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滑轮原理的运用是怎样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4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47

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由可绕中心轴转动有沟槽的圆盘和跨过圆盘的柔索所组成,是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简单机械。

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滑轮,至少从战国时期开始,滑轮在作战器械、井中提水等生产劳动中被广泛应用。

大禹铸九鼎后,夏、商、周三代,帝王皆以其为天下之神器,传国之重宝。失宝器而亡国,得九鼎而有天下,故九鼎,成了当时操控天下的象征。后来,传说秦始皇东巡后,路过徐州彭城的泗水,见到水中露出一周鼎,心中大喜,随命其随从设法捞鼎。汉画像石中有《泗水捞鼎》的场面。

在画面上,总管捞鼎的*站在桥上,指挥秦人在周鼎出没的位置安装上很大的架子,上有一个横梁,横梁上面贯穿着一只滑轮。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捞鼎,运用了高竿双滑轮联动法。河中树立两支高竿,每竿顶部都装一大滑轮,各有一群人在拉滑轮上的绳子。两滑轮间,两绳各吊一只鼎耳,向上起吊一只三足大圆鼎。

可惜,当时秦人只得到8座鼎。传说那一座神鼎即将要打捞上来时,鼎内一龙头伸出,咬断了系鼎的绳索,鼎复沉入水下,再也无法找到。秦始皇命令千人深入水底打捞,终于不得,留下了终生遗憾。

周鼎自刘邦入咸阳,项羽烧秦宫,之后便无踪迹,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千古谜案。不过,汉代的《泗水捞鼎》画像石告诉我们,九鼎之形,系三足大圆鼎,这应该是当时的共识。

我国古代的滑轮运用,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当时有许多大工程,滑轮被广泛应用。

滑轮,古代人称它“滑车”。应用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一组适当配合的滑轮,可以省力。

滑轮的另一种形式是辘轳。把一根短圆木固定于井旁木架上,圆木上缠绕绳索,索的一端固定在圆木上;另一端悬吊水桶,转动圆木就可提水。只要绳子缠绕得当,绳索两端都可悬吊木桶,一桶提水上升,另一桶往下降落,这就可以使辘轳总是在做功。

辘轳大概起源于商周时期。据宋代曾公亮著《武经总要•水攻•济水府》,周武王时有人以辘轳架索桥穿越沟堑的记载。

最早讨论滑轮力学的还是《墨经》。《墨经•经下》把向上提举重物的力称作“挈”,把自由往下降落称作“收”,把整个滑轮机械称作“绳制”。

《墨经》中说:以“绳制”举重,“挈”的力和“收”的力方向相反,但同时作用在一个共同点上。提挚重物要用力,“收”不费力。若用“绳制”提举重物,人们就可省力而轻松。

在“绳制”一边,绳比较长,物比较重,物体就越来越往下降;在另一边,绳比较短,物比较轻,物体就越来越被提举向上。

如果绳子垂直,绳两端的重物相等,“绳制”就平衡不动。如果这时“绳制”不平衡,那么所提举的物体一定是在斜面上,而不是自由悬吊在空中。

墨家对滑轮力学的讨论,使我们不能不赞佩其丰富的力学知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