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云南元阳梯田的导游词 篇11

云南元阳梯田的导游词 篇11

2024-07-16 来源:爱问旅游网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红河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这如诗如画、巧夺天工的大地艺术,就是红河哈尼梯田。

  水绕着田,田依着寨,人居与农耕和谐交融,这千层叠翠的美好家园,正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生态明珠。

  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唐代,梯田开垦已达相当规模,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在其著作《农政全书》中将红河哈尼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

  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

  红河哈尼梯田主要分布于红河哀牢山南段的元阳、绿春、红河、金平等县,规模近7万公倾,仅世界遗产申报地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集中连片的达700公顷,其中以多依树梯田、牛角寨梯田、麻栗寨梯田,勐品梯田最具代表性,气势宏伟,蔚为壮观。

  在依山而建的哈尼村寨的上方,茂密的森林是哈尼人民的水源地,村寨的下方是梯田,为人的生存奉献粮食,中间是人们生活的村寨居所。在这三者之间,经过精心保护的森林中渗出水流,通过自成一体的灌溉网络通向村庄,再流入梯田,田灌满以后再以田为渠流向河谷。梯田中的水和河谷中的水蒸发而上,在山腰受来自南面海洋性季风和海拔高低悬殊的气候影响而形成云海水分被森林充分吸纳,化为云雾阴雨贮于高山丛林,在林中汇成无数的水潭和溪流、被哈尼人民在半山腰截流而成特殊的灌溉水系。如此循环反复,生生不息。在申报地元阳县境内的哈尼梯田,没有一座水库,却拥有充分的水源,这科学的水系和良性生态令人惊叹。

  人的命根子是田,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和树木,为此,哈尼人民崇拜自然、崇拜树木,以树为神,将森林分为水源林和寨神林,这两种树林任何时候禁止砍伐,否则,乡规民约将给予制裁。这种特殊的乡规民约对保护梯田、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智慧的哈尼祖先在半山腰水源充足、温暖向阳的山坡上选择建寨的最佳位置,形成村落,以梯田田埂和水渠水沟为交通要道连接村寨与村寨。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形成自然和谐的景色。以高山森林为源泉把水引入村中的供人畜饮用,同时,利用水流经过村寨,在房前屋后建起了水碾、水磨和水碓,充分利用水能的作用,节省劳力,为家庭生活服务。哈尼先民还发明了“自然冲肥”法,通过水沟将自家门口的肥料化在水中,冲到田里,既减少劳动强度,又合理利用水资料。

  这块有着1300多年的分水石刻就是哈尼祖先创造的水的法律,看似简单的分水刻度,将水按浇灌的需要,合理的进行分配,这种哈尼梯田独特而又科学的用水方法,保证了每块梯田公平而合理的得到充分的肥料和水量。有了“木刻分水法”的存在,哈尼人民从不为水而闹纠纷。

  梯田是哈尼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哈尼族的农耕技术、宗教习俗、乡规民约、民居建筑、节日庆典、服饰歌舞、文学,无不以梯田为核心,处处渗透出梯田文化的精神,更包含在哈尼族每年以农耕为中心的三大节日之中。

  春天来临的时候,哈尼人民庆祝隆重的祭寨神“昂玛突”节日,举行农耕仪式,以村寨为单位祭拜天地、自然神,在街心摆起长街宴,吃团结饭,喝同心酒,祈求天地赐福百姓,一年一度的农耕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夏季6月的“石乞扎扎节”,插完秧苗的哈尼人民,敲锣击鼓,撵磨秋,荡秋千,祭祀天地,请神与人同乐,预祝哈尼梯田无灾无祸,粮食丰收。

  金秋时节的“车朗嘎通十月节”,哈尼人民庆祝梯田丰收,感激天地,祈祷来年子嗣安康,人畜兴旺。

  千百年来哈尼人民崇拜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变自然生态为农业生态,将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个要素和谐统一,科学而又实际,既解决了吃饭生存问题,又使环境得到了保护。1300多年来,这个生态系统养育了这方水土的哈尼族、彝族、苗族、瑶族、傣族、壮族、汉族等世居民族,各民族互帮互助,成为红河哈尼梯田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线。

  江河——森林——村寨——梯田以及哈尼族以梯田农耕活动为核心的人居环境的选择、独特的农耕技术、以及相关的保护生态的民俗活动,它所蕴涵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21世纪人类回归自然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具有无可替代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红河哈尼梯田所创造的大地景观艺术,是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具有令世人震憾的美学意义。

  红河哈尼梯田,是申报地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应该得到世界的珍惜和保护。哈尼梯田期待着全人类的关注和热爱。

  红河哈尼梯田,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梯。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