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0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32

一、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

近年来,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不同层次的学习,教师队伍的学历整体有了很大提高,就连我们的村校教师大都是专科以上学历,有的是本科及以上,但有学历不一定有文化素养。所谓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总和。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教师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文化素养应该包括广博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体现自身教育态度和理念的教育文化素养三个领域。所以,作为教师要多读书,博览群书,知古通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教委在“五个一”的工程中,就要求每位教师每期要读一本教育专著,读一读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书读多了,教师掌握的知识就丰富了,在课堂上才能滔滔不绝,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地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堂才能生动活泼,学生才可能学有所获,否则,将会导致课堂的僵化,不受学生欢迎。

二、不断创新,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智慧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得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学习每一册《教师用书》中的说明或写给教师的话,在不断学习中了解学科的特点,明确学科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掌握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及学习方法,让自己学有实效,用有效的时间学习有用的东西。

(二)认真学习研读新教材,不断创新教材。教师要由教材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使用者,只有做到整体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寻找到整本教材的价值取向,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只有教材中的文本才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关注点和集合点。虽然目前人们对课本的处理方法很多,各不相同。但始终离不开文本内容,研读文本的目的是让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备好课,备好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以饱满热情讲授知识,以浓浓的情感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于课堂教学,并以自己富于情感的举手投足和课堂语言去影响学生。教师有了这个“研读新教材”的功夫,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合作、去交流,“悦”读课本、“悦”读课堂,体味过程。因此,教师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良方。

教师还不能孤立地使用教材,要以教材为蓝本,自己拓宽教材,创新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精心设计,努力实施

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和设计,要付诸教学实践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必须依托课堂教学,没有一节节好课作支撑,再好的教学策略也只能是无效的处方。

(一) 关注“三维”。

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二)注重全面。

1、关注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有经验的的教师在上课前都是采用多种激趣的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的注意力或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一开课就喜笑逐颜开,把精力集中在你的身上,上课时学生自然会精力集中听课、思考、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如果一上课就板着一副吃人的面孔,给学生一阵批评,批评之后,学生绷着脸听课,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师生情绪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看来这句话的确不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课堂上,时常有个别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搞小动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大声呵斥他们,可以突然停止讲课,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此时一定会抬头看,发现老师正看着自己,心中自然会明白该怎样做。这样,课堂秩序稳定,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课下再找这些学生谈心,耐心说服教育,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多一份鼓励,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赞扬,这些学生大多能乐观,愉快地改掉缺点。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很多教师把这句话当作形式,并没有真正领会,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你自然就会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北师大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博士凯说:“个性化教学”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企求,同时指导学生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所获,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有才,每个学生都有用,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去尊重、引导,犯错是孩子们的天性,要允许孩子们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如果一个孩子天生就不犯错误或者说天生就什么都会,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是要我们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引导他们求知、*、成才,因此,教师要借助教学内容、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打动好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或成长的过程中逐步经历丰富的情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四、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做好“同行引领”、“同伴互助”。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教师间的相互学习。目前,在我们这些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地区,要让每一位教师走出去学习或者请专家到学校来长期辅导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能依拓校本教研,依靠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走向成熟的专业行为。同时,校本教研是学校的命根,唯有加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发挥校内资源。另外,还要提倡同行引领、同伴互助。同行引领、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让我们发现同伴身上的优点,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同时我们还会在这种互助交往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特色。

4.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培养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法的优劣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和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过程。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灵活发挥;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快的气氛围,以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的性就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发挥。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师所教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从而达到师生互动。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合理地运用教材,研读文本,还要注意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向同伴学习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我想,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应该有责任、有信心、有准备去接受社会给与我们的挑战,做新课程推进的完善者和促进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33

■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5)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学会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学会合作。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