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5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18
古代科举考试一甲前三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三个名字的来源都是有讲究的。其中状元、榜眼都或多或少能和科举联系在一起,比如状元一词源自唐代,因为参加考试的考生按例都要向礼部投状(类似简历),所以称第一名为状元;榜眼则因为在发布金榜后,状元在第一位,第二名、三名排在榜单左右,像人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为榜眼。
一甲三名中只有探花和科举考试本身无关,它的名字得来另有缘由。自隋唐开始全面实行科举后,进士及第就意味着获得了进入上层社会的通行证,命运也由此发生改变。因此,进士及第又称“登龙门”,从此可以平步青云了。
科举及第对于士人来说,可谓“一举成名天下知”,身价百倍,他们从一个默默无闻地普通读书人转眼间就成为众人巴结的对象。唐代诗人朱庆馀在《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描写了这种状况:
从得高科名转盛,亦言归去满城知。
发时谁不开筵送,到处人争与马骑。
剑路红蕉明栈阁,巴村绿树荫神祠。
乡中后辈游门馆,半是来求近日诗。
诗歌前两联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进士及第的影响,后两联则用乡中后辈来求诗这一细节来描写新科进士受到追捧的程度。从京城老百姓和乡亲后辈相巴结这些新科进士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及第的巨大影响力。
唐代的新科进士们完成了向主考官谢恩等仪式之后,就要参加他们最为向往的曲江宴会。曲江在长安城的东南角,曲江宴会原来是用来安慰那些落地举子的,后来慢慢演变成新科进士欢庆及第的宴会。曲江宴不仅是新科进士的狂欢日,也是长安城的一大盛事,无*卿权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来观看这一盛大场面,甚至皇帝也会在曲江边的紫云楼上垂帘观看。
经过曲江宴的狂欢之后,新科进士还要参加杏园宴,杏园宴的最主要活动就是新科进士探花。探花开始之前,要在新科进士中选择年纪较轻的二人为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他们要骑着高头大马遍游曲江附近或长安各处名园,采摘牡丹、芍药等名花,后来殿试第三名为“探花”,就是起源于此。如果有别人先于他们采到名花,他们就要受到处罚。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若狂,被选为探花郎,他的《登科后》写的就是这件事,诗云: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这首诗开始就直抒胸臆,将两次落地的失落、悲伤的心情抛到九霄云外,今天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金榜题名,仿佛在茫茫的无边苦海漂流的轻舟,突然找到了光明的海岸,心中的畅快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首诗的后两句成为科举及第的名句,诗中的“春风得意”和“*观花”更是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
尽管“探花”一词最早源于唐代,但那时的一甲三名并非叫探花,还是称为榜眼,探花只不过是一种戏称而已。到了宋代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很多人觉得将一甲第二名和第三名统称为“榜眼”并不合适,于是在北宋晚年才正式将“探花”用以殿试第三名的专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19
科举制从唐朝就已经出现,但探花作为第三名的专属还是在北宋晚期。
根据赵翼的《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记载:“伺候上御文德殿临轩唱名,进呈三魁试卷,天颜亲覩三魁,排定名姓资次……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19
隋唐时期开始。隋唐时期使用科举制,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18
古代科举考试一甲前三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三个名字的来源都是有讲究的。其中状元、榜眼都或多或少能和科举联系在一起,比如状元一词源自唐代,因为参加考试的考生按例都要向礼部投状(类似简历),所以称第一名为状元;榜眼则因为在发布金榜后,状元在第一位,第二名、三名排在榜单左右,像人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为榜眼。
一甲三名中只有探花和科举考试本身无关,它的名字得来另有缘由。自隋唐开始全面实行科举后,进士及第就意味着获得了进入上层社会的通行证,命运也由此发生改变。因此,进士及第又称“登龙门”,从此可以平步青云了。
科举及第对于士人来说,可谓“一举成名天下知”,身价百倍,他们从一个默默无闻地普通读书人转眼间就成为众人巴结的对象。唐代诗人朱庆馀在《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描写了这种状况:
从得高科名转盛,亦言归去满城知。
发时谁不开筵送,到处人争与马骑。
剑路红蕉明栈阁,巴村绿树荫神祠。
乡中后辈游门馆,半是来求近日诗。
诗歌前两联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进士及第的影响,后两联则用乡中后辈来求诗这一细节来描写新科进士受到追捧的程度。从京城老百姓和乡亲后辈相巴结这些新科进士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及第的巨大影响力。
唐代的新科进士们完成了向主考官谢恩等仪式之后,就要参加他们最为向往的曲江宴会。曲江在长安城的东南角,曲江宴会原来是用来安慰那些落地举子的,后来慢慢演变成新科进士欢庆及第的宴会。曲江宴不仅是新科进士的狂欢日,也是长安城的一大盛事,无*卿权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来观看这一盛大场面,甚至皇帝也会在曲江边的紫云楼上垂帘观看。
经过曲江宴的狂欢之后,新科进士还要参加杏园宴,杏园宴的最主要活动就是新科进士探花。探花开始之前,要在新科进士中选择年纪较轻的二人为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他们要骑着高头大马遍游曲江附近或长安各处名园,采摘牡丹、芍药等名花,后来殿试第三名为“探花”,就是起源于此。如果有别人先于他们采到名花,他们就要受到处罚。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若狂,被选为探花郎,他的《登科后》写的就是这件事,诗云: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这首诗开始就直抒胸臆,将两次落地的失落、悲伤的心情抛到九霄云外,今天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金榜题名,仿佛在茫茫的无边苦海漂流的轻舟,突然找到了光明的海岸,心中的畅快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首诗的后两句成为科举及第的名句,诗中的“春风得意”和“*观花”更是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
尽管“探花”一词最早源于唐代,但那时的一甲三名并非叫探花,还是称为榜眼,探花只不过是一种戏称而已。到了宋代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很多人觉得将一甲第二名和第三名统称为“榜眼”并不合适,于是在北宋晚年才正式将“探花”用以殿试第三名的专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20
其实这是在隋朝就开始了,隋炀帝创立科考制度的时候出现的,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才被废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19
科举制从唐朝就已经出现,但探花作为第三名的专属还是在北宋晚期。
根据赵翼的《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记载:“伺候上御文德殿临轩唱名,进呈三魁试卷,天颜亲覩三魁,排定名姓资次……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19
隋唐时期开始。隋唐时期使用科举制,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0:20
其实这是在隋朝就开始了,隋炀帝创立科考制度的时候出现的,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才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