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科普电影《绝望》的观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29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1:43

星期日,在*图书馆的门口,正头痛如何过海到尖沙咀才最方便,眼前正驶来一部2A巴士,目的地到湾仔码头。心中正打算在中环天星转船,或乘电车到金钟,脑筋没来得及转弯,车便开走了。那知正慨叹自己反应迟钝时,下一部2A,已热腾腾的停在我面前,难怪在号码牌上打著「频密班次」的告示。星期日的早 上,车上没有多少人,只得十个左右。这样的需求,是否需要这样的供应?这些在中秋过後还开著大冷气的铁箱,多一辆在街上,便多一份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就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这是戈尔在《绝望*》内努力告诉我们的信息。《绝望*》与其说是一出电影,倒不如把它看成戈尔演讲的录影。而这一个,是一个出色的演讲。 出色,是因为当中引用了大量数据来引证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与全球气温上升的连带关系。当中也有不少正如片子的原名(an inconvenient truth),是难以得知的*--诸如从美*方对北冰洋冰块厚度的数据--被戈尔展现出来。出色,也因为他在里面展现出的真诚,听者为之动容。
而所谓「绝望」的*,就是片中大量描绘科学家预测全球暖化对不久的将来的影响,如何影响,还是留待大家自己去看。看过後,我就是在想着要买只独木舟安放家中,不知哪天我要靠它划越被水淹没的弥敦道。
全片最令我感动的是,戈尔说,人们很容易从否认事实(denial)一下子就跳到绝望(despair)。当知道我们这个世代的人正把自己送进下一个冰河时期时,很多人会因此而感到绝望,觉得我们再做甚麼也已经没有意思。就正如,那些末日论者不断将全球环境恶化看成启示录的实现,他们只等待末日的来临。戈尔有力的提醒人们希望还存在於我们当中,只要我们从今天起改变生活的态度,用行动来节约,减省一切耗费。我们还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减至七十年代的水平。也许我们还来得及,也许不。就算从今天做起保护环境已经来不及,也许我们在热死前还能带着微笑,因为我们已经努力过。片末打出一项项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法子,例如选用高效能电器、改用悭电胆、减少使用热水、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等等,简单易做,就从这里做起吧!
两个星期前看的电影了。像是警报器开著了般,对周遭的各种浪费行为都敏感起来。
抹手纸不知从何时起,成为学校商场或所有公共场所洗手间的必需品;秋凉了吧,室内的冷气还是长开着的,还要是23度的低温;最後离开课室的人,会以为把冷气电灯关掉是校工的责任;办公室里公家的打印机、影印机,旁边总会留下了一大堆误印、多印了的文件;巴士怎麼都是有空调的?我还想可以打开上层的车窗透透气;今天的报纸已不会看得满手脏脏的油墨了吧,怎麼反而要套上胶袋;丢掉外卖用的发泡胶盒会有点内疚;塑胶产品,可以避免就尽量不买了;挽了个大一点的袋外出,刚买的东西全都可以放进去了。

那天晚上,散场时说起,我们,作为地球上小小的一份子的我们,洞悉了种种的危机之後,可以干些甚麼呢?我们的影响力好像太弱,做好了自己,社会还是这样运作,空气仍旧混浊,冬天依然越来越姗姗来迟。又或者,所谓的身体力行都不过是三分钟热度,待有天把电影的内容都淡忘了,就理所当然的故态复萌。 我还是相信,人对自然所遭受的破坏、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恶劣状况,不是麻木的。如果真正关心、在乎,那要扭转平日的坏习惯也绝非不可能。初时可能要花很大的力气吧,可能会觉得很累赘又很麻烦吧;只需要,等待有一天这些转变潜移默化成了新的习惯。很老土的吧,若果每个人都在乎生活里的小细节,都愿意不嫌麻烦的付出多一点,整幅图画也会不同了。在生活里作一点的改变,这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做的事。
说到尾,那些*路途的回顾与各式的科学理论,其实都不重要,要说的不过是最基本的两个字— 珍惜。也许最困难的,不过是怎样才可以敲响每个人心里的那个警报钟。希望那天,还不会来得太迟。(片中有这样的令人难过的一段,是说北极的冰山都慢慢融化了,有北极熊游了几里路,仍找不到一块可以停下来休息的浮冰,就这样溺死了。看得我的心都抽了一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1:43

《绝望*》看毕後虽觉得其表达手法比想像中闷,不过看到弋尔的报告,知道了人类真的面临很大挑战,叫我获益良多。他的演讲由一段段名言贯穿,加以不同的数据助证,理性地说明全球暖化的危险性和迫切性,中间加上弋尔从少在农村长大的经历,感性地分享他个人对此问题的感受。虽然手法十分公式化(最後影片还放了一条从太空远方影著地球的片,喻意大家珍惜地球云云……),但我觉得其内容有说服力,挺有意思。

现在节录当中的一些名言,看看这些名言如何贯穿整个演讲:

  What gets us into trouble, is not what we don’t know. It’s what we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 Mark Twain

先来一句马克吐温的名言。我也赞成的确如此。错误很多时不是来自不知道,反而是基於太相信!现代的环保问题,还不是因为过去我们(由西方人带起)太相信大自然和人的斗争关系,才会不断消耗地球资源的吗?

  The Era of Procrastination of Half-measures, of Soothing & Baffling Expedients of
  Delays, is coming to its close.
  In its Place we care Entering a Period of consequences.
  - Sir. Winston Churchill

後来引了一段邱吉尔的话:「继续拖延、折衷和自我安慰式的权宜之计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取而代之的,我们将开始生活於其後果之中。」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像总统说的话啊!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在每次灾难之後,也只会像一个慈祥的家长般出来慰问民众一下,对将来提出过什麼远见?算了,说回电影。的确如此,人类已经身处在由自己一手造成的後果中了。问题是,官方/大众还打算继续隐瞒「*」。弋尔提出一套了阴谋论:*和某些媒体近年一直对指出全球暖化的严重性的科学研究视若无睹。他们打算将全球暖化问题包装成一些与生活无直接关系的「科学理论」,而不是杀到埋身的「事实」(Reposition Global Warming As Theory rather than Fact)。叫人震惊的是,弋尔提出近年提出的科学研究报告(Scientific articles),「无不指出」解决全球暖化问题刻不容缓(100%),相反,竟有53%大众媒体的文章(Popular Press)认为全球暖化问题只是用来拉票的*宣传!虽然我听了弋尔的说法觉得要进一步查证,但想起美国不愿签署「京都条约」,便觉得美国对全球暖化问题的确普遍地存在一种怀疑态度。
不过,弋尔却风趣地指出,不肯正视全球暖化问题的政客正正由於他们的无知(错误的观念),而得到商家的支持!真讽刺!叫这种成就建立在无知(或卑鄙)之上的人改过,难过登天。
在尾声部份,讽刺成份加重。弋尔指出当年「环境保育与金融发展的平衡」是谬论。他指出在当年老布什*的一次环保会议上,*们竟然拿「整个地球」和美国的经济在天秤上称。弋尔摸一摸鼻子,沉默了一会,然後对在场的观众说:「唔......如果没有了地球......」之後哄堂鼓掌大笑(如果没有了地球,要那些钱来干吗?)。
最後,他很好地描述了现代人的心态。他说:「我们经常是这样的,要麼就不相信;但每当体悟到*之後,便立即绝望。事实上不需要如此,我们在不相信和绝望之间,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可以做很多事,例如节约用电,驾驶合符环保标准的汽车等等。他秀出一张数据表,表示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一下,地球的污染便会下降至70年代水平。不要等英雄和奇迹的出现,这是一个人人行动的年代,这是一个人人出力来改变未来的年代。
Humanity “already” posses the fundamental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instrial know
  -- how to solve the carbon & climate problem.
  - Stephen Pacala & Robert Socolow. Science, August 13, 2004.

正如弋尔所言:「我相信这是一个道德议题!」(I believe, it is a moral issue)我们要行动。世界,我们自身的命运将会因我们的行动而改变。即使是作为一个*教国家的美国,亦不例外。片末引了一段很有意思的非洲谚语:When you pray, move your fee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1:44

素质馁。。。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