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据文员这项工作,在接触之前,我所想象的是每天处理一些实时变化的数据、和数字打交道,然后把它们系统的导入到一个平台上以供后期分析使用,这么一个过程。然而接手它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里所谓的“数据”并非普通意义的“数据”,而是包括光路中所涉及的各项参数指标的总体。即日常意义的数据偏向于数字,而这里的数据指的是参数。
关于电网的这个资源管理系统,它就如同一个检索库,里面承载了省网、传输网、综合数据网等的全部业务信息。而我们的数据录入工作就是,为这个检索库引入实时而全面的网络信息,使之与所有的网络实体一一同步对应,以便系统的管理和审查调用之用。该系统较简洁明了,实用方便,但由于系统尚在更新,在实际操作中仍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影响录入工作的完成。
比如过来的第一天,局方的指示要求是说要把站点名称里的描述信息删除,改成在下面的功能类型里描述。而我在完成修改后,再返回查看时,却发现系统里的资料还是修改前的资料根本没变。这时我心想,可能是我哪里操作不对或者偶然因素所致。于是又重新尝试连接了其他的站点,结果仍是如此。这时候,我再向负责人员汇报情况,确定是系统的问题导致无法录入。经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以后无论做任何工作,都要细心检查,否则白白花了时间和精力不说,再耽误项目进程的话就更严重了。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些,比如站点搜索时页面不能准确的指示到该站点处等等。
这次回来刚好系统更新过了,不知道性能有没有提升,但速度却慢了一些。在这里的这段时间,录入部分刚好进行到物理连接这块,所以我接触最多的工作就是物理连接。记得来的第二天好像,我不知道什么是物理连接,看其他人在做就过去学习,然后记下操作步骤,自己再慢慢尝试。那时候也不知道连的两端究竟是什么,只是按部就班的走流程。连的次数多了后,才逐渐摸清了物理连接的真正意义。
这里的物理连接就如同我们平时想找到一个地点,必须经过国家、省、市、县等等逐层切入,最后才能找到这个确定的地点。同样,物理连接要做的事情就是,经过找站点、找机房、找机架、找子框、找端子的过程对指定网元的某端子和站点的某对应端子进行关联,这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让我对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光路的路由走势都有了整体的把握。在光路连接的过程中,每一条细微的信息都关乎整个结果的完善与否。其步骤我总结如下:
1、从逻辑光缆网中搜索站点,以确认其所在区域,暂且类比站点为“省”;
2、打开站点机房物理平面图,从而找到网元所在的机架,以此类推,机架属于“市”级;
3、通过光路序号的查询,确定机房里所需连接的端子信息,这就好比生活中的“县”;
4、通过查询通道名称规范,得到网元上连接的端子信息;
5、把以上所有信息录入到建立端子连接的框格里,下移保存即可,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找到这么两个特定的“县城”,并把它们关联起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系统默认所有未连接的端口的初始状态都是“已连接”,或许他们可以稍微改进一下,把所有端子的初始状态都更改过来,这样可以减少工作步骤,也可以避免返回修改后记错端子信息造成失误。一次次的操作过程也让我找到了其中的一些技巧,比如说在打开机房物理平面图时,可以直接从中确认出网元的机架号填上去:而网元的子框一般都是01子框,再对应物理连接资料里的通道名称规范,从中找出网元的端子信息,至此网元侧的信息录入已完成,这样整个录入的流程就会简洁规范很多。而另一边站点侧的端子信息查找更为简单,只需在光路查询的页面输入光路序号即可。
且物理连接的左右两边端子信息是平行对等的,可以分别对调。通过这些录入操作,我发现实践真的是经验和技巧的源泉,实践、总结、再实践,这样的循环过程很多时候比那些抽象概念的学习方式管用的多,它可以达到再多的理论认识、经验传输都达不到的效果。至于管理方面,由于分工协作以及资料的不统一,有时候可能会导致重复工作等问题。这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中知人善用和合理分工的重要性,而我们个人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应该秉持一心向团队、共同赢胜利的信念,不能得过且过、拖延散漫,对于自己负责的部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减少后期复查工作。
另外,可能因为多方参与的缘故,以致事情的复杂度有所提升:比如项目的进程时缓时急;出了问题责任不好分清;沟通起来也没那么容易等等,而局方所给规范的时刻变动,也是导致重复工作的一项重大原因。
从4月19号到现在,局方都在统计数据,所以这段时间我们的工作只能是核对光路信息,而不能进行录入工作。我觉得我方人员一直处于听候差遣的状态,可以更加强化在合作三方中的地位,以期达到可以共同对话、相互磋商的目标,这样更容易就出现的问题和实时变更等及时达成一致,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