关的杰出人士如科技英才、体育明星、抗洪英雄、劳动模范包括海外学子、驻外人员乃至世界政要等等祝福拜年,已然将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与清理盘点,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与普遍愿望,包括国际友人的良好祝福,集中地予以展览、宣示和传递。在营造辞旧迎新欢乐氛围的同时,也契合着电视荧屏前亿万观众的节庆心理,激发着大家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在用艺术的展示点染年节的同时,也用审美的祈愿来宣示情怀、昭告理想。在这样一种将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的愿望及理想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异常热烈而又激情澎湃的节庆语境里,春节联欢晚会与其说是一台主题确定的特殊节目,毋宁说是一个使得思想与情感加快传递、精神与理想高速交流的技术平台:东西南北中,广袤的国土,56个亲如一家的民族家庭,以春节的名义,在艺术与节庆的审美互动中,构成了一道传统年关的特殊风景。从而藉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年节仅限于家庭式团聚和亲情式祝福的庆典模式;借电视传媒,扩大并提升了年节团圆的节庆境界。每到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谁能说春节联欢晚会只是一台明星荟萃的文艺节目呢,实质上它是一次借助现代传媒与电视手段,宣示、交流和凝聚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思想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艺术文化手段和精神审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