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的族弟为何会在司马昭手里惨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0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1:24

三国后期,司马家族掌权,用暴力手段铲除亲魏势力。忠于魏室的人自然不甘心甘心坐以待毙,淮南先后发生了王淩、毌丘俭和诸葛诞三次兵变,史称“淮南三叛”。其实,所谓的“三叛”不过是司马家族站在自身立场上硬扣的帽子,不能因为司马家后来夺取了政权,就认定反抗其统治的都是乱臣贼子,是什么“叛乱”。有人说,淮南三叛是打着拥护魏室的口号,其实都是包藏私心。他们到底是包藏私心还是有一颗“魏心”,有时其实说不清道不明,但我们可以从军事角度分析双方的成败得失。

“淮南三叛”中,声势最大,也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当属诸葛诞寿春(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之战。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后人称他们三兄弟为龙虎狗,说蜀得一龙诸葛亮,吴得一虎诸葛瑾,魏得一狗诸葛诞。“狗”在此并无贬义,更不是讽刺,是“忠勇之狗”、“功狗”的意思。不过,我们看看寿春之战的过程,就能明白诸葛诞这个“狗”的称号,是不是实至名归。

*毌丘俭时,诸葛诞是司马家的重要打手,正是他拿下寿春,被封为镇东大将军,总督扬州诸路人马。有人说,帮司马家痛殴毌丘俭,是诸葛诞骗敌人的手段,目的是获得司马家的信任,是否属实,我看倒不见得。从诸葛诞后来的表现看,他应该没这个远见,当时他还没有铁了心与司马家族撕破脸,所以充当司马家的打手倒也可以理解。或许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司马昭会这么快把矛头对准许自己。

对此,司马昭高度重视,如果让“叛军”与吴国联合,占据淮南地区,那后果不堪设想。他迅速召集了青、徐、荆、豫四州兵马共二十六万,以王基为镇东将军,带上魏帝与太后,前往寿春*。司马昭深知,是否能平定寿春的兵变,以何种方式平定,对魏、蜀、吴三国的*格局和走向都至关重要。

鉴于司马大军到达时,吴国的三万援军已经抵达寿春。司马昭拒绝了王基等将立即攻城的建议,确定了“围城打援”的策略。这是因为,诸葛诞手上的兵马约有十五万左右,加上吴国的援军,城坚粮足,攻城难度和损失必定会很大。围困寿春,围而不打,专门攻击吴国的援军,代价最小。

果然,当年七月,掌握吴国政权的大将军孙綝指挥大军,率朱异、丁奉、黎斐等吴国大将赶赴寿春战场。孙綝任命朱异、丁奉、黎斐为前锋,率军五万,解寿春之围,在进至寿春城南黎浆时,与魏军石苞、州泰遭遇,被魏军打败,又被魏将胡烈率五千奇兵袭击屯粮基地都陆。朱异企图率残部向孙綝靠拢,孙綝却命朱异继续死战,朱异以士兵无粮为由不从。

孙琳大怒,杀朱异。朱异是朱恒之子,父子皆为东吴大将,孙綝杀朱异后,全军上下军心*,无人愿战,孙綝无奈,只得于当年九月率部返回建业。至此,东吴的援军被彻底解决掉,司马昭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寿春的叛军。此时,寿春城内却发生了内讧。诸葛诞的部将蒋班、焦彝认为,“城中粮少兵多,不能久守,可率吴、楚之众,与魏兵决一死战。”诸葛诞却大怒,怒斥二人“吾欲守,汝欲战,莫非有异心乎?再言必斩!”蒋班、焦彝见诸葛诞如此冥顽不灵,愤而投降了司马昭,胜利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司马昭。那么,诸葛诞为什么非要守,而不愿意决一死战呢?

一方面,文钦等人认为应该再坚守一年。他之所以这么想,很可能是上了司马昭间谍的当。司马昭派间谍混入寿春城,散布吴国援兵指日可至的消息。声称吴军一到,里应外合,还怕打不过司马昭吗?同时,魏军的老弱残兵去后方淮北就地取食,制造魏军缺粮的假象,不久就会撤兵,让诸葛诞等放松警惕。另一方面,诸葛诞见魏兵四下筑起土城以防淮水(即淮河),“只望水泛,冲倒土城,驱兵击之”。那么,诸葛诞希望的淮河水泛,靠谱吗?我们先来看一看寿春的位置。

寿春即今天的寿县,淮河主要支流颍河在其附近入淮河。淮河上游支流主要有颍河和涡河。颍河与淮河的交汇口为颍口,涡河与淮河的交汇口为涡口。寿春正对颍口,自颍河或淮河上游而来之敌,必经寿春。寿春一带为黄淮平原南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于农耕。

与暴雨一样不靠谱的是东吴的援军。东吴吃了败仗,伤亡大量士兵,孙綝杀了大将朱异,吴军更是无心再战,孙綝只好返回建业,东吴援军再也没有来过。后来,诸葛诞与文钦矛盾升级,诸葛诞杀文钦,文钦二子文鸯、文虎投降司马昭。司马昭没费多少力气,叛军搞得支离破碎。这时他才发力,全力围攻寿春,公元258年二月,司马昭大军攻克寿春,诸葛诞被杀,至此,声势最大的“淮南三叛”最后一场寿春之战宣告失败。

司马昭能赢得寿春之战的胜利,与其正确的决策分不开的。司马昭开始坚守阵地,严禁攻城,避免无谓的伤亡。他用机动游兵轻骑断绝东吴粮草运输,使救兵不战而破。司马昭的间谍宣传起作用甚大,让寿春城内还坚信吴国援军即将到来,始终没有下决心死战。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