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是真实存在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5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1:44

应该是有原型,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添加人物形象才慢慢丰满起来的。

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庶长”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据《毛传》:“孟姜,齐之长女。”陈奂传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梁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

第一个记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他在《烈女传》中先重述了《左传》中杞梁妻的故事,然后他继续写到:杞梁妻没有子嗣,娘家婆

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杞梁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唐代的有关记载,

使杞梁妻的故事大变了模样。杞梁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梁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

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梁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

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

元代,中国的民间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现在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

明清以来,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1:45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流传千古的古代民间传说,可谓妇儒皆知.为了纪念那位万里寻夫的孟姜女,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姜女庙,登临庙宇的游人,无不动容.但有人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被指定为“孟姜女哭长城”之地的山海关所有的长城是秦朝以后才筑起的,而秦始皇所筑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历史上有过哭倒城墙的记载,但故事发生的时间比秦统一六国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没有关系.

唐末有一首《杞梁妻》,诗中说杞梁妻为秦国人,她去长城哭吊筑长城而死的丈夫,“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到了宋代广为流传的杞梁开始有了姓,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说姓范,有说姓万,还有叫杞郎或喜良的.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的故事演变而来的,而故事最后大致形成于北宋年间.

故事、传说毕竟代替不了历史事实,实际上并没有孟姜女哭长城这件事.但是因为这个故事的生动性与悲剧色彩,成了各朝各代人们借题发挥的素材.有种观点就认为,根据历代时势和风俗的不断变化,孟姜女哭长城也在不断变更.战国时齐都中哭吊盛行,杞梁战死而妻哭吊便是悲剧的材料.西汉时,天人感应之说盛行,杞妻的哭夫便成了崩城和坏山的感应.到了六朝、隋唐间,乐府中出现送衣之曲,于是送寒衣的内容增加了.可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顺应了文化演变的潮流,随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并在民众的情感和想像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

但也有人根本否定孟姜女即《左传》中的“杞梁之妻”,认为在封建社会,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并不少见,《左传》中也有记载,因此单凭哭夫就作出了论断,不能令人信服.还有的说,好端端的长城,竟然城墙被一位妇女哭塌了,过于荒诞.再说,齐国的孟姜女被捏造成秦国的孟姜女,攻打莒城被改为修筑长城,这是故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赃.

2000多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以故事、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我国广大地区.其故事的真实程度早已被撇到一边,人们欣赏的是孟姜女身上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对统治者的坚定的反抗精神,真是“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宋文天祥书孟姜女庙楹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1:45

孟姜女哭长城,是最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之一,但是,即是这么一个家喻户晓的前史传说,却有着很多的误传。

一、哭倒长城的误传

孟姜女的故事能够追溯到《左传》,齐国有位叫杞粱的将领在战役中阵亡,齐庄公没有参与追悼会,而是派钦差去吊唁,但是这引起了杞梁妻的不满,她认为自个的老公有功于国,齐庄公不参与吊唁是对勇士的不尊敬,因此回绝发丧。齐庄公很感动,亲自到杞梁家中参与了追悼会并致了悼文,还把杞梁厚葬在国都郊外。这是孟姜女的前史原型,也是实在的前史事件。

西汉末年,刘向在《烈女传》中为了烘托烈女,增加了哭夫和城倒情节,曰:杞粱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非常悲苦,十天今后,“城为之崩”。使孟姜女的故事具有了传奇颜色。

二、孟姜女姓名的误传

据史料记载,孟姜女并不姓孟而姓姜,孟姜女也不单指某一人,而是对其时的世族之妻或贵族女子的通称。古代时,大家习惯于用“伯(孟)、仲、叔、季”等记载朋友数人的长幼,起姓名时,也惯用此法,“伯”是老迈,“仲”是老二,如孔子排行老二,字曰仲尼。“伯仲”,常被比方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难分伯仲、伯仲之间”即是这个意思。古代待嫁女子也是如此排行,如伯姬、叔姬之类。古代还有“嫡长为伯,庶长为孟”之说。孟姜女,其实即是指姜家庶出的长女,这种叫法在其时很盛行,相当于如今的MM。这种风俗起至西周,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前史。

三、孟姜女出世的误传

传说中的孟姜女,一说为瓜所生,一说为葫芦所生,由于藤蔓衔接孟姜两家,所以得名。孟姜女的故事不只撒播的时刻绵长,其影响的地域也非常广泛,不一样的本地盛行的版别也各异。民间艺人依据本地的风俗和民众的不一样,繁殖出很多故事情节,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端激烈的地域颜色。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