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小时候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06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7:04

一天,爸爸带着姐弟二人去参加一个盛大的舞会。舞会上钢琴演奏家的手 指简直就是在琴键上飞舞,肖邦听得入了迷。

演奏结束后,肖邦来到演奏家的面前问:“先生您好,不知道您是怎样弹奏出这样优美的旋律的?” 演奏家回答:“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并且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寒冬酷暑也从不会放弃练习,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可惜我不擅长作曲,并没有几部可以代表自己的作品,如果能补上这个遗憾的话,在音乐方面我就是完美的了!” 

肖邦听后点了点头,尽管他才4岁,但这番话已经让他明白了成就与平时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舞会结束后,肖邦对爸爸说:“亲爱的爸爸,不知道您能不能让我学作曲呢?

我一定要学会作曲,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一名非常棒的音乐家。” 父亲回答:“当然可以,但前提是必须反复练习各种曲子,了解每首曲子的旋律,只有这样才能慢慢体会作曲的规律。” 

不久,爸爸为肖邦请来了位真正的钢琴老师。这样,练习更多新曲子成了肖邦每日的必备功课,不论寒冬与酷暑,他都会坚持弹奏。

为了使自己的手指间距扩大些,他每晚睡觉时用木塞子夹在指缝间,有时疼得半夜醒来流眼泪,但他从不告诉老师。

他的进步非常快,但他并没有满足,他不断地要求老师给他布置更难的曲子,每天都是弹奏熟练以后才去玩耍、休息。 

扩展资料:

1836年冬天,钢琴家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自己和她在一起时,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

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肖邦来到巴黎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

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自己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   

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接着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肖邦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忆。

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1848年,肖邦虽然病情严重。

仍然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在伦敦,肖邦曾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尽,他的学生把他带到一座乡村别墅中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

肖邦临终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称为“一个远离母亲的孤儿”。1849年10月,肖邦在巴黎逝世。在他的遗嘱中,他让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他的遗体埋葬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贝里尼的墓碑。在他的葬礼上,奏响了他的《葬礼进行曲》和莫扎特的《安魂曲》。

那杯从华沙带来的祖国的泥土,被撒在他的灵柩上,他的心脏装在匣子里运回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波兰,安置在华沙圣十字大教堂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肖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7:05

关于肖邦小时候的故事:
肖邦小的时候,一天,家里举行晚会,别的孩子都在玩,只有小肖邦在看妈妈弹琴时手指的动作。晚会结束了,他就坐在妈妈的钢琴前弹出一支悠扬的曲子。妈妈听了很惊讶,就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小肖邦学琴很认真,可是,因为年龄小,手也小,影响按键。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手指头缝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间隔大一些。经过五年的艰苦练习,肖邦八岁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钢琴,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以前老师讲过。o(∩_∩)o 哈哈 有用就行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7:05

肖邦小时候的故事:
肖邦三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家里举行晚会,别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在看妈妈弹琴时手指的动作。晚会结束了,他就坐在妈妈的钢琴前弹出一支悠扬的曲子。妈妈听了很惊讶,就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小肖邦学琴很认真,可是,因为年龄小,手也小,影响按键。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手指头缝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间隔大一些。经过五年的艰苦练习,肖邦八岁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钢琴,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7:06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以前就已预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一样充满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身来。这时,静穆的音乐厅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过度的辛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人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而这时,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风暴席卷欧洲之时。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倾听着远处*炮轰鸣和大街上“自由万岁”的口号声。没过多久,*的烈火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人们奔走相告:柏林*了,维也纳*了,意大利米兰人民赶走了奥地利侵略者。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波兰祖国又有了希望。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斗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生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行。从车站回来,心情的激动、行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心脏急剧地跳动,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他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取出十八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国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国,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离去。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又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脏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使它免于遭受德国侵略者的破坏。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脏又被庄严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人民中间跳动,他的音乐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