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言可以无处不在?而又有那么多人被流言所害?人为什么非要信流言呢?不可以不去理会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06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33

第三、 对谣言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探索这种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在概念上的模糊、用词上的多样不利于讨论的深入,相反,将诸多类似概念的特征提炼出来,便于找到这一类现象间的性质及其联系。

因此,对于传播不实之词这类现象,谣言是更反映其内涵的概念,而牢*、民谣、小道消息等是表现外延的概念。在本文对谣言的研究中,涉及以上各词所特指的各个表现形态。

谣言的诞生

要研究谣言,自然要从谣言的源头谈起。从谣言产生的源头来看,根据造谣者造谣意图的有无,可以将谣言分为两种:主动编造与无意引发。而具体的划分就要按照造谣者的动机来确定。

造谣者的动机
造谣者是谣言诞生的始作俑者,尤其是一些产生恶劣影响的谣言,更与造谣者的目的紧密相连。没有造谣者,也就没有谣言。以造谣者的动机来划分谣言的类型,是探寻谣言起源的最佳方式。

第一、 牢*性谣言。
当人们的某些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埋怨之感就会产生。表现出来的埋怨就是牢*。这种牢*如果是直接针对埋怨对象,就是斥责、诉苦;但若不是针对埋怨对象,就很容易转化成为谣言。
牢*性谣言的埋怨对象常常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环境,社会的或团体的。不满者找不到明确的发泄目标,就会向自己的同伴表示自己的情绪,比如社会上出现"走后门"的不正之风,没有关系、权力的老百姓常常会受到欺负或者不平等的待遇,老百姓就会表现出不满,但又找不到清晰的埋怨对象。

从这些民谣中,我们可以真切、细致地把握百姓的社会心态。

这样的民谣很多,其共同特点是,抓住社会生活中某种不正常的现象,夸张、放大甚至扭曲,而传谣者从谣言的传播中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

对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曲解使党的建设削弱,于是就有了"*是执政党,地方是自由党,企业是在野党,农村是地下党"的说法。

极端地以挣大钱为个人奋斗目标导致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一些人甚至开始怀念起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编出一句民谣,"50年代人爱人,60年代人帮人,70年代人整人,80年代各人顾各人。"
民谣是百姓情感、心态的形象化表述,而百姓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对**的一举一动最为关心,意见也最大,许多民谣中对*、权力滥用等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这些谣言,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反映,正如造谣者找不到准确的矛盾对立面来发泄一样,我们也无法找到准确的造谣者,只能是从中体味民众的情绪。当然,如果这些谣言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就可能产生远远超出人际传播的牢*性质的影响,不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会改变其原初的意义。

第二、 攻击性谣言。
与牢*性谣言完全情绪化的无目的的议论不同的是,攻击性谣言有着很明确的目的性及对象性,造谣者在造谣之前就已经认真地研究了攻击对象及其所在环境的情况,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某种谣言,以此来达到伤害攻击对象的目的。

攻击性谣言中,根据攻击目的的强度,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敌对性攻击与嫉妒性攻击两类。前者是在一种战争状态或两种势力针锋相对时使用的一种斗争手段,后者是针对群体中优秀者的一种非正当的竞争手段。

中国古典名著《三十六计》的第三十三计为反间计,其中言"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思就是说在敌人内部设下疑阵,以利于我方胜利。自古以来,兵家在使用反间计时,采用的手段就是攻击性谣言。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记载一段诸葛亮用反间计去掉司马懿的故事。当时,魏主曹丕刚死,其子曹睿即位。马谡向诸葛亮献计,"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睿心疑,必然杀此人也。"诸葛亮接受了马谡的建议,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司马懿被"削职回乡"。

这种处心积虑的造谣者很重视研究攻击对象的弱点。在这个谣言中,诸葛亮抓住:第一,司马懿手握重兵,有功高震主之嫌;第二,魏主曹睿对司马懿"素怀疑忌"。因此,当谣言散布开来时,曹睿"大惊失色,急问群臣",而大臣中并无人为他说好话,有人提起了曹操曾经对司马懿的评价:"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有人说:"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比为祸。"由此,诸葛亮所造谣言一举成功,顺利地离间了敌方将帅,除掉了自己的一个劲敌。

试想,如果诸葛亮不是抓住司马懿的这种弱点,而是造对方贪图享乐的谣言,就不会对对手造成如此大的伤害。

除了这种敌对性攻击外,嫉妒性攻击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罪为频繁,似乎任何一个群体里的优秀者都会遭到一定的非议,极易成为谣言的中心人物。

这类谣言又可根据造谣者来自于群体内或群体外分为两种:一是群体内的嫉妒,一是群体外的嫉妒。而对于一些社会公众或知名人物,嫉妒性谣言常常同时来自于群体内外。

这种现象在改革初期不时出现在一些国有企业的厂长身上,一个厂长一旦稍微有了改革的举措并取得一定成绩后,受到包括上级领导、同行单位、新闻媒介等外界的关注,名声、荣誉日渐增加,有时还会得到外界丰厚的物质奖励,这些,都会引来一些人的嫉妒。或匿名告状,或散布流言,就成为这些心态不正的嫉妒者常用的手法。同时,凡改革必然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那么,在这种重新分配中利益受损的一方就会成为谣言传播的基本土壤。这导致许多改革者在过了初期的大刀阔斧后很快是举步维艰:对上,一封告状信让上级领导在支持其改革上有了顾虑;对下,一个小小谣言能打消群众热情的拥护。

攻击性谣言是造谣个人或集团目的的体现,相对牢*性谣言,其谣言攻击目标非常明确,谣言制造上理性成分增加。

在国际传播中,攻击性谣言出现得非常普遍。为了制造打击对手的*,完全虚假的新闻可以成为传播的主要内容。

1930年,一位研究者撰文揭露了"一战"期间英国的宣传。文中写道,"暴行报道是英国宣传的一大元素。这些报道大多数都被不加置疑的公众所接受。如果他们目睹了最悲惨的暴行报道是如何于1917年春天在英国情报部的总部出笼,他们也许就不会那么轻易接受有关德国恐怖行为的故事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34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流言,流言可以伤人与无形,你只要想得开,就自可不必理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34

这就是高级动物的悲哀!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谣言止于智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35

可以不去理会,流言就是流言,说一千边还是流言,所谓清者自清,连自己都被流言大百了,怎么能让别人相信你呢,流言止于智者,真正了解你的朋友是不会相信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36

谣言的概念

谣言是对传播中的不实之事的一种最常用的称呼,与之相仿、相近的概念还有不少,因此,在研究之首,我们需要对这些概念予以界定。

谣言的定义

将谣言传播内容限定为不实之事是非常普遍的认识,因为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在我们历史上发生的太多的谣言都被证明是虚假的,其中相当一些还是造谣者恶意的结果。但只要我们摆脱情绪上的激动,过滤一下我们能够想到的谣言,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不少谣言尽管在传播过程中被理智的人视为谣言,但后来发生的相关的事实却证实谣言中的事件并非假的。这种状况常常发生在有关社会、集团重大*、人士变动的过程。

显然,以"不实"来定义谣言涉及事件就显得不准确了。那么,该是什么呢?国外有学者用了"未经证实"这个修饰语。1951年,美国学者彼德逊(Peterson W.)和盖斯特(Gist N.)在《谣言与*》(《Rumor and Public Opinion》)一文中给出了一个谣言的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这一定义确定了谣言的传播方式:私下流传而不是公开传播;确定了谣言的涉及对象: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最重要的是给谣言的传播内容的确定性以准确描述: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尽管国外有学者反对用"未经证实"这一限定,认为:"以'未经证实'来作谣言的定义时,逻辑上总是说不通的。"〖2〗但多数中国学者还是认可这一点的,〖3〗激烈者更强调谣言就是"应付社会压力、盲目猜测和进行阴谋诡计的产物。"〖4〗

"未经证实"与"不实之事"相比,可以说更准确地揭示了谣言中意见的本质特征,因为凡谣言中传播的意见、观念,即便将来证明是确实的,但至少在传播过程还是处于猜测阶段。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谣言并不总是私下传播的,相当一些谣言也是公开传播的,而且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比如新闻媒介并未搞清事实*的情况下造成失实报道,比如某种*力量、经济力量主动设计的谣言并鼓励传播。因此,应该将上面的定义中的"私下"去掉。修改后的定义可以是:
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几个相近概念

流言。刘建明教授认为,"流言和谣言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谣言是指不实之辞,流言是谣言以讹传讹的扩散状态。"〖5〗按照这种观点,流言是谣言的传播。

传闻。《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辗转流传的事情"。〖6〗《宣传*学大辞典》认为是"在社会公众中暗中传播的小道消息,其内容一般不宜公开。"〖7〗《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学》中认为传闻"是*的一种畸变形式,是公众口口相传的消息及对这种消息的议论。"〖8〗

传言。《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辗转流传的话"。〖9〗《宣传*学大辞典》认为与"传闻"一样。〖10〗

民谣。《当代*学》认为民谣"通过押韵的诗句----往往是打油诗、顺口溜,再现公众的不满、义愤或兴奋"。"民谣总是反映时代的愿望,人民的意志,因而它是正向的*的反映,但民谣又总是包含局部歪曲的内容,是表达真理的非严肃形式。"〖11〗

谣谚。《宣传*学大辞典》认为与"民谣"一样。〖12〗

谣传。《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传播的谣言"。〖13〗

牢*。《宣传*学大辞典》认为牢*"是人们发泄不满的一种情绪表现"。"牢*有的编成笑话、顺口溜和民谣,也有的采取讽刺、谩骂的形式,这是一种潜意识*。"〖14〗

小道消息。《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道听途说的或非正式途径传播的消息"。〖15〗《宣传*学大辞典》认为小道消息是"未经社会有关部门正式发布的消息"。〖16〗

谣言概念的普适意义

以上将诸多与谣言概念相近的词列举出来,主要是为了便于下面讨论。在本文的讨论中,笔者用谣言来涵盖上面提到的诸多概念。

之所以如此,理由有三:

第一、 谣言与一些词的意义完全一致,只是汉语的表示不同。在英语中,表示谣言的是rumor一词,该词在翻译成中文时,亦可译作流言、传闻、传言、谣传。因此,严格地区分这几个词之间概念的差异意义不大。

第二、 谣言与一些词的意义有相当交集。牢*、谣谚等表现形式的本质就是一种情绪化的意见传递,由于是感性的东西占多数,理性的东西占少数,因此其中多为未经证实的消息,也就是谣言。而小道消息这种非从有关部门正式发布的消息就更趋近是一种谣言。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