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4 04:52
聚“义”之厅书中提及的梁山泊,便是众英雄好汉的聚义之地。对于这个聚义厅,在林冲初上山时就有详细的描述:四面高山,三关雄壮,团团围定,中间里镜面也似一片平地,可方三五丈;靠着山门才是正门,两边都是耳房。入这里的正门,便是聚义厅了。[1]山的形状便有汇聚之意,聚天下豪杰,汇天下之“义”。山寨的最初创始人是白衣秀才王伦,他原是个不及第的落魄秀才,只因着杜迁和宋万过来落草,义气相合,三人聚集在一起。随着林冲上山,拉开了聚义厅招揽天下好汉的序幕。然而,“义”字在王伦心中终是大不过一个利,自林冲上山起,王伦的狭小肚量一点点得以展现,他处处打压林冲,用尽千方百计强撵林冲下山,“斗筲可笑王伦量,抵死推辞不肯留”,林冲在山下受冤,在山上亦是强忍心中的不甘与怒火,这也为后来林冲水寨大并火埋下了伏笔。直到晁盖和吴用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山寨的僵局,王伦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依旧提防上山的每一位英雄。“听了晁盖的经历,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做声不得”,吴用言语相激,林冲下定决心,最后砍杀王伦,拥立晁盖坐了山寨第一把交椅,自此山寨有了十一位好汉,有了梁山泊聚义厅的雏形。晁盖平生仗义疏财,重情重义,专爱结识天下好汉,梁山泊在其发展下也愈来愈壮大。晁盖是“义”的化身,此时的聚义厅才是真正的聚“义”,不断有人上山落草,聚集在他周围。一百零八将均对应星宿,自然义气相投,志趣相合,他们骨子里就有侠义思想,对“义”看的极重,个个都是英雄豪杰,又具有搅乱时局的能力。二、“忠”义之堂后来,晁天王中毒箭而死,宋江接手梁山泊,宋江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忠”在前,“义”在后,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名字的改动隐含着宋江的真实思想。我们其实也可以把宋江看作是“忠”的化身,是“忠”这一思想在《水浒传》中的代言人。并且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义”有不断弱化的趋势,而“忠”的地位凸显,成为真正的“忠义”堂,而“忠义”堂最大的外在表现便是归顺朝廷。宋江刚一接手梁山泊,第一件事便是更改了山寨名,这意味着忠战胜了义,为以后招安做思想铺垫。其实,宋江对待兄弟们尤其是和他志气相投的兄弟们是带有英雄义气的,然而这是建立在他个人对朝廷的向往,渴望招安之上的,因此对于其他一些兄弟的不同意见则忽视,不加以理睬。李逵对此曾大声嚷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1]此外,宋江对于大奸臣高俅也是持合作的态度,全然不在意林冲、杨志等人的感受,二人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但最终仍是兄弟们强忍怒火,牺牲个人情感,为了整个山寨,纷纷投向了“忠”。忠义堂自招安后,破大辽、取方腊,为朝廷四处奔走效命,一百零八将因连绵的战争,死伤惨重。其中“义”的思想因为其化身的相继离去而逐渐淡薄,至此,义为因,忠为果,直至结束。三、从“义”到“忠”从“聚义厅”到“忠义堂”,以第七十一回为界,开启不一样的传奇。宋江作为梁山泊的实际领袖,在这转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他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支配是分不开的。首先,从宋江本人而言,他在郓县做押司,刀笔精通,吏道_熟,本身是一名社会地位较低的公人,所以相对于其他好汉,他没有真正经历官场倾轧和奸臣当道,与社会底层百姓一样,他更希望在官场上得以升迁,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此外,宋江落草为寇的原因只是因为杀了阎婆惜,阎婆惜在宋江看来,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女子,因此被*无奈,不得以上梁山,他内心多有不甘,心中抱负一夕之间幻灭。宋江特殊的经历令他与众好汉拥有不同的观念,心中隐隐怀有重归官场的希冀。其次宋江把忠放在首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自汉朝实行思想一统,独尊儒术起,此后历朝历代都一点一点地把“忠”君思想深深地镌刻在老百姓的心上并逐步描摹强化,《论语》中曾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短短八字,道尽了儒家君臣忠孝观念,到宋代二程理学尤甚,近一千年的思想文化熏陶,对君王的忠诚早已浸透到宋江的骨髓。不仅是宋江,其他人也不例外,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时之间很难改变的,并且,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为朝廷效力一直被视作正途,所以,众人对宋江的追随,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内心中早已占了上风的“忠”的追随。从“聚义厅”到“忠义堂”,“忠”成为主导,支配着梁山泊的行动,甚至已经完全掩盖了一百零八将聚义的初衷。后来,梁山泊奉旨讨辽,远征方腊,效忠于朝廷,虽仍是众人协力破敌,但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是在为朝廷、为大宋尽忠,而非再像从前一样随心走、为义战。忠和义难以两全,众人心中的天平都倒向忠,这是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因此铸就了《水浒传》悲情的结局。没有“义”就不能“聚”,山寨最后分崩离析,梁山英雄“忠”于覆灭。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也落下帷幕,汇聚于历史的滚滚潮流中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思。来源:锦绣.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